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爾迪古麗·哈則
摘要: 教師只要適時、適度、適當地運用新的教學媒體,把學生置于教學的出發點和核心地位,應學生而動,應情境而變,借助信息技術的功能,課堂就會煥發出勃勃生機。
關鍵詞: 小學數學;信息技術;教學效率
信息技術的應用能充分調動學生主體性,通過創設情境,活躍課堂氣氛,促進學生主動思考、主動探究、發展創造思維,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真正成為信息加工的主體和知識意義的主動構建者。信息技術與小學數學整合,不僅為教學手段的改進提供了新的機會,而且使學生的素質在新的課堂氣氛中得到發展,能極大地激發出學生學習的熱情。
一、信息技術的運用使抽象為形象
信息技術具有多種感官同步進行的直觀效果,極大地支持了學生對邏輯推理、問題解答等心智活動。尤其是引導學生在一些抽象的數學知識進行概括的過程中,運用多媒體信息技術在課堂教學中進行動態演示,形象揭示知識的生成過程,化抽象為具體、變理性為感性,顯示了信息技術在教學中的重要作用。如教學“長方體的認識”一課時,利用信息技術課件的點、線的閃爍,依次閃動長方體的面、棱、頂點,來使學生認識長方體的各部分名稱,緊接著把長方體的實物模像去掉,抽象出平面圖,完成了由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的過渡。再通過面、棱的移動,拼合等一系列的演示,同時配有聲音,利用色彩動態來比較,得出長方體“相對面的面積相等,相對棱的長度相等”這一結論,使學生輕松愉快地學會了這一知識。 促進學生邏輯思維能力的發展。
二、信息技術的運用使數學問題生活化
在信息技術與數學整合教學中,我們可以依據教學內容和學生生活實際,運用信息技術工具將學習內容以信息技術的超文本、動畫等形式和友好互動的界面為學生提供數字化資源、創設虛擬化場景,讓學生“身臨其境”,經歷知識的產生和發展過程,引導學生在體驗中理解事物的本質、掌握數學規律。如“相遇問題”是小學數學教學中有相當難度的一類應用題,在教材中既是重點,又是難點。此類應用題既要學生掌握相遇、同時、相向的特點,又理解路程、時間、速度三者之間的關系,而且還要會應用它們之間的關系進行解題。教學開始在屏幕上出現了甲和乙分別站在兩地(指示燈在兩地邊閃兩下,強調這是兩地),接著顯示兩人同時從兩地對面走來(強調這是同時相向而行),最后通過每分鐘或每小時行程的階段演示,一直走到兩人碰到一起(強調這是相遇)。生活的場景、信息技術的動態演示,使學生正確而科學地理解了“兩人兩地同時出發”“相向而行”“相遇”等術語的含義,從而幫助學生正確地掌握了路程與速度、時間之間的關系,讓學生體驗了知識的生成,完善了認知過程。
三、運用信息技術創設教學情境
1.創設問題情境。問題是數學的心臟,良好的問題有助于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與探求知識的欲望。數學知識的獲得、數學能力的提高都是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實現的,因而在課堂中創設良好的問題情境非常重要。如教學“相遇問題”時,首先借助計算機演示兩輛汽車的運動過程,然后提問:“誰能從剛才的畫面中說一說汽車的運動狀況嗎?”因為有了直觀動態的演示,學生很快就將相遇問題的關鍵詞“兩地、同時、相向、相遇”說了出來。正因為有了直觀的感知學生解答相遇問題也就不困難了。
2.創設應用情境。數學是應用性很強的學科,大綱中明確規定應使學生“初步學會應用所學知識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然而常規教學由于受空間、時間等限制,無法有效的創設較多的實際問題情境,限制了學生應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能力的發展,而計算機教學媒體卻具備這方面的長處,能創設豐富的虛擬應用情境。如教學“元、角、分”的認識后,利用計算機創設“虛擬商店”讓學生當售貨員或消費者,進行仿真練習,模擬購物。利用計算機教學媒體創設應用情境,可有效的引導學生的思維進入虛擬的現實世界,通過對方法與策略的思考和實踐操作的想象,達到培養學生應用能力的效果。
四、信息技術的運用擴大了學生知識范圍
信息技術的運用充分激活課堂教學中的各個要素,全方位地調動和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作用,建立合理的課堂教學結構,必將能實現教學過程中學生獲取知識、信息的最優化,提高教學效率。它可以通過精彩圖文、優美的畫面、動聽的聲音,高速度、大容量的為學生提供各個領域的知識,讓學生接觸更廣闊的天地。
如:教學有關“閏年”的知識時,為了能夠讓學生明白“四年一閏” 的道理,可以設計這樣的動畫:紅色的太陽、蘭色的月球、灰色的地球按自己的規律不停的運行著,這時可配上輕松、柔美的音樂,溫柔、親切的解說,仿佛將學生置身于浩渺、奇妙的宇宙中。擬真的畫面,激發起學生的求知欲。學生也從畫面中知道了地球自己旋轉一圈的時間是一日,月亮繞地球轉一圈的時間大約是一月,地球繞太陽的時間是365天5時48分46秒,大約是365天6小時,我們把一年定為365天,叫做平年,這樣每年大約少算了6小時,過了四年就少算了一天,把這一天加在二月份,這一年就有了366天,叫做閏年。通過這種生動、擬真的演示,不僅讓學生知其然,更讓學生知道了其所以然,不但擴大了學生的知識面,讓學生對知識的理解更加深刻了。
五、信息技術的運用促進學生思維能力發展
在教學中我不斷給學生創設富有變化而且能激發學生新異感的學習情境,啟發學生多層次,多角度地思考問題。鼓勵學生求異,從而促進學生個性的發展。
例如:在鞏固“求長方體的表面積”時,出示練習題“有一個長方體長8厘米,寬6厘米,高5厘米,把它平均分成兩個長方體,分成的每個長方體的表面積可能是( )平方厘米,也可能是( )平方厘米,還可能是( )平方厘米。”練習中讓學生從不同的角度去思考怎樣分。由于小學生的空間想象能力還不夠強,對這類知識的理解存在一定的困難,因此我在學生討論后,結合電教進行教學,出示一個長方體,按學生的方法在電腦上演示,分別沿著長、寬、高將這個長方體平均分成了兩個長方體,讓學生更直觀地看到不同的方法,發展學生的空間想象能力。
有效教學是我們教育實踐者的不懈追求。要切實的提高教育教學質量,實現小學數學的高效課堂,還有很多需要我們去思考與實踐。因此,我們緊密結合教學內容,合理運用信息技術,優化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提高教學的質量。
參考文獻:
[1]田學昀;信息技術與數學課程的整合及其策略[J];新課程學習(上);2011年07期。
[2]李繼文;卡卡西信箱[J];數學大王(高年級版);2007年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