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玉慧
摘要:自學能力是學習能力的綜合體現,小學數學教學改革的一個重要內容是培養小學生的數學自學能力。而可塑性強是小學生的一大特點,基于此,在小學階段著力培養小學生的自學能力和良好的學習品質,發掘他們的學習潛能,提高他們的智力因素十分重要。因此,小學數學教師要落實新課程標準精神,優化教學方法,使學生從“學會”走向“會學”,更好地培養他們的數學自學能力,提高學習效率。
關鍵詞:小學數學;自學;課堂教學
在當前小學數學教學中,有效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是當前教學改革的一個重要課題。教師只有在教學中轉變教學思維,遵循學生在學習中的實際需求,開展面向全體學生的教學活動,同時轉變教學方法和教學模式,積極引導學生進行自學,才能在教學中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實現其積極主動地參與教學的目的,發揮主體作用,提升教學效果。下面,筆者將結合多年教學經驗談談如何培養小學生的數學自學能力。
一、指導學生自主預習
指導學生預習是培養學生自學能力的重要一環。為了取得較好的預習效果,開始階段筆者堅持要求學生預習,并事先布置預習提綱。預習的過程中讓學生弄清哪些知識能自己看懂,哪些知識還存在問題,并標記出來,以便有針對性地聽課。經過一段時間的訓練后,再組織學生進行小結,交流預習的心得體會。學生很快總結出了預習三步驟:第一遍先粗讀,了解大意;第二遍逐字逐句地讀,掌握書中內容,理解概念、法則、公式,弄清例題及解題的格式要求;第三遍則要求在記住概念、法則、公式及例題格式的基礎上,能夠運用。學生很快適應了這種方法,一些學習較好的學生還自己畫圖和列式,做一些練習題。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被調動起來了,初步形成了自學的習慣。
在教學《三角形的面積計算》時,一邊和同學們自學,一邊引導學生思考,用什么方法推導三角形的面積計算公式?三角形的面積與長方形、正方形、平行四邊形等有什么關系?在生活中有哪些方面可以運用到三角形面積計算、如何計算?不斷啟發和開拓學生的自學思路。同時,要注意在引導學生自學過程中,可以通過故事引入法、實踐引入法等方法,通過大量的生動活潑、深入淺出的教學手段,不斷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以達到推動自學的效果。只有學生有了濃厚的學習興趣,才能積極主動地探求新知,培養和提高自學能力。
二、教給學生自學方法
小學生數學自學能力的鍛煉和提高需要教師的指導。特別是在小學生數學自學能力初步形成的階段,更是需要教師手把手地教育與引導。培養學生數學自學能力的過程是教學生掌握自學方法的過程,小學數學教師要根據不同的學習階段、不同的學習內容選擇相應的自學方法,使得他們能夠養成良好的自學習慣并逐步形成較高的自學能力。所以說,小學生數學自學能力形成的每一步都傾注著教師的心血,期望小學生數學自學能力無師自通是不現實的。
從小學生數學自學能力培養的初步階段來看,有幾個良好的自學習慣的養成是至關重要的。其一就是指導學生善于從數學問題中提取有價值的數學信息,善于對這些信息進行綜合處理運用。其二就是引導學生提高獨立思考的能力,尤其是對于那些阻礙了自己思維順暢的地方,教會學生調動已學的知識,從不同的側面去解開自己思維的“結”,要讓學生建立這樣的一個意識:凡是使得自己理解出現問題的地方往往就是影響自己解題的關鍵。其三是鼓勵學生大膽質疑、反復求證,以此來培養自己思維縝密的特性。特別是對于那些一題多解的題目,更是要注意對多種解法進行反復論證,這樣學生的思維敏捷以及思維的指向等良好的數學品質才能有大幅提高。其四是引導學生進行廣泛的反思總結,通過與同學間的討論甚至是辯論,對自己的學習行為進行反思,以此來修正自己的數學思考與解題方法、過程。
三、注重學生合作交流
想要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與創新能力,就應當讓學生通過充分的交流與合作來進行學生。合作交流學習作為學生進行自主學習的一個重要表現形式,就需要教師在課堂教學環節中鼓勵學生進行自我反饋與評價,并積極開展學生之間的互相評價。比如教師可以提問學生“這個同學的回答符合學生的要求嗎?”“這幾個同學的答案那個更加合理呢?”借助于這些互相評價與反饋,能夠讓學生在評價別人的過程中,也學會了審視自己。比如在進行加法學習的過程中,當要求進行6+6+6+6+4的計算時,教師要求同學將其改寫成乘法形式,大多數學生會作出6x4+4這種模式,但是有一個同學會將其改寫為7x4。在這一情況下,教師可以讓學生進行一系列的小組討論,這樣就能夠促進許多學生不知不覺的參與到相應的評論之中,并使得課堂氣氛變得非常活躍。這時候教師可以適時引導學生對這幾個公式進行評論,并組織學生進行小組的交流與討論,并讓學生在一個民主和諧的氣氛中減輕心理壓力,來對自己的看法暢所欲言,并打開思維的大門。
四、培養學生課外的自學習慣
充分利用課堂教學這個陣地對小學生進行數學自學能力的培養當然是非常重要的。因為在這樣的課堂上,教師可以對小學生進行集中的教育與引導,還可以對學生在自學過程中表現出來的優點進行表揚,對他們在自學過程中表現出來的不足進行指正。可以說,這樣的教育引導過程是可視的、可控的,如果時間足夠的話,學生的自學能力一定會有很大幅度的提高。
可惜的是,課堂教學的時間畢竟有限,課堂教學的任務也不可能全部圍繞自學能力的形成而展開。所以,小學數學教師不應該把培養學生自學能力的任務局限在課堂教學上,而應該把視角轉向更加廣闊的課外學習的時間,引導學生積極地進行課外的自主學習。
總之,數學課應成為廣泛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的課堂。學生有了自學能力,才能舉一反三,觸類旁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學生一旦擁有自學能力這把萬能“鑰匙”,任何知識寶庫的大門都將在學生面前洞開。
參考文獻:
[1]楊小紅.探析小學數學學習的特點及其對教學的影響[J].新課程:小學,2015(9).
[2]黃麗萍.淺談如何提升小學數學自學能力[J].教育教學論壇,2015(44):250-251.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