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慧莉
摘要 自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成分主要以國有經濟及集體經濟為主,私營經濟和個體經濟處于萌芽發展狀態。鄧小平同志在“十一屆三中全會”指出,我國經濟發展要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共同發展”。在經濟快速發展的背后,有很多隱患不容忽視,其中最明顯的隱患在遇我國經濟的發展大豆依靠國有企業的帶動,然而國有企業的發展又依賴于國家政策及法規的扶持,導致國有企業在經過多年發展之后缺乏創造力和能動性,本文從深化國有企業改革、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等幾個方面進行分析,如何推動國有企業混合所有制改革等多方面展開探討。
關鍵詞 國企 混合所有制 改革
一、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的優勢
(一)推動非公有制經濟的發展
經濟控制國民經濟命脈,對我國經濟發展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舉例來說,濟南港華燃氣有限公司,該企業為國有控股的公用事業企業,通過與香港合資,自混合改制以來,為濟南的經濟發展,環境建設,提高居民生活質量做出了巨大貢獻。充分發揮了公有制經濟在公用事業、基礎設施等行業具有經營規模大、技術實力強、員工素質高等方面優勢,而非公有制經濟則發揮了經營靈活、市場競爭力強、市場適應能力強等優勢。公有制經濟與非公有制經濟的相互融合,實現了優勢互補。比起單一所有制的國有企業而言,在以國有資本吸收、帶動其他非國有資本擴大企業的生產經營方式、管理、技術創新,實現了國有資產的快速發展,并帶動地區經濟快速發展。
(二)有利于公司治理
資本特別是外部資本的加入,有利于改善國有企業內部人控制的和監管失效等問題。混合制的構成必然對公司管理內部結構進行合理優化,同時實現產權與經營權的分離。由于國有企業建立混合所有制是在現代化企業為參照基礎建立的,其最顯著的特征就是清晰的產權,因此要確保國有資產出資人到位。如何更好的界定國有企業產權關系界定不明的問題,政企無法區分,導致很多國企成為地方政府配置政府資源的手段,無法按照市場需求控制投資規模及方向,導致區域間重復建設,地方產業結構趨同等問題發生。因此國有企業通過調整股權結構等方式,完善國有企業經營決策機制,更好的形成市場化的企業管理機制,有助于提高企業的經營管理效率。同時允許混合所有制經濟實行企業職工持股,有利于實現勞動利益共同體,充分調動企業職工的積極性、創造性,更好的發揮國有企業的市場競爭力與活力,進而提升國有企業的效率和效益。
二、國有企業混合所有制改革的對策及建議
(一)完善市場機制,規范法律制度體系
要始終堅定不移的堅持市場經濟為主的發展方向。首先政府要建立一個良好的市場環境,實現公有制經濟與非公有制經濟的公平競爭,打破國有企業市場壟斷的局面,同時,要進一步完善相關的法律法規,加快產權法規制度建設,完善產權交易管理體系,建立國有產權轉讓監管體系,充分利用市場競爭的機制,推動國有資產的流動性,避免國有資產流失。
(二)轉變政府職能,強化企業外部監管
在以往我國國有企業的發展中,國有企業過多地行使了政府的職能,或者政府過多地干預了國有企業的經營行為,這些政企不分的現象都是導致我國國有企業發展面臨重重困境的原因。因此要減少政府干預,避免各級政府過多參與到企業管理當中去。政府要從“管資產”轉變為“管資本”。要建立規范的公司治理模式,保障非公有資本投資者的合法權益。政府要切實加快自身機構及監管職能的轉變,結合國有企業改革和所有制結構的調整。政府的作用應該體現在宏觀干預、外部監督以及提供服務等三個方面。
(三)推進國有企業配套改革及退出機制
在對國有企業進行混合所有制改革,需要實行相關的配套改革,特別是人事、分配制度的改革。在國有企業中實行市場化的用工機制與收入分配機制。參照現代企業的管理方式。另一方面要建立制度化,能夠切實保障投資人權益的退出機制。在國有企業改革實踐中,要明確那些行業對社會資本開放,確定非公有資本進入的范圍。讓非公有資本可以通過股權轉讓等方式退出,讓外部投資者在參與國有企業改制中可進可退。
(四)防止國有資產流失
在國有企業混合所有制改革中,如何防止國有資產的流失,是一個需要重視的問題。在國有企業改革的過程中,國有企業股權嚴重偏離合理價格的不合理定位,因此在改制過程中要建立內外部信息披露機制,形成監管,通過市場信息的披露規范企業管理。加強黨組織的監督角色強化,發揮黨組織的優勢,加強黨的領導,對企業關鍵人員、關鍵崗位及關鍵環節加強監管。確保國有資產的安全、保值和增值,形成黨組織監督,企業內部監督和外部法律監督三位一體監督機制。
三、結語
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應該從多個層面進行推進,首先,要承認以公有制和非公有制經濟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其次,要建立以現代企業管理制度為主的發展方向,進行企業產權、管理制度方面的改革,建立股份制企業等手段。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