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清
新《課程標準》要求低年級要認識1800個常用字,會寫1000個字。而新教材寫字量有限,也就空出了更多的時間讓學生進行課外閱讀訓練,這樣設計完全符合語文課程標準的要求。如何讓學生在原本枯燥的識字教學中學得更有趣、主動,記得更牢固、扎實?通過誦讀經典拓展同步閱讀是一個很好的識字方法。
一、教給閱讀方法,促進課外閱讀
學生的課內閱讀量總是有限的,我們教師不能僅局限于課內的文章。尤其是小學低段學生,我們教師應該教給他們閱讀方法,幫助他們養成獨立讀書的習慣,提高獨立讀書的能力以及泛讀、速讀的能力。我們在教學中,采用“整體─部分─整體”的基本教學模式。把每一個單元作為一個整體來進行教學,借助教材資源,在課內教學的過程中教給學生閱讀的基本方法,比如劃重點句子,精彩語段等。在我們老師一年的細心指導下,低段學生基本可以利用學得的知識、方法去廣泛地閱讀課文以外的文章和書籍,形成了課內外良性互動氛圍。
二年級新學期剛開始,我們老師就對全體學生進行布置,希望所有學生都能主動去閱讀課外讀物,并且挑選一篇自己認為最美、最感人的文章,交給語文老師。然后,由語文教師把學生們推薦上來的文章,又重新分發給其他同學閱讀,打分(僅僅是作為一種參考)。這樣,經過評分篩選,到了學期末,我們老師把最受同學們喜愛的文章匯總,從中挑選出精彩文章,再一次推薦給學生,并且每篇文章的后面還附上學生自己挑選的好詞、好句。這本課外閱讀材料文摘,學生紛紛爭相閱讀,因為學生感受到了成功的樂趣,同時,也樹立了閱讀的信心。
對于低年級的學生,還可以利用展示臺識字:認姓氏字、認牌匾字、認商標字、認課外書上的字等,這些設計引導教師拓寬了教學途徑,為學生鋪設了一個展示才華的舞臺,使得教學形式更加豐富,學生也學得更自信、更主動。我們也可以引導學生在看電視、電影中識字。這樣,不僅培養了學生留心觀察事物的能力,收集資料、獲得大量信息的能力,同時又激發了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更是增加了識字量。
課外閱讀不僅能增加學生的識字量,對小學生的發展的重要性也是顯而易見的,因此也要有計劃的進行:首先,要端正讀書的態度。不要為讀書而讀書,應當把所學的知識加以吸收,變成自己的東西,做到讀寫結合。把平時閱讀到的好詞好句轉換成自己的東西,用到平時的寫作中。其次,語文學習注重基礎,不能急于求成。每天制定好計劃,哪怕只做一點兒,但只要堅持語文水平就會大有長進。就如我校開展的傳統文化進校園活動中,要求每天中午和下午自習課保證學生的讀書時間,班級還建立了圖書角,同學們都積極踴躍地捐獻書籍,課后都認真地閱讀,在這個過程中逐漸培養學生的閱讀習慣。第三,在理解的基礎上記憶。“熟讀”,要做到“三到”:心到、眼到、口到。“精思”,要善于質疑問難,最終解決問題。尤其是在教學過程中要把“三到”內容貫穿到位,讓學生對要求背誦的課文在理解的基礎上熟記于心。 第四,精度和簡讀結合。一是要精讀,二是簡讀,二者不能缺一,又要有機結合。讀書要把握住重點內容進行精讀,又要抓住其它內容進行課文的整體把握。第五,語文學習要聯系到平時生活,觀察日常的生活,在生活中領悟語文,把語文學習帶出課堂。語文學科是聯系生活實際的學科,是和生活緊密聯系的,語文的教學素材來自于生活,生活中又能用到語文學科中的道理與啟示。
二、要采取必要的措施
第一,通過誦讀經典、同步閱讀,拓展學生識字資源多途徑激趣,以愉悅的情緒識字。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學生感興趣的學習內容,即使不教他去學,他們也會主動去學。利用中外經典名著資源,營造愉悅識字氛圍。“經典”的范圍很廣泛,有古代的、現代的、中國的、外國的,既包括千古流傳的名言佳句,也包括了朗朗上口的現代兒歌,既有中國作家的奇思妙想,也有外國作家的異域風情。老師要正確認識經典名著作為識字載體的功能,發現同步閱讀與教材千絲萬縷的聯系,注意以其豐富的韻味活躍氣氛,以其生動的情境調動情緒,讓學生在愉悅的情境中輕松識字。第二,通過誦讀經典、同步閱讀,豐富學生識字方式創設多種識字形式,激發學生識字熱情。愛玩好動是孩子的天性,只有尊重孩子的天性,讓孩子在玩中學習,在快樂中學習,才能收到理想的效果。如果讓孩子在形式單一、枯燥無味的環境下,在老師的壓力下誦讀和閱讀,結果將是事倍功半的,更談不上增加是識字量了。誦讀經典的形式可以多種多樣,可以一個人讀,也可以幾個朋友一起讀,可以下課讀,也可以放學路上一起讀。同步拓展閱讀的形式也豐富多彩,可以大家一起齊誦,也可以分段輪流讀,可師生一起合作讀,還可以學生自己表演讀。第三,通過誦讀經典、同步閱讀,創設開放式識字環境,“傳統文化進課堂”是我校的特色。每周的午讀時間更是為學生誦讀經典提供的很好的平臺。通過詩詞欣賞能快速地增加了低年級學生識字量,學生每天誦讀經典可以有效增加他們的識字量,同時孩子們天天讀,日日誦,久而久之,開始有意識地擴大讀書面,會開始尋找相關詩文書籍,而此時的同步拓展閱讀也已經滿足不了他們閱讀的欲望,他們會主動去尋找像《安徒生童話》《格林童話》這類的兒童讀物。此時,老師要發揮主導作用,要經常性地,有目的地組織各類比賽活動,有力地激發了學生的讀書熱情。在老師的指導下,孩子們的識字量一定會有所增加。第四,通過誦讀經典、同步閱讀,堅持基礎性評價與發展性評價相結合。學生的識字能力的提高是一個長期累積的過程,不可能一蹴而就。識字本身是枯燥的,而對于枯燥的事物,人們的情緒總是消極和被動的。如果孩子們一味地被動識字,不僅識字的效率低,而且還在一定程度上束縛了思維的發展。這時就需要教師進行及時的評價,讓學生感受到識字帶來的樂趣。
總之,識字量重在積累,閱讀也是個循序漸近的過程,讓學生在閱讀感受文化,在閱讀中對識字充滿興趣,從而達到自主識字、增加識字量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