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美聲起源于17世紀的意大利,隨后隨著文化全球化的浪潮逐漸傳入了我國,受到我國文化傳統與演唱習慣的影響,產生了一定演唱風格的變化。本文著重就當前美聲唱法在我國的發展現狀以及喉腔狀態的運用方式對于美聲唱法風格的影響進行一個簡單的闡述,以期能夠促進美聲唱法整體質量水平的提升。
【關鍵詞】美聲唱法;喉腔狀態;運用方式;風格
【中圖分類號】J622.1 【文獻標識碼】A
美聲唱法起源于西方,后經傳教士的傳播進入中國,由于美聲唱法本身具有很強的舞臺表現力,在我國的演唱文藝事業的發展中也開始逐漸占據了越來越重要的地位。美聲唱法對于歌唱者的要求較高,特別是一些專業的美聲歌曲,要求歌唱者必須要有少則五年,多則十數年的演唱功底才能夠完美演繹。在美聲唱法的訓練與教學中,通過喉腔狀態的調整進行聲音與氣息的調控是必修部分,也是核心部分,為了了解當前喉腔狀態在美聲唱法中的應用與影響,就必須先來了解當前美聲唱法在我國的發展現狀。
一、美聲唱法概述
美聲唱法起源于意大利,并于法國發展壯大。在美聲最初形成的時候,當時的歐洲還在大興歌舞劇,通過歌舞劇中的歌唱藝術形式逐漸演化出了我們今天所見到的美聲唱法。美聲唱法的曲調優美,聲音圓潤富有穿透力,最為顯著的特征就是有強大的臨場表現力與震撼力,通過美聲演唱,演唱者不但能夠提升自己對于聲音的把控能力,更重要的是能夠學會調整自己的氣息,以此來提升演唱的整體效果。作為一種席卷全球的歌唱藝術形式,在20世紀初期美聲在全球出現了許多高水平的歌唱藝術家,包括我們耳熟能詳的吉利、帕瓦羅蒂以及卡拉斯等等。盡管這些高水平的歌唱藝術家來自于不同的國度,其演唱的風格與歌詞內容也不盡相同,但是其表現的音樂內涵與靈魂實質卻影響了一代又一代的美聲演唱工作者。在清朝的末期,經由大量西洋音樂的傳入,美聲演唱唱法逐漸進入我國,并且結合我國本土的傳統演唱藝術特點進行了內容上的擴充以及形式上的豐富,歷經幾十年的發展與變革,當前美聲已經成為我國重要的歌唱藝術形式之一,深受老百姓的喜愛,同時也有越來越多的青少年學習甚至從事美聲演唱事業,為我國的現代化聲樂發展帶來了生機與活力。
二、美聲唱法藝術風格和聲音特點
與西方的理性思維十分類似,由于美聲起源于西方世界,其實際演唱方式與藝術風格與西方人的思維方式具有不可割舍的內在聯系。美聲唱法的歌唱手段與聲音特點是在充分研究人體的生理結構,建立科學的人體解剖學基礎之上的,美聲演唱者通過訓練自己聲帶、氣息,以實現高水平、高精度的對聲音的音質、強度音色甚至共鳴腔都進行了控制,以此來表現出協調且富有變化的演唱效果。作為一種較為專業的演唱藝術形式,美聲的訓練與學習往往要比其他的聲樂難度更大,一方面美聲對于氣息的要求較高,要求演唱者要聲區統一、音階均勻,同時要求演唱者在演唱過程中要氣息飽滿、音調準確。另一方面是美聲本身具有很強的共鳴特性,在演唱過程中對于氣息的調控要求較高,同時還要求演唱者要具備一定的舞臺表現力與渲染力,以此來提升美聲演唱效果,獲得更加良好的觀賞體驗。人們在研究美聲唱法的同時也是在研究音樂美學,探究美學價值,提升人們對于歌聲的控制與鑒賞能力。
三、美聲唱法的喉腔狀態與運用方式
(一)美聲唱法的喉腔狀態與呼吸的關系
具有一定聲樂基礎的人都知道,呼吸是任何聲樂歌唱形式的基礎,而氣息是歌唱的原始動力。一個演唱者對于呼吸方法的掌握水平往往就決定了他在歌曲演唱方面的造詣。美聲演唱,更加要注重對于氣息的調控與精準把控,甚至有些人將美聲演唱形式稱之為“聲學中的高等數學”,可見其周密性特質。特別針對美聲的初學者,我們往往會要求他們先學會打開喉嚨,甚至通過深呼吸方式來提升氣息的支持力度,獲得較為靈活的呼吸控制能力。這個時候就需要訓練者掌握好自己的喉腔狀態,通過調整呼吸器官的腔體大小,來實現呼吸道的擴展,以此來為氣息提供充足的通道,為演唱者提供充足的氣息,而充足的氣息不但能夠為演唱者的演唱提供充足的原始動力,同時也能夠提升音量與音質,對于拓寬演唱者的演唱范圍也具有一定的幫助。
