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將著重分析商業銀行面臨的各項風險,并據此提出防范相關風險的一系列措施。
關鍵詞:商業銀行;信用風險;流動性風險;操作風險
一、緒論
1.1研究背景
隨著我國經濟的不斷發展和改革開放,我國逐漸形成以中國人民銀行為中心,國有商業銀行為主體,多種金融機構并存,分工協作的金融中介體系。并且,商業銀行在此金融中介體系中起著支配的重要作用。商業銀行的日常經營活動本質上就是經營風險,不斷在收益與風險之間平衡,商業銀行充當企業之間的信用中介和支付中介,聚集社會各個環節和階層的資金通過資本運用過大社會資本總額,通過控制派生存款從而控制社會中流通的貨幣總額和現金流。也正是由于商業銀行在社會經濟中的重要地位和特殊作用,一旦某一家商業銀行發生風險,如果處理問題不及時、不到位,極有可能在短時間內波及其他商業銀行,直接危及一個國家的貨幣、經濟制度以及宏觀經濟的穩定,更有甚者會對整個世界的經濟造成嚴重的影響和重創。
2016年1月25日,中國農業銀行股份有限公司發布公告稱,農行北京分行票據買入返售業務發生重大風險事件,經核查,兩名員工涉嫌非法套取39億元票據,兩名農行工作人員因涉嫌挪用交易款項投入股市,已被公安機關立案偵查。2008年9月15日,美國第四大投資銀行雷曼兄弟按照美國公司破產法案的相關規定提交了破產申請,成為了美國有史以來倒閉的最大金融公司。緊接著,由美國爆發波及整個世界的大范圍的次貸危機,致使全球經濟遭受重創。
商業銀行作為經營風險的特殊公司,在對風險的控制和博弈下獲利。商業銀行在國民經濟乃至世界經濟中的重要地位,對區域和世界范圍內宏觀經濟的穩定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正是由于其不同于一般企業的特殊性,使得對于分析和發現商業銀行日常經營活動中的風險至關重要。
1.2研究內容
本文著重研究和分析商業銀行面臨的各項風險,風險,即不確定性,他之所以重要,是因為關系到人們的福利。主要從信用風險、流動性風險、操作風險三個主要方面進行分析。
二、信用風險
信用風險,又稱違約風險,是指交易對手未能履行約定契約中的義務而造成經濟損失的風險,即受信人不能履行還本付息的責任而使授信人的預期收益與實際收益發生偏離的可能性,它是金融風險的主要類型。信用風險的現代定義是指由于借款人或市場交易對手違約而導致損失的可能性以及由于借款人的信用評級的變動和履約能力的變化導致其債務的市場價值變動而引起的損失的可能性。這其中,信貸業務的風險是信用風險中最為核心也是最主要的體現。在現實銀行日常經營業務中,信貸業務中的各種環節都有發生信用風險的可能。早年將信貸管理粗略的劃分為貸前管理、貸中管理和貸后管理三個環節,已經無法滿足發現和消除信用風險的要求。取而代之的應該是全方位、全流程、多層次的信貸管理。實現貸款管理模式精細化的改革。提高貸款模式精細化是有效提高貸款管理水平,提升商業銀行應對、發現和遏制信用風險問題的重要方法。在接到客戶申請貸款時,應堅持誠信、實事求是的原則,堅決杜絕為滿足一己之私和追求業績蒸蒸日上而欺上瞞下,收取客戶賄賂,勾結客戶隱匿風險點甚至協助客戶偽造抵押等資產信用的狀況。在進行貸前調查時務必認真負責,一方面需要熟練知悉通常情況下的安全隱患點,重點排查,另一方面也需要對每一個細枝末節都不能放過。在貸款整個過程中要堅持貸放分控、實貸實付,在貸款發放后也應注意貸款的管理,定期跟蹤,有效的貸后管理工作有助于銀行業金融機構提高風險管理水平,防患風險于未然,控制信貸資產質量,是銀行業金融機構建立長期、長效發展機制的基石。努力做到“重貸同時重管”。
三、流動性風險
