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自錄
摘要:中學道德與法治課程是培養中學生道德品質、法律意識的重要陣地,也是初中課程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新課改要求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要貼近生活,貼近實際,這為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指明了方向,也給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文章從七年級道德與法治教學視角,就如何在中學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中實施生活化教學策略、構建生活化課堂進行了探討、分析。
關鍵詞:初中;道德與法治;生活化
現階段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教育中,教學的內容與實際的生活程度越來越貼近,因此,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就需要生活教育理論的牽引指導,在實際教學過程中融入生活化的教學模式,讓學習和生活教育緊密相連,更好地促進學生綜合方面的發展。在教學活動開展前,教師要制定合理的教學方法,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制定教學目標。讓學生結合生活的實際去學習道德與法治知識,根據學習與生活更直觀的聯系,促進學生對于教學知識的理解和掌握。
一、課堂導入生活化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初中生正處于一個對事物有著強烈好奇心的成長階段,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也需要抓住初中生的這一特點。教師應努力將教學與生活結合起來,通過一些生活化的問題、生活化的事件激發學生的興趣,使學生的注意力集中到課程教學中,從而提升課堂的教學效果。
例如,在教學“友誼與成長同行”這節課時,教師可以讓學生按照個人成長的順序,準備一些自己與玩伴的合影,在上課之前用屏幕展示出來。由于照片能給學生帶來很多小時候的回憶,因此,這樣的授課方式可以集中學生的注意力,讓學生覺得課程不那么枯燥乏味,自然而然地為接下來道德與法治課程的教學做了良好的鋪墊。
二、創設情境生活化
教師有效開展道德與法治教學是為了幫助學生樹立生活觀、道德觀,道德與法治教學所達到的效果都是體現在真實的實際生活中。為此,在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教師應善于從實際生活中搜集教學資源,這樣才能使學生在道德與法治實際氛圍中生活,在實際生活氣息中流露著道德與法治知識。
以《愛在家人間》教學為例,生活中親情的愛無時無刻出現著,親情之愛范圍比較廣,例如:父母、長輩等。首先,教師利用多媒體為學生播放了一個視頻,在四川汶川發生地震時,當救助工作人員發現這位母親時,她已經去世了,她是被坍塌下來的房子給砸死的,這位母親特別偉大,她兩腿跪在地上,身體大幅度向前傾斜,兩只手在地上支撐著自己的身體,她的身體被壓的都變樣子了,成為人與死神做斗爭的雕像,隨后,救助工作人員在這位母親身下發現,有一位孩子,那個孩子還活著,當救助工作人員將孩子抱出來時,那位孩子卻不停的拽著那位母親的手,不停地哭著喊著叫媽媽,并說:“媽媽,你醒醒啊,快看看我。”視頻播放結束后,教師積極引導學生討論對母愛的理解,有的學生說:“媽媽是這個世界和我們最親的人,媽媽用雙手為我們撐起一片天。”有的學生說:“媽媽對我的這份親情是無人能比的,所以孝敬媽媽是我們的責任。”還有的學生說:“媽媽是這個世界上最偉大的人,媽媽分擔我們的憂愁,為我們操勞,陪伴在我們身邊,所以孝敬媽媽是我們義不容辭的責任。”
三、教學課堂生活化
生活是一部百科全書,許多生活現象的背后都隱藏著豐富的歷史、地理、社會、政治、經濟、法律知識。將社會場景展現在課堂上,使抽象的知識具象化,不僅可以幫助學生掃清理解障礙,還能使學生在熟悉的場景中發現“自我”,豐富學生的情感,提高學生的認識。因此,在七年級道德與法治教學中,教師要從知、情、意、行等方面入手,營造一種多方交織融合的教學氛圍,使學生在生活化氛圍、場景中扮演角色、進行想象、得到鍛煉、受到啟發,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
以《深深淺淺話友誼》教學為例,可找準切入點進行課文內容生活化設計。例如,以“我最好的朋友”、“我討厭的一個人”、“當好朋友犯了錯誤……”等為主題展開課堂自由討論會。如,以“我最好的朋友”為主題,教師可圍繞“最好的朋友”開展課堂自由討論會,設置如“你眼中的好朋友應該是怎樣的?”、“你認為好朋友對你的意義是什么?”等生活性強、議論性較強的主題;經過課堂討論與分享后,教師可舉一些生活中的反例引導學生進入關于“朋友”真實的意義的闡述,如“最好的朋友偷了錢,我該怎么辦……”、“好朋友漸漸疏遠了我”等,將案例或者故事呈現在學生面前,使學生在以小組形式進行討論,并于課堂分享,教師對學生的觀點進行客觀評價。另一方面,在學生的的自由討論過程中,教師要始終從生活案例入手,對學生的觀點與疑問進行補充和解答,使學生能真正認識生活中的“朋友”,進而使其清楚朋友的意義,甚至通過朋友進一步認識自己,同時也達到激發其參與課堂學習的興趣目的。
四、課后作業生活化
在規定的日常教學時間里,學生很難對知識的難點重點問題全部理解。所以要求教師設計科學化的作業,讓學生掌握知識要點,還能幫助學生理解重難點問題。課后作業的布置要注重時政性以及靈活性,傳統的課后作業大多是以抄寫和練習題為主,這樣生硬的方式讓學生對課后習題失去了興趣,學生不感興趣就很難用心去對待,從而導致課后作業失去了它原有的意義。為了體現作業的本質,教師可以轉變思維模式,把靜態的化為動態的作業讓學生去完成,從生活中去完成原來課本上的作業。比如學習相關標識的課程中,讓學生自己課下在生活中找尋更多與教學相關的作業內容,做一個新聞小記者進行更多的社會實踐活動,去社區市場上進行采訪并記錄。在生活實踐中為學生布置更多相關的作業,經過學生的整理后,讓他們發現學習和生活中存在的高度緊密性能,也培養了學生觀察生活的習慣。改變了原有的作業模式,學生的積極性更高了,也有目標有機會地去完成各項任務,完整的體現了作業實際教學價值,這更利于學生將來的發展。
結語:
在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實踐中,教師應充分考慮時代特點以及學生所接觸的日常生活情況;從學生的角度理解生活化教學的含義,以實現道德與法治生活化教學的現實意義以及有效性,從而避免走入形式主義的生活化教學歧途。
參考文獻:
[1]吳雪艷.淺談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學生學習主動性的培養[J].教育,2016(10):48-48
[2]徐彥.創新視角下的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模式探究[J].新課程,2017(8):226-226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