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曉冬 曲紅陽 張煒 劉子安 楊芳 王秋榮
摘 要:長城是我國現存體量最大、分布范圍最廣的線性文化遺產。承德市內分布著戰國、秦、漢、金、明等多個時代的長城,做好承德的長城保護工作,對于展示承德深厚的文化底蘊,堅定文化自信,促進承德經濟社會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本文結合承德長城保護現狀,就如何做好長城的保護管理和利用工作進行了深入研究并提出了相關建議。
關鍵詞:承德;長城;保護;管理
注:本論文為2017年度承德市社會科學發展研究課題成果,課題編號:20172027
長城作為中華名族的精神象征,是我國現存體量最大、分布范圍最廣的線性文化遺產,其修筑歷史可上溯到西周時期,著名的典故“烽火戲諸侯”就源于此。春秋戰國時期,各諸侯國為了抵御其他國家的入侵,紛紛在邊界修筑城墻,為長城的雛形。秦統一六國后,將各國邊境的長城連接起來并加以擴展,萬里長城由此出現。漢代為了抵御北方匈奴的入侵繼續對長城進行修建。明朝是最后一個修筑長城的朝代,今天人們所看到的長城多是此時修筑。萬里長城自構筑的那天起,它就成了中華民族大一統的象征,長城作為一座歷史的實物豐碑,具有極高的歷史、文化、藝術和軍事價值,1987年長城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一直以來,長城都是我國文物保護工作中的的一項重點內容,黨中央、國務院領導多次就加強我國長城保護工作做出重要指示批示。承德歷史悠久,境內分布著戰國、秦、漢、金、明等多個時代的長城。做好承德的長城保護工作,對于展示承德深厚的歷史底蘊,堅定文化自信,促進我市經濟社會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1 承德境內長城基本情況
承德在地理上扼華北平原通往蒙古高原與東北地區的要沖,歷史上曾為游牧民族與農耕民族的交匯地帶。有確切的考古資料及文獻資料證實,在承德大地上,遺存有燕、秦、漢、金、明等時代的長城。其中:長城墻體總長度約540公里(燕秦長城約182公里;漢代長城約32公里;金代界壕約8公里;其他時期長城約17公里; 明長城約300公里),烽火臺、敵臺共367座(戰國17座;漢代341座;其他時期9座),馬面21座(戰國1座;金代17座;其他時期3座),城址41座(戰國18座;漢代15座;其他時期8座)。
燕秦長城:位于豐寧、圍場境內,全長約182公里,其中壕塹約43公里。大部分段落都呈土堰狀,原來的形態不存。燕秦長城西端起點位于沽源縣二道渠鄉與豐寧縣魚兒山鄉交界處,經萬勝永、外溝門進入圍場縣,由西向東經西龍頭、牌樓、半截塔、三義永等鄉鎮,在二龍庫水庫出境,全程橫貫豐寧、圍場兩縣北部。1752年清乾隆皇帝在木蘭圍場行圍中發現“木蘭自東至西延袤數百里中,橫亙若城塹之狀,依山連谷,每四、五十里輒有斥堠屯戍舊跡”,經過實地考察后,寫了《古長城說》一文,并樹碑記錄,為我們研究古長城提供了珍貴的資料。
漢長城:主要位于灤平、豐寧交界處和隆化郭家屯、承德縣北部等地,墻體全長約32公里,重要的關口常常建有駐軍的障城。漢長城另一具有特色的防御設施為烽燧(又稱煙墩、烽火臺),承德境內的漢長城,大部分是以列隧的形式設立,且分布密集,灤平、隆化和承德縣等縣區均有漢代烽燧遺存,共有360余座。這些烽燧大部處于視野開闊的丘陵及山巒之上,多沿古今交通路線分布,彼此相望,前后呼應,與其他防御設施共同構成密集分布的防線。
金界壕:金界壕位于豐寧草原鄉草原村北,呈東南-西北方向。東起駱駝場風水山,一直向西進入邊墻溝里后進入內蒙古多倫縣境,全長約8公里,馬面17座。金代界壕(豐寧段)建于金承安三年(1198年),金界壕以其所在地及修筑朝代而得名,群眾也習慣稱“邊墻”或“頭道邊”。
