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芳
摘要:“大思政”教育視角下,高校應當合理整合高校思政課的資源,建立一個全方位、結構清晰的教育模式,這樣的改革對高校思政課提高教學效果及課程的說服力有著重要作用。本文基于“大思政”的視角,對我國高校思想政治課改革的方法及路徑進行相關探討。
關鍵詞:大思政視角 高校思政課 教學改革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349(2016)21-0209-01
我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當前時代的更新交替中出現了觀念老舊、教育模式簡單等問題,90后對高校思想政治課產生了抵觸情緒。“大思政”的教育理念將成為我國思想教育的發展方向,因為其繼承了中國傳統的思想教育的內容,同時也適應了時代的發展。
一、“大思政”教育的意義
“大思政”教育理念就是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學課程融入到教學管理之中。一同構建出高校“大思政”教育體系的新教育模式。“大思政”教育理念將教學的本身劃分成校內課堂、校內實踐和校外實踐三個大類,三級聯動充分調動了大學生的主觀能動性,達到教育方式、教育主體的改變。“大思政”的教育模式應當引入時代性的話題,并注重學生的理解和接受能力的培養,打破傳統思想政治古板的形象,注重教育理念的方式的創新,運用網站、多媒體等信息工具創新課堂的教學形式。最后,“大思政”的教育理念應當注重正能量教育的感染性。注重學生品德的培育,避免學生進入社會受社會不良風氣的影響。
二、高校思政存在的問題
(一)高校思政課不受關注
思想品德教育和法律基礎的普及是我國高校思想認識的重點。但我國許多高校出現了輕視思想政治教育的現象,與其他專業課相比。高校思想政治課的出勤率出現了嚴重的問題。原因是高校思政教育大多以是宏觀講述為主,微觀的探討極少。而且高校思想政治課受到社會功利風氣的影響。學校從學生就業的角度來設立課程體系,對思政課的經費、設備投入較少。
(二)高校思政課形式大于內容
傳統的高校思想政治課,大多流于形式,甚至沒有相應的實踐環節。部分高校僅僅設置了思政課程的理論教學環節,沒有實踐教學內容。忽視實踐教學使得思政課實踐教學在很長的一段時間流于形式或根本就沒有開展過。這極大降低了理論教學的效果。甚至在部分高校思政課的教學都是合班上大課,老師很難與眾多學生進行良好的互動。
(三)教育主體的認識不清晰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體依舊不清晰,學生為本、立德樹人的教育理念也只是流于形式,沒有融入到日常的教學行為當中去。學生思政教育是一項系統的教育工程,不僅需要學校多個部門的有效合作。同時也需要大學生自主參與思政課的實踐活動。
三、“大思政”視角下高校思政的改革方法
(一)加強師生對思想政治課的關注
明確思想政治輔導員或班主任的教學任務,組建一只由思政課老師帶領。由學生干部和黨團干部組成的教師團隊,對高校思想政治建設進行多角度、多層面的探討。將校內課程和課外事件結合,社團活動、校園文化融入教學內容增加學生的關注度。形成“大思政”教育新模式。從而實現學校和學生對思政課的有效關注,加大吸引力。
(二)加強思政課的實踐環節
“大思政”教育的核心意義是實踐性,“大思政”教育理念要求從實踐出發,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強調讓學生直接或間接接觸社會,豐富主觀體驗,以促進學生的綜合素質發展。如此,既解決了思想政治教育理論和學生思想的脫節。又解決思想政治理論教學師資與學工團隊的發展問題,為思政課拓展課外課堂,提供了有力的實踐基礎。
(三)確立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模式
主體性教育的理念是傳統教育理念的改革催化劑,確立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模式。就是改變學生在教育中被動接受的地位。提倡學生是教育的主體。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強調學生和老師的互動性,轉變老師一味的填鴨式的教學。學生在接受知識的同時,應當進行相關的思考、并獨立判斷,進而養成邏輯推理、探究學習的習慣。這樣的習慣有利于學生思政素養的養成。不僅要用心讀書。還應該關心時事。關注國家發展。利于學生正確價值觀的養成。
四、結語
“大思政”觀念下。思政課的改革是一項浩大的工程,需要學校各個部門的配合,這也是我國高校思政課創新的必要條件。在改革中,我們必須清楚地認識到學生是教育的主體,老師應當正確引導學生塑造正確的價值觀,完善課外實踐并且結合當下時事進行探討,使得學生真正認識到思政課的意義。高校思政課的變革需要從發展的世情、國情出發,變革高校的教育理念、教育模式,這不僅需要學校的努力,同時也需要政府和社會的支持。
責任編輯:楊國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