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穎
隨著高考改革的推進,名著閱讀再次走進我們的視野,成為教學內容的組成部分,也在高考的試卷構成中占有一席之地。作為高中語文教師,我們無可回避的要面對這一現實。
我是一名農村中學語文教師,我的學生中絕大部分閱讀量及其有限,也沒有很好的閱讀習慣。再加上習慣于快餐文化的孩子們似乎很難沉下心靜靜地閱讀。面對這些實際困難,為保證名著閱讀課的質量,我也努力地進行了嘗試,爭取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積極性,確保閱讀活動的有效。
那么,作為名著閱讀教學的實踐者,我們應如何做才能激發學生閱讀、思考的積極性呢?下面是我在教學實踐中的一些做法。
一、做好導讀,激發學生閱讀興趣
俗話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有閱讀的興趣,才能產生閱讀的欲望,閱讀活動才能起步。激發興趣最好的辦法是讓學生對作家、作品有較多的了解,對作品的價值、閱讀的意義有較深刻的認識。在這樣的基礎之上,學生的閱讀活動開展起來才相對容易且富于成效。
二、做好鋪墊,為學生閱讀搭建橋梁
學生讀名著有困難,因為他們與名著有時代距離,語言和形式可能會有隔膜,外國文學名著還會有文化的差異,這就要求教師必須為學生提供必要的知識鋪墊,便于學生站在當時的時代背景下,進入當時的時代生活中來閱讀理解作品。
讀名著還可以與評論結合,有利于學生豐富名著的知識背景,深化對作品的理解和認識。文學名著的原著很精彩,很多的文學評論家對于這些文學名著的解讀也很到位。文學評論家的這種解讀,實際上是教學生如何去品讀這部名著。學生在自己初讀的基礎上,有名家的指點,會更深入地理解原著。
三、搭建平臺,開展展示活動
我所教的兩個班“性格”不同:一個是理科班,沉穩理性;一個是音樂班,活潑好動。所以在名著閱讀展示環節,兩個班的學生也選擇了不同的展示方式。理科班的同學選擇了訪談的形式,同學們大量查閱資料,結合自己的閱讀體驗,探究《四世同堂》中祁瑞宣這個人物形象。音樂班的同學喜歡表演,他們在對《歐也妮·葛朗臺》的解讀中還選擇了幾個經典的情節,以話劇表演的形式呈現出來。下面是兩個班的展示文稿節選:
(一)名著會客廳之《四世同堂》
開場白:《四世同堂》,一部表現抗戰北平淪陷區普通民眾生活與抗戰的長篇小說,以北平小羊圈胡同為背景,通過復雜的矛盾糾葛,以胡同內的祁家為主,刻畫了當時社會各階層眾多普通人的形象;反抗與順從的選擇,國家與個人的選擇種種艱難的選擇紛繁地交織在一起,展示了普通人在大時代歷史進程中所走過的艱難曲折的道路。讓二班帶您走進祁家長房長孫—瑞宣,帶您揭秘瑞宣背后的故事。(主持人、嘉賓入場)
旁白:當國家面臨災難時,忠孝不能兩全的矛盾讓瑞宣陷入了無法排解的痛苦。盡忠國家,親人的生活無法保障;遵守孝道,不能赴國難的內心譴責便會無休無止。他知道應該奔赴國難,但是“全民族的傳統的孝悌之道使他自己過分的多情——甚至于可以不管國家的危亡!他沒法一狠心把人倫中的情義斬斷,可是也知道家庭之累使他,或者還有許多人,耽誤了報國的大事!他難過,可是沒有矯正自己的辦法;一個手指怎能撥轉的動幾千年的文化呢?”為了家庭的溫飽安好,他可以去英國府找份工作。雖然心里不是滋味,但他能夠原諒自己。雖然他因種種羈絆不能身赴國難,但他絕不做漢奸!寧可犧牲生命,也要保全愛國的忠貞。
旁白:他的溫和仁厚的品性使他不能做出決然的行動,也不能給別人作出明確的指引。他知道自己應該參加抗日,可是他柔軟的心放不下一家老小;他鼓勵長順逃出北平,但他又怕他真的走后一家老小無人照顧。在盡忠還是盡孝的問題上,瑞宣并沒有作出選擇,他只是順其自然繼續著自己的生活而已。雖然他內心早已是風暴四起,然而仁厚使他不能作出主動的選擇,因為一旦作出選擇,必會對周圍的人產生影響,這種影響又并非全都是有益的。他不想給任何一個人帶來不利的影響,哪怕那種影響是多么的微不足道。他想改變,卻下不了那么大的狠心。
旁白:瑞宣的身上,既有從老一代市民身上留下來的性格特征,又接受了新式教育,這就使他的內心和行動都充滿了矛盾。他是祁家的長房長孫,在他的思想和性格的發展過程中,存在著來自新與舊兩方面的作用力。他善良,正直,具有愛國思想,卻又軟弱忍從,受著傳統文化思想的束縛,既想“盡孝”,又想“盡忠”,只得在不能兩全的境地中優柔寡斷,苦悶不已,在他身上集中體現了家庭觀念與民族意識之間的矛盾。他的思想中愛國思想還是占主導面,但他最終還是從矛盾、苦悶中得到解脫,走上反侵略的新生之路。
主持人:感謝四位的精彩發言,在節目的結尾我們來總結一下瑞宣形象……
多少像瑞宣這樣的人,他們經受了最冷酷、最嚴峻的摧殘和折磨,沒有下跪,沒有滅絕,他們掙扎著,寧死不屈,他們反抗著,傲骨錚錚。正義,帶著它的莊嚴、神圣和人道,光榮的戰勝了邪惡、侵略和野蠻。善良勇敢的中國人,終于贏得了抗日戰爭的勝利。好的,本次名著座談會就到這里,謝謝同學們的觀看,再見。
(二)《歐也妮·葛朗臺》
八班的同學選取了老葛朗臺發現歐也妮給夏爾金幣后咆哮的場景、歐也妮給夏爾金幣并剖白心計、歐也妮讀夏爾的絕情信等三個片段展示表演,并加入對作品主題及人物形象的分析。讓我們認識了巴爾扎克滿懷同情與贊美塑造的歐也妮,同時又不禁為她作為無辜犧牲者的命運感到同情與悲傷!
讀書交流會或名著故事會、故事片段表演等展示活動。既可以了解學生實際的閱讀狀態,展示閱讀成效,也可以促進閱讀活動的深化,使學生產生閱讀成就感。
接下來,我還會在摸索中前行,希望能有更成熟的思考。讀懂一本小說,就是多活一次人生。讓閱讀成為我們的生活方式。認真對待小說,感悟七彩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