明長城:明代是長城的建造的巔峰時期,在修筑長城的基礎上,完善了防御體系,將長城沿線劃分為9個防區,稱為九鎮。其中薊鎮東起山海關,西至居庸關,是屏藩京師的重地,因而薊鎮長城用料講究,建筑堅固,規模宏大,是明長城的精華地段。承德境內明長城屬薊鎮范圍,東起寬城鏵尖鄉三道嶺附近,向西過興隆縣、承德縣,至灤平營盤鄉進入北京密云縣境,全長近300公里。其中:寬城縣約59公里、興隆縣約180公里、承德縣約10公里,灤平縣約48公里。
2 承德市長城保護工作開展情況
(一)認真開展長城保護基礎工作,提升長城保護管理水平
承德市各縣區都設有文物保護部門,按照屬地管理原則依法對長城進行保護管理,建立了長城保護檔案,對部分長城重要點段樹立了保護標志,并根據轄區實際聘用長城保護員對長城進行巡查看護。
2015年承德市文物局組織人員對轄區內散落的長城文物及城磚進行了全面調查統計,發現并登記散落在農戶家用來砌墻蓋房的城磚共107200余塊。通過此次調查,基本摸清了長城長城散落文物及城磚情況,為今后有針對性的開展長城保護工作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2016承德市文物局組織召開了全市長城保護員培訓會議,對各縣區文物部門負責同志和各縣區承德長城保護員共計130余人進行了業務培訓。使長城保護員進一步熟悉了承德長城基本情況,了解了長城相關法規政策和相關工作要求,明確了職責,為更好的開展長城保護工作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二)積極爭取上級支持,實施長城保護工程
2010年金山嶺長城爭取國家資金對金山嶺后川口倒塌墻體進行了維修。
2013年金山嶺長城對澇洼段三道邊長城進行了加固維修;對五道梁長城4座敵樓進行了支護加固處理;對水關門洞兩側的灌木柴草進行了清理,同時收集長城兩側散落城磚近2萬余塊。
2013年4月至9月間,金山嶺長城管理處組織力量對西梁磚垛樓至大金山樓2千余米的馬道、墻體碎裂松動城磚進行了替換。
2014年金山嶺長城管理處對沙子溝樓至碾子溝樓進行了維修并于2016年底通過了省級文物部門驗收。
其他縣區也都積極爭取實施長城保護項目,對長城進行科學保護。其中,寬城喜峰口段長城現狀修整工程已于2015年7月正式動工;灤平縣也編制了《明代長城—營盤干溝段搶險加固工程立項報告》申請對營盤干溝段長城搶險加固工程立項。
(三)深入挖掘長城歷史底蘊,豐富長城文化內涵
各縣區文物部門除了對長城進行保護管理外,還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河北圍場境內的古長城和古城址》、《河北豐寧境內的古長城和金代界壕》、《從金山嶺長城看長城敵樓的建筑形制》、《古代長城磚瓦的制作》和《長城的武器—礌石的種類和作用》《從庫房樓鋪房看金山嶺指揮機構》等一大批與長城有關的學術文章相繼在國家、省級專業刊物上發表,為研究長城歷史提供了重要資料,充分展示了承德市長城的內涵,同時也提高了人們熱愛長城,保護長城的責任意識。
(四)合理利用長城資源,增強長城自身的發展活力
當前,依托文化遺產所開展的旅游,已成為文化遺產合理利用的主要方式。以金山嶺長城為例,金山嶺長城通過舉辦金山嶺長城杏花節、金山嶺長城馬拉松賽、 第七屆全國青少年文化遺產知識大賽、第四屆金山嶺長城徒步大會等大型有影響、有特色的活動進行宣傳,極大提升了金山嶺長城的品牌效應。2016年又成功舉辦了“千名美國游客游長城”活動,使金山嶺長城的知名度和影響力享譽海內外。2016年,金山嶺長城共接待中外游客30萬人次,實現景區門票收入1500萬元,為金山嶺長城保護工作提供了更多的資金保障,實現了文物保護和旅游發展的良性循環,創造了良好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
