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再英
(南樂縣婦幼保健院 河南 濮陽 457400)
不同剖宮產術式對再次開腹手術效果的影響
王再英
(南樂縣婦幼保健院 河南 濮陽 457400)
目的觀察分析不同剖宮產術式對再次開腹手術臨床效果的影響。方法選取2014年3月至2016年7月南樂縣婦幼保健院收治的剖宮產術后再次行開腹手術患者80例,按手術史將其分為兩組,各40例。研究組為改良新式剖宮產術史患者,對照組為新式剖宮產術史患者,兩組患者均再次進行開腹手術,觀察比較其開腹出血量、開腹時間及盆腔粘連發生情況。結果研究組患者的開腹出血量及開腹時間均少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研究組患者盆腔粘連發生率低于對照組(35.00%比60.00%),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改良新式剖宮產后再次行開腹手術可縮短手術開腹時間,減少開腹出血量及盆腔粘連情況,值得推廣應用。
開腹手術;新式剖宮產術;改良新式剖宮產術
新式剖宮產術屬于終止妊娠手段,多用于臨床婦產科中,術后恢復快、術中出血量少、手術時間短是該手術方式的主要特點,有助于減輕患者手術疼痛,深受患者及醫護人員青睞。但是隨著二孩政策的推廣,越來越多女性需要接受再次開腹剖宮產。有研究指出新式剖宮產術不利于再次開腹手術的實施,可能引發盆腔粘連,增加再次手術的風險性[1-2]。本研究選取南樂縣婦幼保健院收治的剖宮產術后再次行開腹手術患者80例,觀察分析不同剖宮產術式對再次開腹手術臨床效果的影響。
1.1一般資料選取2014年3月至2016年7月南樂縣婦幼保健院收治的剖宮產術后再次行開腹手術患者80例,按手術史將其分為研究組(改良新式剖宮產術史)和對照組(新式剖宮產術史),各40例。對照組:年齡為22~43歲,平均(36.2±2.4)歲;孕周為37~40周,平均(38.5±1.3)周。研究組:年齡為23~44歲,平均(37.5±2.3)歲;孕周為38~41周,平均(39.3±1.2)周。兩組患者年齡、孕周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手術方法兩組患者均接受再次開腹行剖宮產手術。對照組:首次手術為新式剖宮產術。具體方法:于恥骨和上一道腹壁皺折聯合處做一切口,將腹直肌和皮下脂肪分離,以撕拉式進入腹腔內;行一長度為6~10 cm的子宮切口,采用1號線縫合,對膀胱子宮反折腹膜與腹膜層暫不縫合,將腹直肌對合,腹直肌前鞘用1號線縫合,對皮下脂肪采用4號進行縫合,組織鉗對皮5 min。觀察組:首次手術為改良新式剖宮產術。具體方法為:于恥骨聯合上3 cm處做一長度為15 cm的橫直切口,在切口正中切開皮下3 cm,橫向切開筋膜層2 cm,鈍性撕開脂肪層;分離腹直肌,提起腹膜,行一小切口,撕拉腹直肌、腹膜和筋膜層;以膀胱腹膜反折下2 cm處,橫切開子宮下段2 cm,延長兩側弧形10 cm,刺破胎膜后吸出羊水,分娩胎兒。把宮縮素10 U以注射的方式注入子宮肌層,剝出胎盤后娩出。對子宮肌層實施縫合時,醫護人員可采用1號線進行,待縫至頂端后向對側縫合肌層,包埋第一層縫線,并將盆腔內積血與積液清理干凈,對皮下組織全層和腹膜、皮膚和筋膜層及腹直膜實施1號線縫合。兩組患者均行再次剖宮產開腹手術。具體方法為:在原手術瘢痕處再次切開皮膚,并剔除皮膚瘢痕,逐層切開腹壁,切開腹膜,進入腹腔,娩出胎兒,以1號可吸收線縫合手術切口及各層腹壁。
1.3評價標準對所有患者再次術中腹腔粘連情況予以觀察記錄,無粘連用0級表示,輕度粘連用1級表示,中度粘連用2級表示,重度粘連用3級表示。

2.1開腹出血量及開腹時間研究組開腹出血量少于對照組(P<0.05),開腹時間短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兩組開腹出血量及開腹時間比較
2.2盆腔粘連情況對照組盆腔粘連發生率高于研究組(χ2=5.013,P<0.05)。見表2。

表2 兩組盆腔粘連情況比較(n,%)
將新式剖宮產術應用到臨床中,通過把腹膜予以鈍性分離,易導致機械性受損現象發生,從而容易造成盆腔粘連的出現[3]。同時,暫不縫合前壁腹膜和膀胱膜反折,會由于組織的暴露形成粘連;締結組織在腹膜下成纖維化,容易誘發大網膜和子宮前壁發生粘連現象[4-5]。對腹直肌分離時,因較大的撕拉切口及剝離面,使其易傷及肌纖維,術后患者不能對合口整齊予以有效保證,擴大術后粘連范圍。
隨著醫療技術水平的提升,剖宮產技術水平也得到了顯著提高,相比新式剖宮產手術,改良新式剖宮產手術的應用可有效改善不利因素,撕開脂肪層,可保留神經和血管,降低手術期間的出血量,有助于術后出血,防止盆腔粘連現象的發生[6]。依次剪開腹膜和筋膜層、腹白線和腹直肌后,可有效防止因層層撕拉導致的肌纖維受損與出血量過多現象的發生,降低術后粘連發生率??p合子宮肌層,再對縫線予以包埋,有助于組織對位,能使粘連的發生降低。對膀胱腹膜反折子宮切口進行縫合時,不僅能加快腹膜愈合,同時還能降低腸管粘連的發生率;對腹膜壁進行逐層縫合,可降低受損現象的發生率,減少粘連程度。本研究結果顯示,研究組患者的開腹出血量及開腹時間均少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研究組患者盆腔粘連發生率低于對照組(35.00%比60.00%),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綜上,改良式剖宮產后再次行開腹手術,可縮短手術開腹時間,減少開腹出血量及盆腔粘連情況,值得推廣應用。
[1] 劉淼.改良新式剖宮產術后再次進行開腹手術的臨床效果分析[J].中國醫藥指南,2013,11(6):592.
[2] 效銀霞.改良新式剖宮產術后再次行開腹手術的臨床分析[J].中國臨床研究,2014,27(3):319.
[3] 葉梅.改良新式剖宮產術后行開腹手術的療效分析[J].大家健康:學術版,2013,7(3):132.
[4] 劉春芳.改良式剖宮產術后再次開腹手術的臨床分析[J].中國實用醫藥,2016,11(21):110.
[5] 李凱霞.改良新式剖宮產術后行開腹手術的療效觀察[J].中國醫藥指南,2013,11(20):601.
[6] 張慧君.改良新式剖宮產術后行開腹手術的療效觀察[J].河南醫學研究,2013,22(3):368.
R 719.8
10.3969/j.issn.1004-437X.2017.19.100
2017-0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