繆洪明
【摘要】在信息化社會背景下,“微課”已經逐漸走入了初中歷史課堂,對初中歷史教學模式帶來了一場廣泛而又深遠的變革。微課教學打破了傳統初中歷史教學中以講授歷史概念、描述歷史事件過程、分析歷史人物為主的枯燥模式,把視頻、圖片、音頻、文字、表格融為一體,將歷史通過信息化技術形象生動地再現到了學生面前,使歷史課程更加符合學生的接受特點,從而有效提升課堂教學質量。
【關鍵詞】微課 初中歷史教學
【中圖分類號】G633.5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7)37-0057-02
如果初中歷史教學要實現面向現代化的教育宗旨,那么微課教學就是最佳途徑。學生們通過觀看微課視頻,可以對歷史人物、歷史事件、歷史文物等學習內容產生更為直觀的了解,在快樂的學習過程中增長對歷史學習的興趣,從而有效提升學習質量。下面就從微課對初中歷史教學的輔助作用、如何制作出符合初中歷史課程特點的微課視頻、利用微課進行輔助教學的效果分析三個角度進行具體分析。
一、微課對初中歷史教學的輔助作用
初中歷史課程因其固有的特點,教學內容中包括了大量的歷史人物、歷史事件、歷史文物相關知識。在傳統的歷史教學中,學生要對這些歷史相關知識進行理解,除了通過教師的語言描述以外,就只能通過觀察教材上那為數不多的歷史圖片了。這種歷史教學很難讓學生對歷史知識產生深刻、直觀認識,而微課教學方式正好可以很好地解決這個問題。在初中歷史課堂上,微課教學將教師對歷史概念、歷史事件以及歷史人物等原本需要利用教學語言進行講授的知識內容,轉化為集視頻、圖片、音頻、文字、表格為一體的教學視頻,使原本枯燥的歷史教學內容鮮活明快地展現在學生面前,學生對于這種現代化教學方式也更加樂于接受。通過觀看微課視頻,學生能夠看到珍貴的歷史影像,將這些影像牢牢地記憶在自己腦海之中,獲得比語言教學更加快樂的學習過程與更為優質的學習效果。
二、如何制作出符合初中歷史課程特點的微課視頻
符合初中歷史課程特點的微課視頻需要同時體現知識性與趣味性,我們既要根據具體教學內容搜集真實的歷史事件、歷史人物照片、歷史文物影像資料,又要充分研究學生興趣特點,將更多學生們所聞樂見的題材加入其中,從而有效提升學生對歷史的學習興趣。教師需要與學生共同研究視頻內容、制作方法等要素,在充分體現參與性與互動性的過程中完成制作。視頻制作完成后,教師還要根據教學效果的反饋、歷史研究的最新進展以及最新的社會動態等因素,對視頻進行不斷地修改、完善,使微課視頻真正能體現出歷史知識與時代潮流緊密結合的特點,為學生提供更為適應時代發展需求的微課視頻。
例如在“戰略大決戰”一課的微課視頻制作過程中,我首先根據教學內容編寫出了視頻需要展示的文字與表格內容,之后通過互聯網搜集到了大量解放戰爭時期的歷史圖片、視頻作為素材。在此基礎上我通過與學生共同商討視頻的表現形式與制作方法等具體問題,采納了學生們提的出視頻中需要加入戰斗畫面;戰役地圖需要加入動態效果等可行性建議,最終與學生共同完成了視頻的制作。視頻開頭剪輯了電影《大決戰》的影片開頭,同時加入了“1948年8月敵我力量對比”表格。之后依次展現三大戰役、渡江戰役的動態戰役地圖,每幅地圖后都配有真實的歷史照片、戰斗畫面以及文字說明。接著出現淮海戰役支前群眾、解放軍露宿上海街頭的畫面,重點表現軍民團結內容,并為學生提出思考問題。這個視頻中不僅包含了大量真實的歷史圖片與影像資料,而且還利用動畫軟件制作出了動態戰略地圖,更使學生們充分參與到了制作過程中,實現知識性與趣味性的兼顧。
三、利用微課進行輔助教學的效果分析
我們在每次利用微課教學過后,都對全體學生進行抽樣性的教學效果調查,根據一學期的調查結果來看,幾乎所有的學生都認為相比傳統教學方式,微課教學方式能夠更加有效的提升他們對歷史課程的學習興趣。大部分學生認為微課教學方式使他們在快樂的學習過程中增長了歷史知識,并獲得了比傳統教學方式更為深刻的情感體驗。近一半學生曾經參與過微課視頻的制作,他們認為教師能夠選用自己的意見、建議或自己提供的素材,是對自己的一種尊重和肯定,為他們樹立起了良好的自信心。另外,學生們還表示通過微課教學使他們能夠牢牢把握課程中的重點問題,在更加輕松的學習過程中收獲到更多的知識;微課將很多難以理解的歷史知識通過直觀的方式展現出來,使他們更容易理解起到了突破難點的效果。因此,微課教學對初中歷史教學具有明顯的促進效果。
總之,在初中歷史課堂中充分“微課”進行教學,是一種極為符合當代社會發展潮流的教學進步。我們廣大初中歷史教育工作者應在努力提升自身歷史素養的同時,積極學習、研究、鍛煉計算機技術,不斷完善微課質量,使我們制作出來的微課能夠對學生的歷史學習發展產生更大促進作用。
參考文獻:
[1]王亞茹.淺議微課在初中歷史教學中的應用[J].《教育科學(引文版)》,2017,5(4):130-130
[2]張琛.微課在初中歷史教學中的應用策略[J].《教育》,2017,3(3):142-142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