3 長城保護面臨的主要問題
(一)自然因素對長城造成破壞
自然因素主要為洪水、水土流失、地震、雷擊等對長城造成的損壞,如2013年3月9日,金山嶺長城拐角樓上部垛口墻被大風刮倒;在2013年6月26、27日的雷雨天氣中雷電將金山嶺長城支墻敞樓箭窗、馬道垛口墻 、花樓內地面等處擊壞。此外還有冬季雪水凍融、在長城上的植物根系生長等,這些因素對長城造成的損壞初期不明顯且過程緩慢,但隨著時間的積累,由量變引起質變,就會造成長城墻體開裂、下沉等。
(二)人為因素對長城的破壞
人為因素主要有交通及其他工程建設、居民的生產生活活動、游客的不文明行為對長城造成破壞等。
1.交通及其他工程建設違法施工對長城的破壞
主要指未經文物部門允許在長城保護范圍和建設控制地帶內修建公路、鐵路穿跨長城,擅自采礦、開山取石及在長城兩側開辦工廠等基本建設對長城造成的影響和破壞。目前隨著我市長城保護巡查力度和執法力度的加大,此類情況已很少發生。
2. 居民的生產生活活動和盜賣長城磚對長城造成破壞
在上世紀中后期,由于人民生活水平較低,加之長城保護意識不強,所以早些年就有長城沿線居民將長城磚拆下來當做建筑材料砌筑到房屋或作為它用。但是從上世紀80年代開始,特別是《長城保護條例》公布后,隨著人們長城保護意識的增強和生活水平的提高,拆長城磚蓋房的現象已基本杜絕。近些年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由于長城碑刻和文字磚具有一定的收藏價值,在收藏界具有一定市場,一些文物販子受利益驅動,偷盜長城磚尤其是文字磚的現象還時有發生,對長城的破壞很大。
3、游客的不文明行為對長城造成損害
長城作為中國最具知名度的文物古跡,到長城旅游的人越來越多。日益增加的游客給長城帶來了巨大的壓力。隨著游客的增加,在長城上亂寫亂畫、隨意攀登和踩踏等行為時有發生,頻繁的踩踏難免會造成一些長城磚石的松動、脫落,給游客和長城都造成了一定的安全隱患。另外,隨著探險游的升溫,到無人看護的“野長城” 探險旅游的游客也日漸增加,由于這些“野長城”多年未經修繕,比較脆弱,有些點段的“野長城”由于游客攀爬造成的損壞已超過正規開放的長城景區。
(三)長城保護管理經費不足。承德長城分布較廣,加之修建年代較遠,大部分保存現狀較差,亟待修繕,但由于承德大部分縣區文物經費不足,長城保護修繕經費只能通過向上級文物部門爭取。同時為保護長城安全,各縣區文物部門都根據本轄區實際聘用長城保護員對長城進行日常巡查看護,截至目前,長城共有長城保護員133人,在長城保護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但由于我市各縣區長城保護經費普遍不足,除少部分長城保護員每年由當地文保所給予500-1000元的補助外,大部分長城保護員為義務保護員,沒有任何補助,導致部分保護員長城巡查的積極性不高,責任感不強。
(四)長城穿越地區管理權限不明確。由于長城跨越的縣區通常是以長城中線為界進行劃分,而長城是一個線性的文化遺產,對其保護只能是分段落進行保護,不能只保護一面,且目前在長城保護管理中存在著“誰修繕開發,誰管理受益”的不成文的約定,這就造成了在長城保護管理過程中對于保存不好、管理難度大的長城,其跨越的縣區通常是互相推諉,誰都不管;而對于保存現狀較好,有較好開發利用前景的長城,則又搶著管理并阻擾對方進行修繕,承德的灤平金山嶺長城沙子溝樓至碾子溝樓修繕項目和寬城喜峰口段長城現狀修整項目在實施過程中就受到過相鄰市縣的阻撓。
4 如何做好長城保護工作
