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文斌
一、校本課程開發的涵義
所謂校本課程開發是指學校根據自己的教育理念,在對學校學生的需求進行系統評估的基礎上,充分利用當地社區和學校的課程資源,通過自行研討、設計或專業研究人員等方式編制出的多樣性、可供學生選擇的課程。校本課程開發實質上是以學校為基地進行的課程開發的民主決策過程。
就思想品德課校本課程開發而言,就是要改變過去那種知識內容抽象性、滯后性、艱澀性等特點,在充分體現學生的創新性、可操作性前提下開發,在聯系學生的身心發展特點,接觸社會生活的實際經歷和范圍內予以挖掘,體現校本課程具有的時代性、綜合性、探索性、人文性、實用性,實現知識、能力、覺悟三者統一。
二、思想品德課校本課程開發的必然性
(一)教育改革向縱深發展迫切要求改革思想品德課程結構
近年來,由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轉軌,培養具有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的學生已成為全社會的共識。但在如何向素質教育轉變問題上存在著許多困惑和分歧。諸如如何協調學科教學與活動課程的關系,把時間還給學生與現行考試制度的矛盾,如何在傳授知識的同時,提高學生的基本素質和能力等。
(二)教育者對課程改革認識的深化呼喚思想品德課校本課程的出臺
長期以來,我國學校課程開發采用研究——開發——推廣模式。這種狀況嚴重脫離我國各地經濟文化發展不平衡的實際,也不適應學生不同性格特長發展的需要。事實上,思想品德課在關注社會、關注人類自身發展問題上有著獨特的優勢,開發思想品德課校本課程具有廣闊的課程視野和豐富的課程資源,能充分體現課程設置綜合性、實踐性、創新性的特點和要求。
三、思想品德課校本課程開發的優勢
(一)思想品德課校本課程的開發與應用,在教學實踐活動中具有重要的價值意義
首先,校本研究的開展為廣大一線政治教師帶來發展的契機。
其次,思想品德課校本課程的開發與應用,能有效地推動學生整體素質的全面提高。
(二)校本課程開發在目標上強調了培養創造性,培養實踐能力,培養發現、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和社會活動能力
(三)校本課程在實踐中突出了學校“德育”功能的完善,注重學生人文素養的提升。
四、思想品德課校本課程設置的構想
校本課程開發的一個重要的階段就是教師的自主申報,必須結合教師自身特點和專業特色,尤其將學科的專業優勢轉化為課程資源。結合思想品德課自身特點,我認為可以有如下課程設置構想。
《社會調查》:通過引導學生的自主探究、分工協作和對社會信息準確及時收集和處理,可以使學生真正深入社會、認識社會、學會調查,促進科學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的形成。
《時事沙龍》:通過講授、閱讀、辯論、小論文等形式,使學生學會運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方法正確認識分析現實社會中的重大熱點問題,并初步培養學生參與政治生活的能力,提高政治素質。
《公民與法律》:通過提出問題、專家訪談、案例分析、討論等形式,增強學生的法制觀念、民主意識,塑造學生的人文精神、合作精神和創新意識。
《現代管理》:通過講授、案例分析與討論、社會調查、模擬創業等方式,進一步培養學生參與經濟生活的能力,初步樹立科學決策、有效組織、計劃控制等現代管理理念和市場經濟條件下的誠信、開放、競爭意識。
五、思想品德課校本課程的開發要求教師素養有新的提升
首先,在課程開發的準備階段,應該樹立科學的課程意識。打破那種傳統的課程執行者的觀念,真正意識到自己作為課程編制的參與者與制定者的主體地位,突破那種將課程理解為一種固定的、靜態的文本復現,從而類似于工人操作過程的舊思維。
其次,在課程開發中,要認識到課程不僅是一種結果,更是一種過程。應當加強學科內與其他學科教師的互助合作,及時開展專業切磋、經驗共享,形成集體參與的研究氛圍,真正將教學行為從個別教師的行為轉化為群體教師的行為,從學科組內擴散至全校。
六、思想品德課校本課程實施與評價
(一)校本課程實施的設想
1.教師培訓
主要對教師進行校本課程開發的總體目標、校本課程開發的總體框架、校本課程開發的基本程序、校本課程開發的管理條例等。
2.擬定校本課程設置計劃
結合本校的實際情況,學校課程發展委員會擬訂學校校本課程學習計劃。
(二)校本課程評價的設想
1.教師課程實施過程評定,實施過程中由教導處通過聽課、向學生問卷調查等形式實施考核,確定出優、良、較好、一般、差五個等級,對實施中評價為差的應停止開課。
2.學生學業成績的評定。注重過程評價,可以采用書面知識、制作結果定量定性的評定,也可以采用學生互評、自評、教師評、家長評等形式。
3.校本課程開發方案的評價與改進建議。每學期都向學生和老師征求意見,校課程委員會自我評價并更改。評價的結果向相關人員公布。
七、思想品德課校本課程開發的保障措施
(一)組織保障
學校負責校本課程開發與實施工作的落實。
(二)教研保障
學校建立以校為本的教學研究制度,建設有利于教師創造性開發校本課程的環境。
(三)師資保障
學校在落實校本培訓的同時,要加強與教研部門、科研部門等機構建立聯系,形成有力地推動校本課程發展的專業咨詢、指導和教師進修的網絡。要逐步建立起教師共享機制。
(四)課程資源保障
學校要充分挖掘、積極利用校內外的課程資源。鼓勵聯校或聯合開發校本課程,逐步實現課程共享和課程資源的共享。
(五)選課指導保障
學校積極進行制度創新,建立行之有效的校內選課指導制度,避免學生選課的盲目性。
(六)制度保障
學校要制定包括課程審議制度、教學管理條例、校內課程評價制度、教師教育制度、校內課程管理崗位職責及激勵制度等,對積極參與校本課程開發與實施工作的教師集體或教師個人,給予獎勵,并作為聘評教師、評定職稱的重要依據。
(七)設備與經費保障
加強圖書館、實驗室、專用教室等設施的建設,合理配置各種教學設備,為學校課程實施提供必要的物質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