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全雙
學習歷史的自信心、意志、興趣對人的認識活動有著不可忽視的作用,學習中,興趣是一種激烈而持久的動機,唯有熱愛歷史,才會在積極持久的學習熱情中獲得能力。作為奮戰(zhàn)在教學第一線的人民教師,我們應牢固地樹立以學生為上的教學信念,一切從學生出發(fā),一切以學生為目的,本著樹人、育人、發(fā)展人的宗旨,將歷史學科的知識、趣味、審美、思想等內涵點點滴滴滲透進學生的心理。為此,教師要增強對學生的責任意識。責任心是愛心的集中體現(xiàn),表現(xiàn)為對業(yè)務的鉆研和一絲不茍的精神。我們歷史老師應以教學為事業(yè),不斷總結經驗,精益求精,在知、情、意、行等方面培養(yǎng)學生,提高其歷史素養(yǎng),促進其全面發(fā)展,使他們充滿探究歷史的興趣。同時,教師的認真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帶動學生的認真,言行上對學生起著潛移默化的作用。那如何才能激發(fā)學生學習的熱情,以便使學生對歷史科目保持濃厚的興趣呢?我認為應該從以下幾方面著手。
一、營造和諧融洽的學習氛圍,是激發(fā)學生學習歷史興趣的前提
營造民主公平、和諧融洽的學習氛圍,是開展歷史教學活動的必要條件。教學活動必須以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之間的交往活動為載體。新的課程改革要求教師在教學活動中既要著力于學生認知水平的提高,更要著力于引導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態(tài)度、激活學生善于自主學習的內驅動力,從而形成情感豐富高尚、人格健康和諧,具有堅強意志和銳意創(chuàng)新的素質。因此,教學活動中,教師要注重建立和諧融洽的師生、生生互動關系,創(chuàng)設一個有助于充分發(fā)揮學生潛能的氛圍,使學習過程真正成為學生自我完善、自我發(fā)展的歷程。
親其師,信其道。”學生喜歡老師,才會對老師所教學科產生學習動機和興趣。在歷史教學中,教師不僅要精神飽滿,熱情洋溢,體態(tài)活潑,語言風趣,而且要方法靈活,多式多樣,使學生始終處于高度的興奮狀態(tài),用教師真心實意的友愛去營造和諧的師生關系,課堂上要用微笑的面容、期待的神情、生動的語言創(chuàng)造愉快而又民主的氣氛,特別是對差生,千萬不能在言行和精神上歧視他們,而是要讓他們感受到教師處處在關心愛護和理解他們。其次,教師要樹立良好的自身形象,使學生信服你,認為你是他在求學經歷中遇到的最好的歷史老師,值得欽敬,值得崇拜。
二、將理性內容形象化,是激發(fā)學生學習歷史興趣的重要方法
現(xiàn)代心理學研究表明:人腦分為左右兩個部分。左腦具有邏輯思維的功能,右腦具有形象思維的功能太過理性的化的課堂學習內容容易使學生左腦處于超負荷狀態(tài),容易產生疲勞的象征,因此學生容易興趣索然,相反,右腦常常被冷落,不利于培養(yǎng)學生抽象思維能力,不利于激發(fā)學生的興趣。
對于久遠的歷史,學生難以感知,可以借助歷史圖片和相關視頻,創(chuàng)設豐富的情境,把抽象的歷史概念變成可感知的歷史現(xiàn)象呈現(xiàn)出來,使過去的歷史再現(xiàn),從而縮短時間和空間上的距離,使學生的思想有所啟迪。運用多媒體教學的手段,提高了上課效率,減輕了老師和學校的負擔。多媒體教學實現(xiàn)了遠程教育,使邊遠地區(qū)的孩子能夠接觸到最新的學術和知識。
教師在平常課堂上應該更加注重使用幻燈片,影視等素材教學,讓歷史知識賦予形象化,直觀化,動態(tài)化,那么就很容易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引起學生的積極思考,主動參與,可以起到強化記憶的作用,進而達到深化主題、畫龍點睛的功效,還可以讓課堂充滿生機。
三、歷史與現(xiàn)實“熱點”相結合,更容易激起學生探討歷史的興趣
在現(xiàn)實生活中,我們所遇到的很多問題,尤其是人們普遍關注的一些“熱點”,它們的形成不是瞬間的,而是有著各自的歷史淵源。人們常常需要“以史為鑒”,通過借鑒歷史的經驗,來反省自我、認識自我和超越自我,來加深對現(xiàn)實的理解,把握事物的本質,從而科學地預見未來。因此,在歷史教學中適時地引入一些“熱點”問題,既能較好地體現(xiàn)歷史學科“古為今用”原則,也能更好地在教學中發(fā)揮學生的主體性和主動性。在傳統(tǒng)的歷史教學中,教師通常只注重課文知識點的講授,就事論事。這就很容易使學生感到枯燥乏味,提不起學習興趣。因為那些歷史離他們畢竟太遠了。然而在現(xiàn)代社會里,由于電影、電視、網絡、報刊雜志等各種媒體的作用,使學生接受了大量的課外信息,其中就有很多他們所感興趣的“熱點”。教師能立足于課本,將一些社會現(xiàn)實中學生感興趣的“熱點”與課本內容有機地結合起來,就會使學生對學習歷史興趣盎然。
四、適當把握研究性學習也是激發(fā)學生回歸學習歷史“熱情”的重要途徑
研究性學習是指學生在好奇與探究心理的激發(fā)下,從所感興趣的各種現(xiàn)象與現(xiàn)實生活中選擇和確定研究題目,并在研究中主動地獲取知識、增長閱歷、解決問題、成熟人格、學會學習、養(yǎng)成學習習慣的過程。新課程實施以來,隨著教學理念不斷的傳播,研究性學習對于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已經成為廣大教師的共識。初中歷史教學中,我們可以把研究性學習當做激發(fā)學生學習熱情的“調節(jié)劑”,也就是說,在教學事件與空間有所局限的情況下,適當對研究性學習加以運用,是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的好方法。新課程改革以來,鄉(xiāng)土文化一直是教師引導學生研究性學習的重點,就海南本土而言,先太夫人,海瑞,五公祠等都或多或少是歷史融合本土文化的結合體,毫無疑問也是學生學習歷史興趣的激發(fā)點。
五、適時做些鞏固性練習,是維持學生學習興趣的重要因素
新課程改革過程中由于教師把握教學不甚到位,因此常規(guī)教學時有陷于“表演”,落于“花哨”現(xiàn)象,這種缺乏實際性內容的教學,雖然能夠短暫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但往往由于學習內容過于空洞,總有課堂熱鬧課后忘光的感覺,久而久之,學生就必然失去對學習歷史的興趣。因此,課堂中添加練習或者課后適當選擇些識記性作業(yè)就非常有必要了,這也是維持其興趣的不錯方法。舉個例子,當學生再面臨眾多次的考試后,答題思路不明確,甚至無從答題,那么成績必然不理想,那就會導致學生出現(xiàn)明顯的厭學現(xiàn)象。所以讓學生學到知識,掌握知識,自然而然,學生興趣就提高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