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小鳳
摘要:語文是實踐性很強的課程,應著重培養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而培養這種能力的主要途徑應是語文實踐。如何才能提高小學語文實踐性作業的有效性呢?筆者認為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入手:開發資源,為我所用;形式多樣,有的放矢;體現特色,發展個性。
關鍵詞:小學語文;實踐作業;有效性
語文是母語教育課程,學習資源和實踐機會無處不在、無時不有。語文是實踐性很強的課程,應著重培養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而培養這種能力的主要途徑應是語文實踐。但是,在現實的教育教學中,語文實踐性作業卻存在著許多問題,如作業的指向性不夠明確,脫離學生的學習和生活實際;作業形式單一,內容陳舊單調,作業的設計不關注學生的個性的發展,流于形式;作業評價方式單一,無法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等。這造成課外實踐作業缺乏一定的有效性,導致教師不愿意布置,認為課外實踐性作業不能短時間里提高學生的學習成績;學生不愿意完成,總覺得這樣的作業可有可無。那么,如何才能提高小學語文實踐性作業的有效性呢?
一、開發資源,為我所用
在我們生活的周邊,有許許多多的資源寶藏值得我們充分發掘和利用。首先,廣袤無垠的田野鄉村為語文實踐活動提供了廣闊的舞臺。這里有風光旖旎的自然風光,有古老悠久的歷史,有廣為流傳的民間故事,有令人垂涎的美食小吃,這些都為開展有效的課文實踐活動提供了有力保障。那么教師可以設置哪些課外實踐作業呢?例如,在開展“我身邊的民間故事”,讓學生走訪村里的老人,讓他們講講當地的民間故事,經過整理加工,在班級里交流,最后集結成冊。每年的農忙季節,讓學生積極參加農業生產活動,讓他們體會糧食的來之不易以及父母的辛勞,認識常見的農具,學習簡單的農具使用方法,最后,在班級里開展一次交流會,談談自己的心得體會。
其次,學校開展的豐富多彩的校園活動也為實踐作業提供了豐富的資源。比如,結合學校的“感恩教育周”活動,讓學生去為父母做一件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搜集有關感恩父母的詩歌散文,寫一篇以“感恩父母,擁抱親情”為主題的習作。在活動中,讓學生感受親情的可貴和父母的不易。再如,結合學校的藝術周活動,讓學生排練課本劇,撰寫演講稿等。
再次,重大的節日也為我們的實踐性作業注入了“活水”。教師可以結合重大的節日,因地制宜地設計課外實踐作業。例如:元宵節時,可以讓學生自己動手制作元宵、花燈、燈謎等,品嘗美味的元宵,觀賞琳瑯滿目的花燈,設計妙趣橫生的燈謎;春節時可以讓學生自己寫春聯、貼窗花、采購年貨、準備年夜飯等。
最后,社會經濟的飛速發展為實踐作業提供了取之不盡的寶貴資源。隨著社會經濟的飛速發展,我們的身邊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教師可以開展“大美家鄉”的活動,讓學生在課外調查走訪,感受改革開放以來家鄉發生的巨變,以圖文并茂的形式舉行一次展覽,有自己的筆描繪下下20年后的家鄉藍圖。
這樣的實踐性作業,既讓學生懂得了傾聽,學會了加工整理資料,又提高了學生的語言運用能力。
二、形式多樣,有的放矢
教師在設計實踐作業時,要注意活動形式的多樣性,如采訪、表演、調查、演講、制作手工、學習技能、錄制電視節目。豐富多彩的實踐活動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在體驗中成長,在實踐中運用。如在完成“家鄉美食大調查”活動中,我設計了以下活動:首先,尋訪家鄉的美味小吃,了解它們的由來,觀察它們的制作方法,品嘗它們的味道;接著用相機拍下美食的圖片,用文字描述你心中的家鄉美食;最后,制作一份“家鄉美食地圖”“美食我來做”等實踐活動。再如,指導學生寫“觀察日記”。每年的四五月份正是農村春蠶生產的時節。教師可以讓學生在家自己養幾只蠶寶寶,觀察它們從蠶卵到結成繭的變化過程,體會大自然的奇妙,把蠶寶寶每一次的變化記錄下來,寫成一篇篇的觀察日記。教師在設計實踐作業時,還要做到有的放矢,布置任務不能紛繁復雜,讓學生不堪重負,一次只需要突出一個重點,掌握一兩種技能。
三、體現特色,發展個性
新課程改革要求關注每一位學生的發展,他們的個性、能力、興趣都不盡相同。所以,在設計課外實踐作業時,教師要以學生發展為本,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讓每一個學生都能得到健康、和諧發展。例如,對性格活潑的學生可以多設計一些調查走訪的活動,對善于朗讀的學生可以側重于演講、誦讀,善于表演的學生可以多參加一些課本劇、小話劇等。教師在設計實踐性作業時,可以采用“菜單式”的作業設計,讓學生自己選擇感興趣的作業去完成。在展示實踐作業成果時,采取自己的方式去展示。如同樣是“春天到了”,學生可以用手抄報、詩朗誦、繪畫、演講、導游圖等多種方式來展示。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語文實踐作業是對書本知識的重要補充,有利于開闊學生的視野,培養學生的能力,發展學生的特長。所以我們要充分重視實踐性作業的有效性,讓每一位學生都能得到充分的發展。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