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志剛
摘要:小學數學作為九年義務教育階段的必修課,也是學生健全發展中不可缺少的一門基礎學科。因此,在素質教育思想的影響下,教師要充分展現數學課程的價值,要充分發揮“導學式”教學方法的價值來凸顯學生的課堂主體性,進而使學生在自主學習、主動探究中輕松地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同時,也為學生學習能力的提高以及綜合素質水平提出有效的教學策略。
關鍵詞:導學式教學法;小學數學;應用探索
引言:
導學式教學法是數學教學中一種新的教學方法,以調動學生參與學習的主動性作為應用的主要目的,以教與學的結合作為實施教學的關鍵,以此讓學生掌握更多的基礎知識。小學數學是對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讓學生在培養綜合素質的過程中提高數學的教學效率,將復雜的數學知識變得簡單易懂,因此將導入式教學法引入小學數學課堂中是提升小學教學水平的最佳途徑。
一、導學式教學法的含義
隨著我國教育事業的不斷發展,小學數學教學模式出現了一些新的變革,這對小學教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新時期教學的背景下,導學式教學法被逐漸的運用到小學教學中,并且發揮出了積極的作用。導學式教學法通過引導和啟發學生,幫助他們形成自主的學習習慣,培養他們的創新思維和實踐能力,是一種科學有效的教學方法[1]。在這個教學過程中,學生是教學的中心,注重學生的主體地位,為學生進行自主學習和協作學習提供良好的環境。尊重學生,培養學生的獨立人格,對學生的個性發展起到了促進作用。把導學式教學法運用到小學數學教學中,符合教育改革的要求,教師需要提高對自身的要求,改變課堂上的傳統教學模式,不斷引導學生,啟發學生的創新思維,開闊學生的視野,根據學生自身的優點,不斷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導學式教學法注重實踐,因此教師在課堂上需要重視對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
二、導學式教學法在小學幾何學習領域的應用
圖形與幾何教學是以幫助學生建立空間概念,使其形成一定的推斷能力為教學目標。但是傳統教學中通常忽視對小學生空間概念的培養,導致學習效果不理想,而引入導入式教學法進行教學,可以針對小學空間觀念培養的特點,結合小學生所能夠接受,理解的測量、圖形變換及相互關系的難易程度完成教學。例如:“周長與面積”教學中,教師可以通過小學生比較感興趣的故事進行情境創設,如小白兔拔蘿卜等,在情境創設的同時拋出與新課程相關的問題,引導學生開展合理猜想[2],如小白兔拔蘿卜過程中怎樣使其走的距離不變卻吃到最多的蘿卜,由此引導學生進行合理的猜想,學生在猜想的過程中會在不知不覺中進行自主探究,以證明猜想的正確性。教師在給予學生一定的自主探究時間后,應組織學生交流匯報,并將在交流匯報的過程中出現的多種答案進行總結深化,完成案例分析,從而使學生在教師的逐步引導下學會新知識。
三、導學式教學法在小學數學統計與概率學習領域的應用
統計與概率的教學目標是幫助學生建立數學分析觀念,對隨機現象產生一定的認知,進而在大量的數據信息中學會尋找規律。而傳統教學由于教學方式較枯燥,使學生對大量數據產生畏懼心理,而導入式教學法引入課堂可以結合小學生的特點對教學過程進行優化[3]。例如:“統計”課程教學的過程中,教師可利用現代教學手段為學生創設統計相關的情境,并使學生認識到情境中出現的矛盾,如利用視頻展示媽媽去超市買水果,買了3個蘋果,2個鴨梨,5個橘子,3個香蕉等,在視頻播出后,提問如何使媽媽記得其每種水果買了多少個呢,由此結合問題,教師引導學生勾畫簡單的統計圖、表,并創設不同的情境幫助學生鞏固記憶;在學生統計圖、表勾畫熟練后,引導學生對創設過的情境進行反思,由此實現學生數字規律認知的培養。
四、在小學數學的教學過程中應用問題情境的導入法教學
小學數學教師要讓小學生能夠積極地參與到教學過程中,并對課程內容合理地進行設置,激發小學生對數學學習的興趣,提高在教學過程中的注意力,在小學數學的教學過程中,問題情景是提高小學生掌握知識、解決問題能力的重要途徑,也是小學生把抽象知識活用于實際生活的渠道。例如:在學習認識厘米和米時,教師可在黑板上畫出長度相差較大的兩條線段,讓小學生來猜測兩條線段的長度,在猜測的過程中,小學生就會在猜測的長度中帶上度量單位,然后教師可以提出問題“同樣是線段,為什么要用到不同的度量單位?”這樣問題情境的設定[4],讓小學生可以將厘米和米的概念清晰地區分開來,教師再給予引導,讓小學生能夠積極參與到討論中。導學式的教學法中的問題情境教學讓小學生能夠積極地參與到教學過程中,激發了小學生對數學學習的興趣,提高在教學過程中的注意力。
五、嘗試角色轉換,強化師生間互動
小學數學課堂中,教師的引導無疑是十分關鍵的,要想更好地吸引學生注意力,就要強化師生之間的課堂互動,教師針對所學知識點進行提問只是其中最常見、也最初級的一種形式。想要真正實現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全身心投入,就必須確保學生從學習中收獲足夠的樂趣,而師生間角色互換就是一種非常好的嘗試。確保學生已對即將學習的內容進行充分預習之后,教師可以鼓勵若干知識掌握程度較好的學生上臺扮演教師的角色,為其他學生進行知識講授,教師則可以到臺下扮演學生的角色。臺上的學生不僅要對知識進行梳理和總結,還要設置提問環節,不僅檢驗臺下學生的聽課效果,還鍛煉臺上學生的判斷與應變能力,使其在日后學習過程中更有自信。
結束語:
通過以上論述表明,導入式教學法在小學數學教學是由小學數學學科特點、小學生生理心理特征、小學階段教育目標等不同因素共同決定的,通過教、導、學的有機結合,將小學數學的知識結構與小學生思維的層次性有機結合,在認同比較、實踐探究的過程中循序漸進地完成重難點的突破,是提高教學效果唯一的途徑。
參考文獻:
[1]王炎.導學式教學法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應用的研究[D].重慶:重慶師范大學,2016(03):112-113.
[2]邱小琴.論導學式教學法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運用[J].大眾科技,2015(04):156-158.
[3]王秀馨.試論導學式教學法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應用[J].課程教育研究,2015(06):179-180.
[4]張琴.導學式教學法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應用[J].小學科學(教師版),2015(08):75-77.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