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松
摘要:小學科學是一門引導學生探究世界的學科,它內容豐富,靈活性高,實踐性強,學生很感興趣,但我們要上好它卻不容易。因為其中的很多情境,我們無法給學生模擬出來?,F在,我們有了多媒體技術與網絡環境,就可以改變過去的那種死板的教學方式。
關鍵詞:網絡環境;信息技術;小學科學
當下,隨著信息化程度的提高和全球信息化的實現,作為未來的人才培養基地的教育系統受到巨大的沖擊,當代信息技術帶給教育系統的不僅是手段與方法的變革,而且也包括教育觀念與教育模式在內的一場歷史性變革。教育系統受到信息革命的沖擊,最突出的是現代信息技術在教育實踐中的應用,這給教育帶來了新的格局和新的氣象,特別是它對課程改革中新興的課程——小學科學課,產生了根本性的改變。
網絡環境中的科學課堂教育豐富了教學資源,拓展了教學模式。它將過去的傳統的、靜態的、封閉的課堂變成了生動、更富感染力、更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欲的教學。讓學生在有限的教學時間內,輕松地學到更多的知識。為此,我就網絡環境下小學科學教學談點個人的體會。
一、巧用電教,化難為易
科學課上有很多學生自主探究的素材,要求學生在教師指導或引導下去進行調查、考察或實驗,但有些活動在課堂上是無法用實驗的形式完成展現的,如《植物怎樣喝水》這一課,反反復復講解都很難理解,而我們及時搬來植物放在課堂上,馬上給它澆水,學生也看不到植物內部在喝水時真實狀態。可是,如果我們借助多媒體技術,就可以虛實互補,再現植物根的水與植物莖、葉脈向上輸送的水緩緩流動的情景,此時,我們再在重點處點撥,學生就馬上明白植物是怎么“喝水”的了。一個教學難點用多媒體技術就輕松解決了。
二、提高興趣,增強感知
傳統教學方式主要靠粉筆、黑板、掛圖或模型,學生興趣不大,而網絡技術中的科學課堂則可以運用聲、光、電對學生進行刺激,一下子就變得生動、形象、直觀,最重要的是多媒體技術它還可以給學生展示動態的過程,而且運用起來還很方便。因此,學生興趣濃厚。如教學《昆蟲》一課,在學生掌握了昆蟲概念以后,訓練能否在眾多動物中判斷哪些是昆蟲。這時,我們就可以先給出許多動物的圖案,然后再在電腦上出道“送昆蟲回家”的題目,讓學生以游戲形式“拖拽”昆蟲到相應欄里。這種游戲的方式,學生非常感興趣,因為既滿足了他們玩的要求,又快樂地學到了知識。
三、豐富資源,深化探究
《科學課程標準》在課程“基本理念”中指出“科學課程要面向全體學生”??茖W學習要以探究為核心??茖W課程應給學生提供充分的科學探究機會,使他們在像科學家那樣進行科學探究的過程中,體驗學習科學的樂趣,增長探究科學的能力,獲得科學知識,形成事實,善于質疑的科學態度,了解科學發展的歷史。但是,傳統教學受到時間和空間的限制,教師幾乎成了除課本外的唯一信息來源。這時侯,在教學中運用網絡技術,就能很好的彌補傳統教學中之不足,其擁有大量信息成為新的知識來源,成了源源不絕的學習財富。
如《保護大自然》一課,教師可將學生分成若干小組,指導他們登陸相關的環保網站,進行在線收集資料,有的收集怎樣保護森林的資料,有的收集治理大氣污染的方法,有的收集保護海洋的策略,有的收集保護瀕危動物的法規。大量資料豐富了課堂教學內容,學生再將這些信息整理,篩選、歸納,得出規律性知識。學生不僅明白了保護大自然的方法,更重要的是讓學生懂得了保護大自然的重要性與緊迫性,幫助他們從小樹立環保意識。這樣的充分利用信息技術既讓學生收集到許多有用的信息,更重要的是鍛煉了學生的動手能力和自學能力。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生們能根據自己的興趣和能力選擇內容進行自主學習和探索,學生不再是單純地被動地接受知識,而是主動去探究,成為信息加工、處理的主體,成為知識的主動構建者,這一點是傳統課所難以實現的。這樣的學習已經教會了學生如何利用我們現有條件去做研究,為他們今后的學習和工作奠定了基礎。
四、虛實互補、優勢互補
傳統教學模式在很大程度上是難以勝任以探究性學習為主的科學課堂教學,因為教學模式固化,教學手段單一,而科學教學的內容卻很豐富,研究手段也需要多樣化。我們的網絡技術則可以打破了傳統時空限制,打破虛擬與現實的距離,變無形為有形,變靜態為動態,變抽象為具體,顯示了更大程度的開放性,將學生帶入一個無比遼闊的世界。如講雨的形成,行星等知識,就可以利用網絡技術形象生動地講具體過程再現給學生觀看,這樣虛實互補,學生對這類知識就不會只知理論而不知其緣由及過程了。
網絡環境下的科學教學是現代教學技術發展催生的結果,在新理念的指導下,我們要重視網絡環境下小學科學教學的研究,把握網絡和教育相結合的切入點,不斷探索網絡教學與科學整合的新型教學模式,進一步提高小學科學教學的效率。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