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增
摘 要:由當前我國高等藝術院校公共體育課程諸多現狀可知,其已經不能很好地承擔銜接初高中的體育課程體系更新和承接當代社會變革承接的任務。該文認為高等藝術院校如果想使藝術大學生擁有更強的社會適應能力,就需要轉變當前的教育思路與教學方式,建全、完善藝術院校大學體育課程體系,同時,每個藝術院校需根據自身實際情況進行相應的調整。
關鍵詞:體育課程體系 健康教育 課程體系 藝術院校
中圖分類號:G8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2813(2017)01(c)-0006-02
1 當前高等藝術院校體育課程體系現狀分析
我國現階段的高等師范體育專業和體育院校的師范專業,除了《體育保健學》《營養學》《解剖學》等幾門課程中有部分體育衛生、生理、保健、營養的相關知識,其他課程基礎不涉及到基礎體育理論教學。這些課程的缺失,為以后基層體育老師的工作帶來諸多不便。同時,當今高等藝術院校體育課程體系的構建都把運動技術教學看成是常規教學的最終目的。最后的期末考核都是以運動技術的量化作為評分的尺度,進行高低分的區別。可以看出,當前我國高等藝術院校體育課程體系的構建承接了原有的師范類體育教育專業常規的教師培養機制,導致最后培養出來的體育教師已經不能適應當前飛速發展的現代化社會需求。如果長時間這樣發展下去,不對原有傳統的藝術院校體育課程體系進行優化與梳理,將會影響未來高等藝術院校體育課程體系的良性發展。筆者認為,要想適應21世紀的社會變革,高等藝術院校的大學體育課程必須轉變教育、教學思路,在充分貫徹以前傳統的體育教學大綱和教材的基礎上,還應該不斷拓展體育理論基礎,塑造出高素質、實踐與理論專業技能強、更加具有社會適應力的體育綜合型基層教師。
2 構建當代藝術院校體育課程體系框架
我國現行藝術院校大學體育課程體系,在過去的幾十年中為我國社會主義培養出大批的藝術人才和藝術工作者,做出了重大貢獻。隨著科學的發展和社會的變革,當代高等藝術院校體育課程體系培養出來的藝術大學生,已不能滿足當前社會“幸福生活一輩子”的基本要求。所以,高等藝術院校體育課程體系的構建應根據我國高等院校體育課大綱的基本要求和綱要,不斷完善體系改革和發展的現實需要,結合社會主義實際情況的需要和學生畢業就業的需求,培養出符合新時期社會義藝術需要的接班人。這就需要我們不斷調整,增強日常教學項目設置的多樣性,加大學生的主觀能動性,這樣才能激發其內在的體育參與能動性。通過高等藝術院校中的體育課程(主要是二年制體育教學或四學期的體育教學),培養復合型的高等藝術大學生。在如今信息時代高速發展的時期,要培養出這種具有“復合型”特點的藝術院校大學生,首先應規范培養高等藝術院校基層體育教師自身的業務素質,這也是當今高等藝術院校大學體育程體系構建成功與否的關鍵。根據高等藝術院校體育課程體系教學的特點與日常體育教學的需要,培養藝術院校當代藝術大學生的標準與目的是:根據我國多年教育大綱的特點,培養具有全面社會適應能力的綜合性藝術大學生,培養符合社會主義價值觀的藝術大學生。這就要求高等藝術院校中的基層體育教師要熟練掌握其專業所必需的體育基本理論、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如:體育保健學、體育生理學、營養學、康復訓練學、運動訓練學、體育心理學。
3 新時期藝術院校體育課程體系構建存在的不足
