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康樂 孫婷婷 陳星為 陸勤飛

摘要:“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簡稱“卓越計劃”)旨在培養造就一大批創新能力強、適應經濟社會發展需要的高質量各類型工程技術人才,為國家走新型工業化發展道路、建設創新型國家和人才強國戰略服務。本項目針對該計劃所實行的目的與意義,從學生層面著手,對入圍該計劃的浙江省高校專業采用問卷調查的方式進行調研反饋,經整理和分析所得數據后得出相應結論以用于反映該計劃的實際落實情況、實施以來產生的積極影響并同時發現該計劃所存在的實踐問題,包括宣傳工作、教學方法、課程設置、學風建設、校企合作等方面,針對這些問題本項目調研小組提出轉變思想觀念,優化教學培養模式,重抓學風建設,調整專業課程設置等相應建設性建議,使該計劃更全面有效地實行,從而達到該計劃實現促進工程教育改革和創新,全面提高我國工程教育人才培養質量,努力建設具有世界先進水平、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現代高等工程教育體系,促進我國從工程教育大國走向工程教育強國的培養目標。
關鍵詞:卓越計劃 專業 學校 實施
前言
研究背景:黨的十七大以來,黨中央、國務院作出了走中國特色新型工業化道路、建設創新型國家、建設人才強國等一系列重大戰略部署,這對高等工程教育改革發展提出了迫切要求,“卓越計劃”由此展開。現階段浙江省已有8所高校開展了“卓越計劃”,分別為:浙江大學、浙江科技學院、浙江工業大學、寧波工程學院、中國計量大學、浙江理工大學、溫州大學、杭州電子科技大學。涵蓋了機械設計制造及其自動化、能源與化境系統工程、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電子信息工程、電子科學與技術、軟件工程等31個本科專業點,以及12個碩士專業點,并且21個行業部門和7行業協會共同參與“卓越計劃”實施。
研究目的:為了更好地實現“卓越計劃”的目標培養造就一大批創新能力強、適應經濟社會發展需要的高質量各類型工程技術人才,為國家走新型工業化發展道路、建設創新型國家和人才強國戰略服務,我們對浙江省入圍“卓越計劃”的高校實施現狀進行調查、分析,并在此基礎上,提出可行性建議。
研究對象:浙江省入圍“卓越計劃”高校的在校本科生
研究時間:2015年1月-2016年1月
研究方法:本課題主要采用問卷調查法和文獻資料法。其中分別對浙江大學、浙江科技學院、浙江工業大學、寧波工程學院、中國計量大學、浙江理工大學、溫州大學、杭州電子科技大學八所實行“卓越計劃”的高校進行問卷調查。
一、任務分配及實施情況
經過組內分工,調研小組成員對浙江省“卓越計劃”開展現狀進行了調查。本調研小組于2015年1月到2016年1月期間,對浙江省八個實行了“卓越計劃(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的高校實施情況和學生反饋進行了調查,其中包括了浙江大學、浙江科技學院、浙江工業大學、寧波工程學院、中國計量大學、浙江理工大學、溫州大學、杭州電子科技大學。調研小組總共發放了《浙江省“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入圍高校實施現狀調查問卷》1240份,回收數量為1178份,有效問卷的數量為1109份,回收率達到95%,其中有效率達到了94.1%。而這一問卷環節,更是整個調研最為關鍵的一步。鑒于調研小組成員都是浙江科技學院的學生,在發放回收問卷環節有一定的局限性和難度。而后在省內各高校同學和姜雯老師的幫助下,調研小組得以完成本次調研最重要的問卷發放。
二、調查數據分析
(一)數據預處理
在錄入數據進行分析前,調研小組發現問卷的回答存在以下幾個現象:只完成了部分問卷題目;問卷答案大部分處于同一量級;答案前后矛盾;量級數字的勾選模糊不清;相鄰編號問卷答案完全相同的問卷等。對此,調研小組對數據進行了以下預處理:
1.遺漏數據的處理
《浙江省“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入圍高校實施現狀調查問卷》在實際投放中,由于部分被調查者并未有效和完整填寫問卷,另外在最終整理、錄入、分析數據等環節可能由于項目組成員失誤,導致輸入的數據出現缺失等情況。在本次調查中,大量數據缺失的樣本占8.3%,少量數據缺失的樣本占3.4%。因此根據數據不完整程度,本調研小組采取以下兩種方法:
(1)對于有大量數據缺失的樣本:調研小組通常采取的措施是直接刪除,不包含在有效問卷總數中;
(2)對于有少量數據缺失的樣本:調研小組利用頻數最高選項或者回歸分析、貝葉斯計算公式以及決策樹推斷出該缺失數據的最大可能的取值。
2.噪聲數據的處理
