竇兆珩
摘要:隨著社會發展和科學技術的進步,創新成為推動時代發展的代名詞。而在中國高校教育中,也越來越看重創新創業教育的發展,但是,需要將創新創業教育發展成為具有學科化特性的建設內容,才能在中國高校教育中占據一席之地,才能成為推動我國社會發展,為企業創造創新人才的學科教育內容。理論上講,創新創業教育應以整體性、開放性和時代性的姿態呈現在教育內容中,結合中國社會人才需求和發展需要,開啟雙向培養模式,積極發動政府和高校資源,幫助創新創業教育奠定教育基礎,規范教育范疇和應用領域,從而確定發展方向,以實現人才培養的專業性和高效性。
關鍵詞:中國高效;創新創業教育;學科化;發展方向;平臺建設
引言:
教育改革的實施加快了創新型教育的實施步伐,進一步增強了高校創新創業教育發展的內在力量。但是,在實際教育教學階段,教育界對創新創業教育重視,但卻在學校教育中得不到發展。因此,應使創新創業教育切實服務于各高校的學科教育環節,并且融入到高效教育相關專業體系中,成為新時代的學科內容。當然,高校內以就業方向不同而分出不同的專業,每一個專業都是大學建設的一部分,也是學生學習的主要依托。但目前來看,社會發展和學校建設均未實現成熟的體系,因此,需要將深刻研究創新創業教育在高效中的應用價值,建立系統的學科化知識體系。以此來引導新的學科內容走向規范、標準以及專業化方向,成為具備一定架構的知識體系。
一、中國高校創新創業教育的學科化特性
(一)創新創業教育學科化的整體性。創新創業教育學科化特性的實現是需要考慮各種因素,在統籌政府政策引導、社會經濟發展以及科學技術的基礎上建設處符合學科化內容的知識體系。創新創業教育并不是單純的將常見的學科內容進行整合,而是以實際應用和企業發展來考慮,綜合來講,以創業為基調,創新為理念,并將創新創業以模式化呈現出來,這樣有助于提高創新創業型社會人才的出現。而許多高校的商學院具備集管理學科、金融學科等學科內容的學術基礎,在開創創新創業教育的時候,可以充分利用這些學科理論,結合企業創業發展需求,開設諸多實踐性培養課程。當然,創新創業指導性思想很重要,是學科化特性的中心點,講究的是商業板塊、團隊合作、資源利用等高效配合,以此來搭建完整且平衡的創業教育學術性理論。
(二)“問題導向”與“學科導向”兼顧。創新的實現步驟是發現問題、探討問題、科學論辯、解決問題的過程,而在創新創業教育中,也應以“問題導向”為研究方向,重視問題的發現與觀點之間的辯證關系,以此來加強問題答案的經得起推敲。在實際教育應用中,還應加入“學科導向”,其主要表現有二。一,有助于完善學科內容的整體化特點。高校教育事業是建立在社會實業實訓中,以社會發展和企業人才需求為重要依托。而如果單將創新創業內容以理論知識為教育主旨,恐怕很難發揮出應有的作用,也會使創新創業教育的學科分界變得模糊,被現實問題所襲擾。二、“問題導向”和“學科導向”是相輔相成的關系。創新創業教育以圍繞大學生創新創業為主要研究方向,以此為目的實現學科化建設的完整性,為呈現科學模式和理論體系打好底子。需要特別注意的是,如果單純以建立學科為目標,在沒有達到建設條件的情況下急于開展學科分界,則會導致學科化建設以失敗而高中。因此,需要以解決問題為主要目的,統籌實際發展需求,從而建立科學理論和知識體系兼備的學科化架構。
(三)“政府驅動”與“高校需求”互動。創新創業學科化特性在社會上應保持濃厚的創新創業文化的分為,以實現個人精神和自身價值為目標,從而基于社會潛在的需求和科學進步,創新實業發展,推動社會經濟走向新的繁榮。而目前,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已經成為時代格局,而政府驅動能為高校創新創業學科化體系建設提供充足的資源,可以確保創新創業在滿足教育需求的前提下,不斷完善自身的學科體系,以此來實現“政府驅動”和“高校需求”相互配合的目的。當下,高校創新創業學科化體系建設應保持生態架構,基于高校人才培養,企業實踐教育,社會發展需求為主要教育模板,并利用社會各方面的資源幫助大學生實現創新創業需求,真正發揮出高校創新型人才的培養和創業型教育的實踐,以此來推動知識資本和技術水平的完美結合,以此成為助推社會經濟的新引擎。
三、中國高校創新創業教育學科化發展取向
(一)建構共同的教育哲學基礎。教育哲學基礎是確保中國高校創新創業教育學科化建設的根本,教育哲學在整合各個學科理論知識的同時,將各個理論之間的矛盾和沖突進行消弭,從而達到新學科內容的平衡和諧。而在創新創業家教育中,多樣化的研究和探討有利于創新創業教育發揮出最大的作用,并提升創新創業教育學科價值。當然,我國不僅要完善創新創業教育學科化內容,還要建立以學生素養為教育之本的教師隊伍,創建合理的課程設計和教材建設,以此來創立完整且穩定的學科群。
(二)明確學科邊界和主體領域。明確學科邊界和主體領域是學科化主要特性,所以,創業創業教育學科需要建立在共同教學體系之下,這樣才能保持學術研究的整體性和認同感,需要不斷地參考其他的文獻資料,以嚴謹的態度整理出符合創新創業教育框架的學術語言體系。再者,積極吸納國外創新創業教育優秀的成果,并結合本土發展需求,創建出新的教育體制和教育隊伍,從而實現學科內容符合實際社會需求。最后,加強創新創業教育在高校教育中的落實,擴大創新創業研究的學術范疇,從而加深創新創業學科內容的研究,幫助該學科在學術理論和實踐教育上共同發展。同時,積極加大成功案例的推廣,結合教育改革制度,提高教育質量,以此擴大創新創業教育學科在各大高校的應用范疇。
四、結束語
創新創業而教育是時代發展和社會經濟轉型的需求,推動創新創業教育實現學科化,以此來加強創新性人才的建設,以此來為經濟轉型提供人才支持。但就目前而言,創新創業教育在短時間內很難找到合適的專業歸屬,不同于管理學、金融學、社會學和心理學,但又需要充分運用這些學科內容,始終在其他專業性學科之間徘徊。因此,各高校需要加強創新學院建設,創設理論研究平臺,以實際的企業發展為培訓基地,從而加強學科化特性的表現,提升理論和實踐水平。
參考文獻:
[1]張昊民,等.麻繩理工學院創業教育生態系統成功要素及其啟示[J].創新與創業教育,2012,(2).
[2]郭重慶.中國管理學者該登場了[J].管理學報,2011,(12).
[3]徐華平.應多學科研究創業教育[J].高等教育研究,2004,(6).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