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絨 肖昱東
摘要:在“創新創業”理念下,大學生創業意識、創業能力的培養已經成為當今高校教育發展過程中的重要內容。實現在校大學生創業的優化發展,是提升學生就業率,緩解就業壓力的重要途徑。基于此,本文對南充市各高校大學生創業現狀進行了調查與研究,以期明確認知影響大學生創業的主要因素,構建有效的創業學習模型,為在校大學生成功創業提供保障。
關鍵詞:高校;在校大學生創業;創業學習模式
在當今就業問題日漸嚴峻的環境下,在校大學生創業已成為發展的必然趨勢。高校作為大學生創業的主要陣地,對在校大學生創業現狀、影響大學生創業成失的因素以及在校大學生創業學習方法的研究對學生創業能力的培養以及我國就業壓力的緩解至關重要。
一、研究對象與方法
本文選用南充市各高校,包括川北醫學院、西華師范大學、西南石油大學、西南交大希望學院、南充職業技術學院13、14級在校大學生為研究對象,對在校大學生創業現狀(包括在校大學生創業情況、在校大學生創業情況了解程度、影響在校大學生創業困難因素等)進行了問卷調查與分析。
通過成立問卷調查研究小組,采用文獻資料研究法、問卷調查研究法、數據綜合分析研究法對“南充各高校在校大學生創業的現狀并提出有效的創業學習模型”課題進行了具體分析。本次調查共發放問卷1000份,有效問卷920份,在指導教師引導下利用Microsoft Office Excel軟件及SPSS軟件進行數據整理與分析,得出相應結論。
二、研究結果與建議
(一)高校在校大學生創業現狀
筆者在此次調查研究中發現,現階段我國南充地區高校在校大學生創業普遍處在以下問題:
首先,大學生創業人數普遍較低,男女比例差異性較大。據調查顯示,在校大學生創業人數僅占高校總人數的5.5%左右,其中男生超過95%,女生所占比例相對較小。對于“您是否有自主創業的想法”調查中,僅有69%的男生存在創業想法,但是缺少實踐行動,10.2%的女生曾有過創業打算,但受傳統思想與其他因素的影響,并沒有給予有效行動。
其次,創業項目科技含量低,大學生創業的行業范圍較小。創業精神、創業能力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與學生學習成績不存在對等性[1]。據調查顯示,94.8%的創業學生創業行業與自身創業存在不相符性,網頁設計、服裝行業、種植業等范圍相對集中,且工作區域與范圍所在學校附近。
此外,對自主創業認知性差,創業失敗率高。據統計82%的在校大學生創業是以失敗告終的,而導致其失敗的原因有許多。據數據分析與總結,對市場結構、經濟體系、相關政策與法律的不了解,資金的缺乏,理財意識、管理技能、人際交往能力低下以及創業教育的缺失等等,皆是導致在校大學生創業失敗的主要因素。
(二)高校在校大學生創業學習模型構建
在各大高校創業教育資源不對等以及創業教育體系不完善的背景下,為提升在校大學生創業精神、創業技能。高校應根據自身實際情況,促進大學生自主創業服務體系的完善,構建在校大學生創業學習模型。用以激發大學生創業熱情,樹立創業意識,加大大學生對創業的認知與理解,提升創業成功率。
首先,構建完善的創業課程模型:各高校在課程改革與編纂過程中,應注重專業知識教育與創業教育的有效結合。在培養學生專業技能的同時,提升學生對創業的理解與認知。例如,通過設置公共課與選修課,對學生進行創業啟蒙,使學生對創業內涵、企業內容、市場經濟體制、創業活動基本規律、相關法律法規以及創業者素質需求等具有全面的掌握。在選修課中加大創業教育課程深度與寬度,激發具有創業意向學生的行動力,幫助學生完成角色轉換[2]。
其次,組織行之有效的創業活動:高校應注重理論教育與實踐活動的有機結合,通過組織開展創業活動,如校友創業交流會、企業專題講座、創業競賽等,為學生提供良好的創業平臺。在活動中,培養學生人際交往能力、理財意識、管理技能等,挖掘學生潛在能力,為學生創業實踐提供保障。
此外,提供優質的創業實踐服務:各高校應注重創業實踐服務工作的重要性,通過建立完善的服務體系,包括硬件服務與軟服務,加大大學生自主創業扶持力度。例如,通過與各地政府之間的溝通與合作,為學生提供資金與政策支持,加大學生融資渠道;通過與企業之間的合作,進行學生創業指導,構建專業化、高素質“師資團隊”,為學生創業能力與綜合素養的提升奠定基礎。
三、結論
總而言之,學生創業技能與創新精神的培養已成為高校教育教學的基本目標。本文通過對南充市各高校,包括川北醫學院、西華師范大學、西南石油大學、西南交大希望學院、南充職業技術學院等大學生創業現狀的調查研究,旨在進一步提升大學生創業能力,構建符合實際需求的大學生創業學習模型,為大學生成功創業提供理論參考。
參考文獻:
[1]周必彧,池仁勇.大學生創業學習影響創業自我效能的調節效應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6,02:80-85.
[2]全曉燕,劉瑩,劉宇涵,王建飛,智聯梅,王建明.新常態下大學生創業困境調查研究——以武漢科技大學為例[J].現代商貿工業,2016(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