(1)“鞏固扎實理論”基礎,從“科學育人”出發,從新時期教育發展大格局出發。當今,我國高等院校中的藝術人才培養直接關系到我國社會義藝術文化的進步,而高等藝術院校體育課程體系的科學有序改革關系到未來藝術人才培養的“品質”,也直接影響到我國能否正面迎接21世紀信息時代發展的挑戰,是我國能否在21世紀躋身于世界“體育強國”的成功關鍵。所以,當今高等藝術院校體育課程的構建就要求其培養適應力較強的基層體育教師,而現實的要求是發揮體育專門人才的全部力量,回避其理論基礎不足的缺點。通過筆者多年在一線體育教育工作的積累與總結,可以發現,基層體育教師專業技術發揮有局限性,例如:許多基層體育教師在完成本人的體育工作以外還負責學校許多其他崗位的工作,如德育工作、教導處工作、基層學生紀律等相關學生管理工作,這大大分散了基層體育教師自身的工作重心和精力。也希望相關主管部門在規范日常管理工作的同時,為基層體育教師創造出更好的科研環境與更多的科研交流時間,這樣,其才會不斷進步,保持和社會發展相適應的知識貯備。
(2)不斷完善高等藝術院校體育課程體系中的“師資隊伍建設技能” 。構建完善高等藝術院校體育課程體系是一個復雜的工程,最核心的要素是“人”,要有一支素質高、理論學術水平強、年齡結構化合理、具有一定社會適應能力、有一顆樂于奉獻“熱心”的基層體育教師隊伍。而體育教師人才的培養最終還是要依靠“人”本身來實現,否則只是“紙上談兵”。現如今,大學基層體育課程體系中,體育一線教師的年齡現狀不合理,技能掌握熟練程度不統一。而實際情況是大多教師掌握1~2門體育專項技能,掌握3門或者更多熟練運動技能的教師人數較多,這表明體育老師需熟練掌握多學科的教學、訓練、技能、技術與裁判規則。而現代社會,隨著科學的進步和社會的不斷發展,當代社會中素質教育的最根本要求是基層體育教師在業務上首先是一個具有專業能力“心理教育專家”,然后逐漸發展成為一個體育“理論知識專家”,最后成為一個“運動技術專家”。而怎么能在最短的時間內提高藝術院校基層體育教師的綜合教育素質、體育業務能力、理論科學素養和運動技術、技能水平,是擺在當前高等藝術院校體育工作者面前的一個重要難題。這就要求基層體育教師要以體育學科理論建設為“渠道”,不斷通過體育人群的群眾性發展特性,以點帶面,利用體育手段帶動更多的大學生和社會參與者加入體育運動當中,為藝術院校的廣大基層體育教師創造出更多體育鍛煉手段、展露更豐富的體育才華提供了廣闊天地,也使其可以在較高層面上的學術環境中增長才干,組織高水平運動隊。
(3)構建以人為本、因材施教、素質教育、和諧發展的教育改革制度。在21世紀,通過科學系統的體育課程評價,可以知道教育教學是否取得預期的效果,在高等藝術院校中工作的基層體育教師應結合情況,拋棄過去以運動技術、技評和達標考核體育成績衡量一個學生體育成績的做法,對待每一名學生應從其自身特點出發,“因材施教”,進行綜合、客觀的評比。而中青年體育教師要充分認識到,高難度的運動技術考核學生體育成績教學是不合理的且沒有理論依據的,是“站不住腳的”,從根本上與德育、智育、美育、勞育的全面發展相背離。而“一卷定終身”的體制在高等藝術院校的體育教學中會逐漸被打破。我們應當有切合實際的體育達標標準,應該科學地利用這個標準,在以后的體育教學活動中把生動、有趣、有新意的體育鍛煉方式傳授給每一名學生,并將其融合在學校體育中,融匯在學生身體的全面發展中,這樣才會達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才是當今社會對體育教學的正確“詮釋”。我們一定要注意高等藝術院校中的大學生不同于綜合類大學,藝術大學生存在個體差異性,應有針對性地根據每一名學生的自身特點開發其自身體育適應力,促使藝術院校基層的體育教師在日常的傳統教學可以實質性地轉向綜合素質教學,達到“育人”“育體””的目的。
參考文獻
[1] 黃濱.藝術院校體育衛生教育專業的探索與實踐[D].成都體育學院,2006.
[2] 童昭崗,施永凡.論我國普通高校體育系科的教改思路與實踐[J].沈陽體育學院學報,2004,13(4):13-16.
[3] 王曉韜.體育教學改革必須走出四大誤區[J].吉林體育學院學報,2008,5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