流動性風險是商業銀行經營中面臨的又一重要的風險,隨著商業銀行的經營環境日益復雜,中國經濟發展的形式多樣化和新變化,使得流動性風險管理日益困難起來。流動性風險是指商業銀行沒有足夠的現金來彌補客戶取款需要和未能滿足客戶合理的貸款需求或其他即時的現金需求而引起的風險。2009年銀監會印發的《商業銀行流動性風險管理指引》中將流動性風險定義為:流動性風險指商業銀行雖然有清償能力,但無法及時獲得充足資金或無法以合理成本及時獲得充足資金以應對資產增長或支付到期債務的風險。當商業銀行流動性不足時,它無法以合理的成本迅速減少負債或變現資產獲取足夠的資金,從而影響其盈利水平,極端情況下會導致商業銀行資不抵債。由于流動風險既有隱蔽性的特點,同時還具有傳播性或者稱為傳染性的特點,一家銀行出現的流動性風險有可能會造成小范圍內多家銀行的連鎖效應,嚴重者將有可能會連帶整個國家,整個區域經濟范圍甚至是世界范圍的經濟動蕩。
例如2008年,美國爆發的次貸危機,波及范圍席卷全球。世界各國多家銀行倒閉,再一次將流動性風險的重要性用事實強調了重重的一筆。面對流動性風險的管控,2010年9月12日,巴塞爾委員發布了新的銀行體系改革方案,將全球流動性標準成重要的金融改革舉措,同時還包括將普通股最低要求從2%提升至4.5%,建立2.5%的資本留存緩沖和0%~2.5%的逆周期資本緩沖。又在2013年1月,對對《協議Ⅲ》進行了進一步的完善,推出了《巴塞爾協議Ⅲ:流動性覆 蓋率和流動性風險監測工具》,提出了流動性風險監管的兩個指標和四個工具。在現實經營中,商業銀行應該注重收益與流動性風險之間的平衡,更要注意排查一切可能的隱患,及時發現和消除風險,加強資產負債管理。
四、操作風險
所謂操作風險,為業務人員違章違規而造成資金損失帶來的風險。,巴塞爾委員會采用業內通用的定義,由于內部程序、人員、系統不充足或者運行失當以及由于外部事件的沖擊等導致直接或間接損失的可能性的風險。在前文提到了2016年1月25日,中國農業銀行股份有限公由于操作風險防范不利導致巨額損失,而這并不僅僅是個案。2016年1月28日,中信銀行發布公告稱該行蘭州分行發生票據業務風險事件,涉及風險金額為9.69億元。2016年4月8日,天津銀行發布公告稱,其上海分行票據買入返售業務發生一起風險事件,涉及風險金額為7.86億元人民幣。7月7日,寧波銀行發公告稱,在開展票據業務檢查過程中,發現深圳分行員工違規辦理票據業務,涉及3筆業務、金額合計人民幣32億元。8月8日,廣發銀行證實9億元票據被調包流入股市。8月,中國工商銀行廊坊分行不法分子利用虛假材料和印鑒開設對公賬戶,以工行電票系統代理接入的方式開出了13億元電票。同年12月2日,蘇州銀行被爆存在與承兌匯票轉貼現事件相關的訴訟案件,涉及銀行達4家。涉訴金額高達4.5億元。僅僅一年的時間,全國各地多家發生多起票據案件,數額之巨大,情節之惡劣讓人嘆為觀止。這其中,可以說絕大部分都是由于操作風險引發的案例。
正是由于短短一年之間,我國就發生了多起與操作風險相關的問題,操作風險也由此引起了我國業內人士的注意。但是,我國商業銀行在對操作風險的認定和識別方面還嚴重不足,操作風險管理架構不健全,商業銀行內部控制存在缺陷。操作風險涉及到企業日常經營中的每一個環節,每一項工作的整個流程,在監管機構的外部檢查之外,企業內部必須嚴格把控,制定明確且嚴格的制度規范各個環節。與此同時,企業還應注重操作風險的管理和培訓,提高內部員工的風險意識,絕對杜絕上有政策下有對策的情況。才能在一定程度上發現和遏制操作風險問題的發生。
五、結論
商業銀行是經營風險,從中獲利的企業。而經濟發展的階段性和不規律性等突發變動因素更加劇了商業銀行面臨的風險的可能。風險點本身也隨之有各種形式的體現和變化。想要保持商業銀行在不斷的變化中保持對風險把控不變的有效性和準確性,須將持續的風險管理與不斷的創新理念和進步風控思想相結合,將次作為銀行經營管理中的長期主題。
參考文獻:
[1]巴塞爾銀行監管委員會巴塞爾銀行監管委員會文獻匯編『M1北京:中國金融出版社,2002.
[2]鮑靜海,尹成遠.商業銀行業務經營與管理[M].人民郵電出版社,275
作者簡介:
殷渴欣,天津財經大學在職研究生金融學在讀,女,漢族,天津,中國郵政儲蓄銀行天津分行,本科就讀于天津財經大學法學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