嚴格執行文物保護十六字方針: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強管理
(一)保護為主
1、進一步完善長城“四有”工作,加強長城保護基礎
“四有”工作(劃定保護范圍、作出標志說明、建立記錄檔案、設置管理機構或人員)是依法保護長城的前提和基礎,由于我市長城多分布于邊遠偏僻的地區,管理不便,長城構成又極為復雜(長城除長城墻體外還包含烽燧、城堡敵樓、戰臺、關隘等),其“四有”工作就顯得尤為重要。文物部門要按照長城“四有”工作指導意見》進一步加強長城保護基礎工作,不斷對長城記錄檔案進行完善,明確長城的保護范圍和建設控制地帶,樹立明顯的長城保護標志,為長城保護員實施長城巡查、看護工作提供依據。
2、加大長城保護投入力度,實施長城保護項目
長城所在轄區政府要按照《文物保護法》相關規定不斷加大對長城保護的資金投入,提高長城保護員待遇,長城所在地管理部門要主動加強與上級相關部門的銜接、溝通、協調、聯系和匯報,及時掌握上級長城項目投向,爭取實施長城保護項目。
3、加大長城保護巡查力度,確保長城安全
文物部門要按照《長城執法巡查辦法》的要求,按照屬地管理原則對轄區內的長城采取定期檢查、重點抽查等方式進行執法巡查,并如實做好巡查記錄,發現違法行為及時處理,確保長城安全。
(二)搶救第一
要按照《文物保護工程管理辦法》和《長城保護維修工作指導意見》要求,將長城本體搶險加固、消除長城本體安全隱患作為長城保護維修工作的首要任務,在保護維修工作計劃編制和保護維修工程立項過程中,應分清輕重緩急,優先考慮本體或環境現狀惡劣,因國家重大基礎設施建設項目或在歷史上因自然或人為因素已形成開口或缺口并亟需開展保護維修工作的長城,對價值重大、瀕臨損毀的重要點段要優先安排搶修,使長城得到及時有效的科學保護。
(三)合理利用
長城作為一種特殊的國有財產,其所有權歸國家所有,不得作為企業資產經營,其開發利用所得的事業性收入,應按照文物法規定,專門用于長城保護,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侵占。長城本體是長城保護利用的根本,任何對長城本體造成破壞的長城開發利用都不能允許,對長城的合理利用要依據文物保護法的相關規定,在確保長城長城安全的情況下依法合規的開展。建設工程項目涉及長城保護范圍和建設控制地帶的,應當依法履行報批手續并審批同意后方可實施。
(四)加強管理
1、建立健全保護長城領導責任制
加強對長城保護工作的領導,長城沿線的各縣、鄉(鎮)政府及村民委員會要成立長城保護工作領導小組,把長城保護責任層層分解落實。文物部門要依法對長城進行保護和管理,要進一步完善長城各項安全管理規章制度,確保認識落實到位、責任落實到位、措施落實到位、管理落實到位。
2、加強對長城保護維修工程的管理
嚴格規范長城保護維修工程。長城保護維修要履行審批程序,按照《長城保護維修工程指導意見》嚴格遵守不改變文物原狀和最小干預的原則。在施工中必須保持長城的原形制、原結構,優先使用原材料、原工藝,使長城的真實性、完整性和歷史風貌得到妥善保護,使長城的突出普遍價值得以有效傳承。
3、加強對長城景區游客的管理
長城景區管理部門要采取有效措施加強對游客的管理,引導游客文明參觀長城。對游客在參觀過程中在長城上亂涂亂劃、亂丟垃圾等不文明行為予以堅決制止,同時對在長城上燒烤、聚會、夜宿等影響長城形象的活動也必須禁止。
4、規范長城保護員隊伍管理
文物部門要規范轄區內長城保護員隊伍管理,對長城保護員建立檔案并進行培訓,指導長城保護員開展工作,定期不定期的對長城保護員巡查看護長城情況進行檢查,檢查情況作為對長城保護員進行獎懲的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