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艷紅
摘要:作為一名數學教師都明白“問題是數學的心臟”這句名言所富含的深刻哲理。有了問題,思維才有方向,才有動力。所以,在數學課堂教學中,教師必須要有目的、有意識地創設各種問題情境,才能引發學生產生認知上的沖突和困惑,引導學生在有實效的問題情境中自主學習、合作交流,激發起他們的探究欲望,獲得基本的數學知識和技能。本文中,筆者結合教學實踐談幾點策略。
關鍵詞: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有效問題;情景創設
問題是數學教學的心臟,數學學習的過程也是一個不斷解決問題的過程。有了問題,學生的學習活動才有動力,學生的思維才有方向。
那么,我們應該如何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如何創設有效問題情境呢? 筆者結合自己在萬全區宣平堡小學從事多年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所積累的經驗,談幾點個人體會。
一、巧妙利用認知沖突來創設問題情境
教學實踐表明,問題的產生不是教師強加給學生的,而是學生基于自己原有知識結構產生的困惑。因此,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必須根據學生的認知特點創設問題情境,引導學生在已有知識經驗與新的學習任務間形成認知沖突,激發學生強烈的求知欲望。比如在上二年級數學《有余數的除法》這一節時,為營造情境,我首先用多媒體出示情境圖:45個編成號碼的彩球,按紅、黃、藍的順序排列。教師提問:同學們,屏幕上有很多彩球,每個球上都有一個號碼。接下來老師不看屏幕,只要同學們告訴我球上面所標注的號碼,我馬上就能說出它的顏色,信不信?誰來考考老師?(學生出題,教師回答)教師能根據排列的序號準確報出彩球的顏色,學生一定會覺得很奇怪,于是教師告訴學生因為自己掌握了其中的秘密,只要同學們認真學習,很快也能掌握這一秘密。這樣,學生就會很快進入問題情境,從而產生獲取新知識的強烈渴求,很有興趣地參與學習活動,教學效果自然會提高。
二、利用喜聞樂見的故事來創設問題情境
聽故事是小學生們最喜聞樂見的事情,尤其是低年級學生很容易進入故事中情節所營造的生動情境中。因此,教師可根據教學內容的特點和需要,借助小學生喜愛的故事來吸引兒童的注意力,加深小學生對知識的理解,提高數學審美能力。比如在教學“分數的大小比較”時,可設計這樣的故事:唐僧師徒四人去西天取經,過了火焰山后來到一個村莊。村中田里種植了一大片西瓜,好客的農夫給他們送來一個大西瓜,八戒見到西瓜饞得口水直流,這時大師兄孫悟空要求公平地分給每人1/4。八戒聽了不高興地說:“瓜是俺老豬化來的,俺肚子大,要吃1/6,至少也要1/5。忠厚的沙師弟給八戒切了1/6,正當大家開心地吃著西瓜時,貪吃的八戒卻在一旁直拍腦袋:怎么自己的這份反而比他們的少呢?帶著這個問題,學生學得更加主動、深刻。
三、借助游戲功能來創設問題情境
小學生好動,喜歡做游戲。教師可以讓學生帶著好奇心在玩樂中認識事物,吸取數學知識和經驗,并應用于實際生活。比如在教學“元、角、分的認識”時,教師可拿出標有價格的鋼筆、文具盒、玩具飛機、排球等物品,讓學生模擬生活情境,扮演營業員、顧客進行買賣,在游戲中加深對人民幣的認知,體驗成功的快樂。需注意的是,游戲形式要根據教學內容和學生年齡的不同而有所變化。因此,在數學課堂教學中,尤其是學習素材的選取與呈現以及活動的安排都應該充分考慮到趣味性和學生的生活背景,盡可能為學生創設一些具體、有趣并富有一定啟發性的問題情景游戲,讓學生在游戲中經歷一個艱難、無奈、成功、喜悅的心理歷程,感悟到學習數學是一件感興趣的事情,從而愿意接近數學。例如,在教學可能性(概率)這一節知識點時,可以這樣設計。教師引導:“你們喜歡做游戲嗎?(生:“喜歡!”)現在請同學們先以小組為單位做一個游戲,好不?”同學們異口同聲的說:“好!”師:“這里每個袋子里各裝了2個球,有的袋子里放的2個全是紅的或2個全是綠的,有的袋子放的是一個紅的和一個綠的。每個同學一次只能摸一個球,看看是什么顏色,摸好后繼續把球放進袋子里,另一個同學繼續摸,每組推選一人做記錄。”學生感到新奇,便產生了興趣。活動結束后,每一個小組匯報摸球結果,教師很自然地引出“可能、不可能、一定”等概念。把單調、重復、類同的數學知識游戲化了,這是調動學生積極參與學習的好方法。
四、結合實踐活動創設問題情境
操作實踐是手、眼與腦的密切協作活動,是對客觀事物的動態感知過程,是把外部動作思維轉化為內部語言形態的智力內化過程。在操作實踐活動中創設問題情境是培養學生質疑,促進自主學習的重要形式。比如,在教學“圓的周長”時,可讓學生量一量課前用硬紙做成的大小不同的若干圓的周長和直徑,學生發現了“圓周長總是直徑的3倍多一點”,在此基礎上教師稍加點撥,學生就能掌握圓的周長計算方法。這樣的實踐操作活動,不僅培養了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而且讓學生從多角度提出問題,培養和增強了問題意識和創新能力。
五、聯系生活實際創設問題情境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教師應該充分利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引導學生把所學的數學知識應用到現實中去,以體會數學在現實生活中的應用價值。”創設富有生活情趣的問題情境,可以使學生產生熟悉感、親切感。比如,在教學“相遇問題”時,可創設這樣的情境:有一天,小明不小心把小芳的作業本帶回了家,而小芳急著要用,那么小芳怎樣才能拿到自己的作業本?學生展開了熱烈的討論,形成了三種方案:小明送到小芳家;小芳到小明家拿;兩人電話約定沿同一條路相向而行,小明送,小芳接。接下來,教師又指導學生比較三種方案的基本數量關系、優劣等問題。學生學得有滋有味。在這個過程中,教師作為教學活動的組織者、引導者和學生們一起探求知識的奧秘,一同體驗數學的價值。
綜上所述,筆者認為問題情境的創設是貫穿于小學數學整個教學過程的,其方法與途徑也是多樣的。不難發現,良好的問題情境能引發學生產生各種各樣的疑問,激發學生的求知欲,使學生感覺到數學就在自己身邊,并在豐富的問題情境中高效地學習數學、理解數學、掌握數學。因此,不同的教學內容需要老師選擇不同的表現手段和方式,采用不同的教學方法,我們教師若能根據教與學的實際需求創設各種問題情境,并對其進行優化組合,就能取得教與學的最佳效果了。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