(二)美聲唱法的喉腔狀態與發聲的關系
首先,根據聲帶的生理特征進行分析我們可以發現,聲帶在喉腔之中,而喉腔的任何運動都會對聲帶產生影響,而通過聲帶的閉合又可以影響到氣息的作用,從而對聲帶產生一定的壓力。可見,喉腔對于美聲唱法的發聲具有十分重要的影響作用。在美聲教學與演唱過程中,我們要強調打開喉腔的演唱方法,這樣的演唱方法一方面建立在基本生理解剖學的基礎之上,另一個方面也是建立在充足的實際歌唱表演經驗的基礎上的。通過打開喉腔,演唱者可以獲得更加流暢的氣息,從而提高混聲歌唱的效果,而混聲歌唱是美聲演唱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對于美聲的共鳴效果以及音質效果都具有一定的影響作用。通過打開喉嚨,演唱者才能夠獲得松弛流暢的音色,從而提升歌曲的質感,促進美聲演唱的整體效果。
(三)美聲唱法的喉腔狀態與共鳴的關系
共鳴是美聲演唱區別于其他演唱形式的重要特質,也是在一些沒有麥克風的場合,美聲演唱者能憑借一己之力達到震撼全場的演唱效果的主要原因。而掌握混聲共鳴的關鍵就在于通過喉腔內部的空間與共鳴管之間的相互作用與調節,由于人的喉嚨部分可以視為共鳴管,上部連接著鼻腔,下部連接著胸腔,如果能夠調整好這個部位的開閉,就能夠形成一個混聲共鳴區域,從而讓美聲演唱獲得一種高質量的混聲共鳴,可以給觀眾帶來震撼人心的臨場表演效果。
(四)美聲唱法的喉腔狀態與位置的關系
要想了解美聲唱法中喉腔狀態與位置之間的關系,就必須先弄清楚聲音在美聲演唱中是如何傳播的。在美聲演唱中,聲音總是從聲帶發出后,先經過喉腔以及喉口,然后再穿過鼻腔到達頭腔,由于這個過程中呼氣的壓力控制主要集中在喉腔,所以喉腔的狀態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聲音的振動頻率與幅度。在聲波傳輸過程中,碰到咽壁往往會出現反射,而根據反射角等于入射角的反射定理,降低反射角可以使共鳴的位置提升,從而提高整體演唱效果,起到調整共鳴,豐富美聲音色的作用。
(五)美聲唱法的喉腔狀態與吐字咬字之間的關系
與器樂演奏不同,在聲樂演唱中除了控制氣息與聲帶的振動,同時還要注意吐字和咬字的問題。我國的美聲唱法要求字正腔圓、吐字清晰,這與平常說話看起來沒有什么不同,但是實際上,由于美聲演唱中要求演唱者對于每個字的處理都要注入感情,也就是說,僅僅依靠準確是不夠的,更要讓觀眾在聽懂歌詞的基礎上展現出人聲的音量與音色方面的特點,以此來提升美聲演唱的藝術表現力。經過幾百年來的發展,實際上美聲演唱逐漸形成了一定的咬字與吐字的體系,通過母音在喉腔上打開的方式來提升音階的穩定性,然后通過對母音進行“圓化”處理,從而做到在共鳴的前提下形成吐字,最終達到“字正腔圓”的吐字效果,增加了美聲演唱的嚴謹性,提升了整體演出效果。
四、總結
綜上所述,美聲的發展不單單是音樂事業的發展結果,更是生理學、物理學甚至語言學和生理學等學科共同作用的結果。作為一種聲樂藝術形式,美聲的訓練離不開喉腔狀態的調整訓練,通過調整喉嚨的狀態,美聲演唱者不但能夠提升演唱的效果,更是拓寬了美聲演唱的范圍,提高了對于發聲的調控水平,保證了聲音的效果,滿足了人們對于美聲唱法的音樂特征審美要求,促進了我國現代聲樂的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樊霞.喉腔狀態和運用方式對唱法風格的影響[D].開封:河南大學,2003.
[2]郭昭彤.美聲女中音的聲種特點與生理條件、嗓音使用狀況的關系研究[D].北京:中央音樂學院,2016.
[3]樊霞.美聲唱法的喉腔狀態和運用方式對其風格的影響[J]. 時代文學(雙月版),2007(03):131-133.
作者簡介:劉會輕(1984—),女,漢族,河北石家莊人,碩士研究生,助教,研究方向:音樂教育-聲樂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