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博偉
摘要:要想促進農村事業的健康發展,就需要加強合作治理與新農村公共事業管理的創新力度。就目前來說,新農村在社會事業發展中,還存在著諸多問題,公共服務還存在著嚴重不足的情況。因此,本文就針對合作治理與新農村公共事業管理創新的問題展開討論,并提出相應的見解,以供參考。
關鍵詞:合作治理;新農村;公共事業;管理創新
引言:
近年來,關于新農村建設的相關事宜成為社會廣泛關注的熱點問題,畢竟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我國惠及廣大農民群眾的民心工程。但就現在發展的情況而言,在新農村建設方面還存在著諸多不足之處,為了促進新農村公共事業的健康穩速發展,有必要改變現有的發展策略,重視合作治理與新農村公共事業管理創新。
一、新農村公共事業管理發展現狀
(一)地方政府不敢大膽實施創新方案
在地方政府績效考核體系中,追求經濟增長已成為其考核的重要內容。而這一行為就直接導致地方政府對科學技術、教育、文化、衛生等方面的發展不夠重視,也正是因為如此不能充分保證就業機會的均等性以及廣泛性。自新中國建立以來,由于城市優先戰略的廣泛實施,政府在城市中投入了大量的公共資源以及資金,使得城市各方面的發展趨于完善,但相對于城市來說,農村的發展不為樂觀,國家在農村公共事業管理中的投入較少,導致了城鄉發展不平衡的現象越來越嚴重。此外,在中國的新農村公共事業管理的建設中,創新管理在新農村公共事業的經驗不多,并沒有太多的新農村公共事業管理的實例和一套完整的思路和方法進行參考,使政府不敢大膽實施創新方案,導致現在新農建設的進程較為緩慢。
(二)決策層自身的弊端
在中國自上而下的決策制度下,農民與政府之間的信息嚴重不對稱。新農村的政府工作人員,特別是在利益和自身發展的公共事業中,優先決策、發展模式等相關的落后性,導致供給與需求之間的結構性失衡。從當前來看,新的農村公共產品和公共設施的不合理分配,造成公共資源浪費,使新農村公共事業管理創新不能順利進行。此外,農村公共事業發展資金不能及時得以提高,這也是制約新農村事業管理發展的主要因素。
二、合作治理與新農村公共事業管理創新的重要性
(一)公共事業管理創新是新農村建設的中心環節
就目前我國新農村建設的整體狀況而言,公共事業管理創新是新農村建設的中心環節。長期以來,我國農村因為“重工業、輕農業”,“重城市、輕農村”的管理體制和傾斜政策的原因,形成了積貧積弱的局面[1]。據了解,在我國僅有20%的農民享受了衛生資源,但我國農民總人數占全國總人數的60%。農村面臨著教育資源的短缺、醫療程度低、農民市場談判地位低等問題。當前,想要提高新農村建設的水平,就必須正是這些目前所存在的一些問題,因為只有這樣才能最大程度上保證社會的公平和正義。
(二)合作治理時公共事業管理發展的必然趨勢
要想實現社會的公平正義以及新農村事業的進程,政府需要轉變其職能,同時也要借助于一定的社會力量進行共同治理。由于農村人口較多,需求也隨之增多,社會也在不斷變遷,農村社會公共服務發展已呈膨脹態勢。單單依靠于政府來說,壓力十分巨大,所以想要為廣大農民群眾提供全方面的公共服務,為廣大農民群眾提供相應的基礎保障,就需要努力將政府打造成服務型政府,同時也要采用合作治理的方式,這樣是公共事業管理發展的必然趨勢。具體來說,合作治理,主要有以下幾點優勢。
第一點,公共行動體系的多中心化。進一步來說,也即為由于合作組織的不同特點,各組織之間也有著不同的聯系和資源,不僅可以共享公共事務管理的資源,而且還可以提高公共事務管理的效率。
第二點,互惠互利與合作共贏的管理策略。通過雙方長期的管理與合作,達到信息共享和資源有效利用的目的,建立長期互利的合作關系,共同管理實現共贏[2]。
第三點,通過共同學習推動相關政策的產生。在合作治理的過程中,通過合作、雙方共同學習和管理的方式,從而達成一致的戰略和計劃。就目前來說,我國社會公共事務的管理過程中,廣大群眾有著復雜多樣的要求,想要實現高難度和高質量的公共服務,就需要將合作治理應用到現在的新農村事業建設中來。
三、合作治理與新農村公共事業管理創新的措施
(一)明確管理職能
想要促進新農村事業的快速發展,就需要堅持合作治理的模式,合理配置資源,同時也要建立相應的管理職能,明確相關關系,根據自身的特點和角色定位的理性化的社會組織和農民,實現以合作治理效果最大化。例如,根據市場經濟的發展,建立適應相應的公共事業管理制度,通過合作治理,解放政府的微觀管理,并使管理納入宏觀調控,這樣一來,采用多元化的管理模式,可以有效地促進公共服務功能。
(二)不斷完善農村公共事業發展的經費保障機制
為了使農村公共事業的順利發展,首先必須在保證農村基礎教育的前提下,制定合理的國家財政投資分配以及醫療等公共事業的投入。同時,在新農村文化建設的同時,適當增加醫療以及其他費用的投入,不斷提高農民群眾的生活質量。通過合作治理模式,在公共事業發展中發揮非政府組織的作用,拓寬其融資渠道。除此之外,通過地方政府的一系列的優惠政策,調動相關企業在農村公共產品的投資。這樣一來,政府與非政府組織雙管齊下,新農村事業的管理工作定會順利開展。
(三)完善績效評估機制
在農村公共事業管理合作治理過程中,無論是政府還是非政府組織,建立和完善一套績效考核機制,對于促進管理創新以及提高管理效率都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通過績效、管理成本以及持續改進的績效評價機制,加之不同類型的驗證方法,可以保證公共管理實現規范化的最大程度。
總結:
總而言之,想要加快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步伐,就必須立足于現狀,推進農村公共管理模式的創新。同時也要積極吸取國外的成功經驗,適時推出合作治理機制的最新決策以及對策,加大農村社會事業的投入力度,真正的實現惠民政策。
參考文獻:
[1]李志紅.淺談非政府組織參與農村公共事業管理[J].學理論,2010(34):49-51.
[2]張潤君.合作治理與新農村公共事業管理創新[J].中國行政管理,2011(1):56-59.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