可以通過對數據擬合一個函數(如回歸函數)來平滑數據。如借助線性回歸找出適合兩個(或多個)變量的“最佳”函數,使得一個變量能夠通過另一個(或一組)變量進行預測,進而達到消除噪音的目的。
3.不一致數據的處理
在調查過程中,會存在一些樣本中數據超出了量表值約束范圍,這大多來自于數據錄入的過程。此外因為不能保證所有的調查者都能夠仔細認真地回答問卷,其中也有不少沒有根據自身情況而胡亂填寫答案的人,因此難免會出現問卷中自相矛盾的答案。對于此類的樣本數據,調研小組采用直接剔除的處理方式,不包括在有效問卷中。
(二)樣本基本信息分析
為獲取樣本基本信息并進行分析,本調研小組在調查問卷中設置了Q1-Q4以獲取調查對象的學校、年級、專業、性別等基本信息并作如下分析:
1.性別結構
如圖,在調查的1109名高校學生中,男性占74.8%,女性占25.2%,男性被調查者人數遠于女性,比例接近3:1。按照人口比例進行卡方檢驗(顯著性水平為5%)得到x2 樣本中各年級段的高校學生分布如上圖所示,由于大一學生參加“卓越計劃”時間較短,大四學生基本已參加實習,因此以大二和大三的學生為調查主體,考察“卓越計劃”的實施情況。
2.高校分布
由上表得柱狀圖如下:
由以上圖表可知受調查的1109名高校學生中各高校所占的比重。按照人口比例進行卡方檢驗(顯著性水平為5%)得到x2 (三)了解程度分析 1.“卓越計劃”了解程度分析 調研小組將問題“您了解所在學校‘卓越計劃”試點專業的相關情況嗎?”與所在學校做交叉分析得下表:描述性統計量分別如下表: 根據選項設置可知均值越小,其了解程度越好,由以上描述性統計量可知中國計量大學的學生對項目的了解程度最好,浙江理工大學的學生對項目的了解程度基本集中在比較了解和一般,且方差最小。從總體上看,浙江大學、浙江工業大學和浙江科技學院的了解程度較差,了解程度較好的5所高校排名依次為中國計量大學、杭州電子科技大學、浙江理工大學、寧波工程學院和溫州大學。 2.“卓越計劃”認識分析 調研小組對問題“您認為‘卓越計劃是?”做分析得到如下柱狀圖: 由上圖得29.5%的學生認為“卓越計劃”只是一項“學校和企業的合作方式”,24.8%的學生認為“卓越計劃”是一項“自我發展的有效途徑”,25.2%的學生認為“卓越計劃”是一項“促進國家工業化道路的措施”,16.8%的學生認為“卓越計劃”是一項“普通教育政策”,不到5%的學生選擇了其他。由此可以看出“卓越計劃”對學生的影響還是較小,不能讓學生從中獲得自我發展,享受“卓越計劃”的學習過程。 三、結論 本次調研中的受訪學生作為“卓越計劃”的參與者,能直觀的反應學校作為管理者,教師作為執行者關于“卓越計劃”的落實情況,使得本調研小組在對浙江省入圍“卓越計劃”的高校實施現狀進行調查、分析后,以此為基礎提出可行性建議,從而更好地實現“卓越計劃”的培養目標,造就一大批創新能力強、適應經濟社會發展需要的高質量各類型工程技術人才,為國家走新型工業化發展道路、建設創新型國家和人才強國戰略服務。具體結論如下: (一)總體了解程度上 受訪學生在整體上對于“卓越計劃”是為國家走新型工業化發展道路服務的本質認識不夠清晰,但對于學校中入選“卓越計劃”的專業有一定的了解。說明學校對于入選卓越計劃的專業宣傳做的比較到位,但對于卓越計劃本身并沒有更多的向學生解讀,同時,也反映出目前大學生對自身所學專業的關注程度仍很匱乏。 (二)教師教學方法 從問卷的反映情況看出,專業課老師課堂上越來越強調工程動手能力。上課方式有一定的創新,相對于非“卓越計劃”的課程更加靈活,能夠一定程度調動我們積極性。但教師對于學生課外的真正指導還是很少,主要原因可能是一方面學生課后主動性不夠,另一方面教師對課后指導重視不夠,課后事務繁忙,與學生進行課后溝通的時間機會較少。 (三)課程設置 對于課程設置本身來說,現在的課程設置已經比較科學,專業課與通識課的并行,專業實踐課的比例加大,這些都有助于高等教育面向社會需求培養人才,全面提高工程教育人才培養質量。但作為學生,興趣還不是很高,課程的質量還有待改進,課程難度和課程數量需要一定程度減小。興趣是學習一大動力,培養學生的興趣將是“卓越計劃”實施過程中,需要學校、老師不斷探索和努力的一大任務 (四)學校氛圍建設和學校文化建設 各高校在學風建設上成果不一,個別學校的學風建設遠落后于學風建設較為突出的高校。學校對‘卓越計劃”的重視程度和宣傳力度的不一是導致學風建設效果不一致的主要原因。除此之外,參與“卓越計劃”專業的同學并沒有體會到對于未來工程師這種強調創新能力,適應經濟發展的要求。 (五)企業學習情況 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在企業的實習認知顯得尤為重要。但現在大部分學生仍停留在認知實習過程,可能是受限于企業的實習名額數量較少。學生自己也更少的主動外出參加企業實習,企業也不愿花更大的經歷來教“新手”,導致大部分的專業和學校在“卓越計劃”實踐環節并沒有獲得明顯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