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計算是小學數學中一項重要的基礎知識,在整個小學階段占有很大的比重。學生的計算能力強弱,直接關系到其學習數學的興趣,直接影響著其在數學學科的發(fā)展,也是衡量學生數學基本功的重要標準之一。隨著新課程的實施,計算教學以一種特有的、全新的姿態(tài)展現在我們的面前。新課改后的很多計算教學課堂上表面熱鬧非凡,實際上學生并未真正掌握計算原理和計算方法,計算能力大大降低。這樣的教學現象不是新課改所倡導的,應引起我們的注意。
【關鍵詞】新課改下 計算教學
【中圖分類號】G623.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7)37-0138-02
計算教學中,我們在接受新理念的同時,是不是也不經意地丟掉了一些傳統的精華,出現了不同程度的誤區(qū)。我們需要重新認識計算教學,切實改革計算教學,讓學生在掌握計算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同時,體會數學與生活的聯系,感受數學的價值,促進數學思考,逐步形成數學意識。作為一名一線教師,經過幾年在計算教學中不斷地探索實踐,積累經驗,對于新課程下如何有效地開展計算教學總結出幾點建議:
一、不能過分依賴于情境創(chuàng)設而忽略了“計算味”。
隨著新課改的實施,有的老師為了能夠跟上“時代的節(jié)拍”,片面的認為計算教學離不開情境,缺少了情境,似乎激發(fā)不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因此,有的課堂上情境設置是牽強附會的,有的純粹是為了引出算式,經過一番不著邊際的交流。如:《10以內的加減兩步計算》教師采用教材上的乘車情境,問:小朋友,你們平時上學是怎么來的?
生1:爸爸媽媽騎車送我來的。
生2:我自己走路來的。
生3:我自己坐公交車來的。
師:那公交車到了一個站后,你看到了什么現象?
(學生個個爭先恐后地舉起了小手)
生4:我看見車的屁股后面冒煙了。
生5:我聽到了車子“咯吱”一聲響。
生6:我看見了有很多的灰塵。
生7:我能聞到一股汽油味。
老師有些不高興,大聲地問:還有不同的嗎?
生8:我看見有的人上車去了,有的人又下車了。
(這回老師總算舒了一口氣)……
至此,課堂已過了十多分鐘,教師極力地想引導學生討論10以內的加減兩步計算問題,可很多學生還在津津有味地討論著乘車的話題。試問:創(chuàng)設這樣的情境,對這節(jié)計算課有什么效果?影響了教學的進程?!稊祵W課程標準》中強調“要提供豐富的現實背景,讓學生在現實情境中體驗和理解數學”,這個現實背景可以來源于生活,也可以來源于數學本身。教材在編寫時總是將計算教學置身于有趣的、與兒童生活背景有關的情境之中,教師在教學時,也總是挖空心思地創(chuàng)設各種新穎有趣的情境,以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計算教學應與現實生活相聯系”,絕不是說所有的計算教學都必須從生活中找“原型”。有些教師過分重視情境激趣,在教學情境上大做文章,忽視了計算課本中體現該有的“計算味”,影響了計算的實效。
二、誤解把追求“算法多樣化”變成形式化而忽略了“優(yōu)化”。
算法多樣化是《數學課程標準》倡導的教學理念之一,尊重學生的個性化思維,希望在課堂上聽到學生不同的聲音,已經成為課堂改革的一大亮點。但教學實踐中常常由于對算法多樣化的誤解——只求量上的“多”,學生展示同一思維層面的算法,教師一概叫好,而不管思維層面即質上的提升。一旦少了某種方法,教師就要千方百計牽引。有的學生為了迎合教師的意圖,想一些低價值、原始的方法來充數。這樣一來,往往討論一道題目就要花費10—15分鐘甚至更長時間。而且算法“多”了以后,也不及時優(yōu)化。在計算時,有的學生甚至沒有掌握基本的計算方法,教師只要求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法計算。算法多樣化受到了新課程實驗教師的廣泛贊譽,但算法不是越多越好,不是只求多不求“優(yōu)”。所以,我們在鼓勵算法多樣化的同時,要注重算法的優(yōu)化。但教學實踐中常常由于對算法多樣化的錯誤理解——好像只要是計算課就要有算法多樣化這個環(huán)節(jié),好像沒有這個環(huán)節(jié),這節(jié)計算課就沒有體現新課程理念,在教學中產生一些怪異的教學現象。例如:在一節(jié)教學《9加幾》的加法公開課中,每個學生都知道9+5=14,但當你問“得數14是怎樣算出來的?”
生1:把9記在心里,接下去數5個數,10、11、12、13、14。
生2:我是扳手指算出來的。
師:還有不同的算法呢?
生3:把5分成1和4,9加1等于10,10加4等于14。
師:這個小朋友的算法真好,誰還有和他不同的算法?
在老師的追問和前面同學的引導下,學生們紛紛舉手,說出以下的算法:
生4:把5分成4和1,9加4等于13,13加1等于14。
生5:把5分成2和3,9加2等于11,11加3等于14。
生6:把9分成5和4,5加5等于10,10加4等于14。
還有很多的同學舉手想說自己的算法,教師引導:有沒有小朋友不是用來拆數進行計算的?
