馬明俊
摘要: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大多數知識與生活密切相關,因此,教師要注重數學教學的生活化,引導學生聯系實際生活,從中獲取數學知識,激發學生探索的興趣,更認真細致地觀察生活。教師應將生活化理念引進數學教學中,將數學知識轉化為生活知識,增強學生運用數學知識來解決實際問題。本文簡要介紹了小學數學教學生活化的意義,并提出切實可行的對策。
關鍵詞: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生活化
數學本身是一門與生活聯系較強的學科,隨著新課程教學思想的提出,數學教學更加強調生活化教學,明確學生學習的目的是改善生活。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通過生活化教學手段刺激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將學到的知識納入知識結構中,從而達到更好的教學效果。
一、小學數學教學生活化的意義
1.1課堂知識與現實生活相聯系,培養學生學以致用的能力
小學生由于年齡小,活潑好動,枯燥乏味的數學課堂知識,使得學生產生厭倦心理。相反,在教學中引入生活實際或學生們感興趣的事物,可以快速激發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學生將所學的知識用于解決生活實際問題,不僅可以學以致用,體會成就感,而且還可以查缺補漏,提高學習的質量。這不僅增強了學生對知識的認識,而且增強了知識的應用和實踐能力。
1.2加強學生對數學知識的重視,培養學生的數學邏輯思維能力
數學知識廣泛應用于人們的生活中,從日常購物到商務往來都與數學知識密不可分。在數學教學中聯系這些現實生活中的問題,讓學生感受到科學知識的巨大作用,讓學生了解學習數學知識的必要性。在知識應用過程中,我們可以體會數學思想,理解數學計算方法,培養數學邏輯思維,對學生未來接觸數學領域的知識具有積極的意義。
1.3教學生活化可以使知識更容易理解,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
小學數學教科書歷經多次的修改,總體來說,使得小學數學知識更加實用,對于學生來說,小學數學教材的知識也可能變得難度更深和挑戰,所以如何讓學生通過教學更容易接受知識已成為教師研究的重點。比如:一個圓柱體的底面半徑是10cm,已知圓柱體裝有高為30cm的水,將一個圓錐放入圓柱體中,圓柱體的水面高度上升了6cm,求圓錐的體積,已知圓錐的底面半徑為2cm,求圓錐的高。這樣的題型就是將圓錐和圓柱的知識點相結合,而這類題型對于學生而言大多數情況下都是難點,而利用生活化的教學來解決就容易多了。
二、實施小學數學教學生活
2.1創造生活化的教學情境
對于小學生來說,數學知識的學習具有一定程度的抽象性和邏輯性,學生學習起數學知識來就會覺得無聊,所以教師在教學生中應積極創設出一種教學情境,讓學生能夠身臨其境地學習數學知識,以刺激學生的學習興趣。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可以采用語言為學生創設一定的生活化教學環境,也可以利用多媒體使學生認識日常生活和數學知識之間的關系,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教師為學生創造一定的教學環境,給學生有一定的時間進行思考知識。教師在教學中也可以利用實物來進行知識的講解,用生動形象的方式讓學生了解所學知識。例如,當學習長方體和正方體相關的知識時,學生可能不了解在學習中棱長、表面積的含義,為此,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給學生展示日常生活中應用到這個問題的場景,這樣學生就能夠很好地理解數學知識和日常生活的聯系,實現較好的教學效果。
2.2注重生活元素和數學知識之間的轉換
小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相對較差,難以掌握一些復雜的數學運算,但是他們的想象力往往很豐富。因此,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將復雜的數學知識引用到一些更常見的生活元素中,問題的復雜性就會被簡化,從而便于數學知識的理解和吸收。如在小學數學中,計算時間方面比較困難,也是教學內容的重點,學生再遇到時間問題時,經常難以掌握時,分和秒之間的轉換,對于不同的時間,不同的指針的位置難以掌握,導致計算的時間存在錯誤。事實上,我們可以使用一些非常常見的生活元素來代替更抽象的時間概念。例如,以1小時20分18秒為例,教師可以把時,分,秒轉換成學生的比較常見的東西,比如用文字、紙張和書,來形容,用文字比作秒,紙張比作分,一本比作書。60個“字”組成一頁“紙”;60張“紙”組成一本“書”。我們現在有一本書、20張紙和18個字,那我們計算一下一共需要看多少個字呢?然后,教師再引導學生使用數學方法,將時間的運算應用到生活元素的計算中,打消了學生對抽象思維的恐懼,從而盡快地掌握了時間的計算技能,使學習變得更加有趣。
2.3組織學生參與實踐活動,鞏固所學知識
小學生年齡小,心理發展還不成熟,需要教師注重知識獲取的過程與方式。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應引導學生進行課外交流和探索,組織學生實踐練習,推斷各種數學公式和生活學習的技能。教師應該將探索的過程生活化,利用實踐經驗優化數學知識,使學生更輕松地進行學習,提升學習效率。例如:在教學“復式統計表”一節時,教師可以向學生提問:“我們班準備在六一兒童節那天開展聯歡會,需要買一些水果,由于班費緊張,只能買兩種水果,你們覺得怎么合適呢?”學生1:利用舉手的方式決定買什么水果。學生2:進行投票,大家想吃什么水果,就買什么水果。然后讓學生進行討論,使用統計方法選擇最喜歡吃的水果,然后逐步導出復式統計表的相關知識,學生因為有了初步的意識,所以學習起來就很快,知識掌握得也很堅實。可以看出,教師通過讓學生參與生活實踐來鞏固學生所學的知識,從而為學生今后學習數學打好堅實的基礎。
結論:
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為了更好的開展生活化教學,教師需要結合實際生活,教學內容和學生的學習特點,將教學內容生活化。 教師應積極為學生創設教學環境,讓學生在真實的環境中學習數學知識,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教師應結合教學內容建立生活化教學活動。 通過設計實踐活動來代替學生的課后作業,學生在參與活動時能夠開擴視野,以達到更好的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宋慶玲.小學數學教學生活化的實踐思考[J].學周刊,2016,(30):132-133.
[2]潘富園.新課程背景下小學數學教學生活化的研究[J].求知導刊,2015,(02):52.
[3]陳堅.淺論新課程改革背景下小學數學教學如何生活化[J].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16(5):194.
[4]苗寶申.新課程改革背景下小學數學教學生活化研究[J].中國校外教育,2016(26):119-120.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