生7:把9看成10,10加5等于15,15減1等于14。
生8:把5看成10,10加9等于19,19減5等于14。
生9:因為10加5等于15,所以,9加5等于14。
……
整個教學過程中,學生在老師“你還有什么不同的算法?”的追問下,交流的方法越來越多,課堂顯得十分活躍。新課標提倡算法多樣化,并在課堂中得到很好的體現,這為教師尊重學生個性化的思考提供了空間,也開拓了學生思維,但是在教學過程中,是不是要把所有的算法都展示出來呢?實踐教學證明了,有些算法的多樣化完全是被逼出來的“多樣”。因而算法多樣化并非算法全面化,教師無須反復啟發(fā),刻意追求把所有的方法都呈現出來,而應貼近學生的最近發(fā)展區(qū),從學生的認知出發(fā)去引導。
算法多樣化是數學新課程的一個亮點,是發(fā)展學生思維的有效途徑,而新課程強調算法多樣化,并不等于只強調數量而忽視質量的提升。只有正確處理好算法多樣化與優(yōu)化之間的關系,才能提高計算能力,增強計算教學的實效,真正體現新課標的理念。
三、避免只重視“算理的掌握”而“忽略“算法的教學”。
在計算教學中,算理與算法是兩個不可或缺的關鍵。算理是對算法的解釋、是理解算法的前提,算法是對算理的總結與提煉,他們是相互聯系、有機統一的整體。透徹理解算理和熟練掌握算法是提高學生計算能力的重要保證。新課改以前的計算教學“重算法,輕算理”。多數教師對新課程理念的片面理解導致計算教學“重算理,輕算法”。在教學中,教師要正確把握算理與算法的關系,要建立正確的教學觀念,從學生學習的實際需要出發(fā),做到既重算理又重算法。當然這并不是說算理的落實與算法的練習都得平均使用力量不可,教師應根據教材特點和學生實際在教學中合理安排、有的放失,以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計算教學既要讓學生在直觀中理解算理,又要讓學生理解抽象的算法,還要讓學生體驗直觀到抽象的過渡和演變過程,從而達到對算理的深層理解和算法的切實掌握。在教學中教師充分利用教具、學具、多媒體等,加強直觀教學,使學生積極參與,動手做一做、動腦想一想、動口說一說、動眼看一看、動耳聽一聽,調動各種感官參與活動,豐富學生的感性認識,促進形象思維的發(fā)展和邏輯思維能力的提高。
因此,我們在進行計算的新課時,對算法和算理的教學必須是準確的。這就要求每一位教師熟悉各冊教材的知識目標,根據學生的年齡特征、認知規(guī)律和知識基礎設計方案。
四、培養(yǎng)數感,加強估算訓練。
《數學課程標準》要求:“計算教學旨在培養(yǎng)學生的數感,增進對運算意義的理解。”“數感主要表現在:理解數的意義;用多種方法來表示數;能在具體的情境中把握數的相對大小關系;能用數來表達和交流信息;能為解決問題而選擇適當的算法;能估計運算的結果,并對結果的合理性做出解釋。”數感不是通過傳授而能得到培養(yǎng),重要的是讓學生自己去感知、發(fā)現、主動去探索,讓學生在學習中體會到數學就存在于周圍生活中,運用數學知識可以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感受到數學的樂趣和價值。在生活體驗中培養(yǎng)數感,在估算中提升數感。
五﹑教學中要注重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計算習慣。
良好的計算習慣不僅是學生進行準確計算的保證,而且對學生以后的學習和自身的發(fā)展起著重要的作用。在教學中教師一定要從一點一滴做起,嚴格要求學生,對于學生馬虎出現的錯誤決不姑息遷就,使學生養(yǎng)成認真、一絲不茍的學習態(tài)度,因而在日常的學習中要讓學生認真做到:認真做題,仔細驗算。做題時要求學生首先要認真審題,單純的計算要審數字﹑符號以及運算順序,實際問題要讓學生觀察清題中的信息和問題。解題的過程要一絲不茍,做完后還要鼓勵學生采用口算﹑估算﹑筆算等進行驗算,使驗算成為學生的一種習慣,一種能力。同時要求學生要認真按格式書寫,字跡整潔端正,這也有助于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計算習慣。
綜觀目前的計算教學,我們既要繼承傳統計算教學的扎實有效和發(fā)揚新課改以人為本的教學理念,更要冷靜思考計算教學對學生后繼學習能力的培養(yǎng),在傳統教學與新課改中總結經驗教訓,不斷改善教學方法,使計算教學在算理、算法上的到和諧的發(fā)展和提高,真正推崇扎實、有效,尊重學生個性發(fā)展的理性計算教學。
參考文獻:
[1]王建波.《數學課程標準》(2011版).
[2]張曉霞、馬岷興.《小學生數學基本計算技能的測試及計算教學研究》.
[3]鄭金洲.《基于新課程的課堂教學案例》.
作者簡介:
鄂長永(1980-),男,安徽定遠人,小學高級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