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寶英
在教學中,我們經常在授課要結束時問學生:“還有什么問題嗎?”學生很配合地回答:“沒問題。”如果總是“沒問題”,恐怕就真的“有問題”了。對任何一個數學問題的認識,都永遠不可能所有的人始終保持在同一個水平上,必然有高有低,有學得輕松的,也有學得困難的。也就是說,應該“有問題”。回頭望望孩子們,我又多了一份思考:我們追求的高效課堂的意義到底在哪兒?什么樣的課堂能促進學生今后一生的發展?一堂課在學生心中留下了怎樣的“烙印”?
沒問題”的問題,反映了教師的一種教育觀念,似乎只有順順利利的一節課才是好課。其實不然,課上的這種“順利”,只會培養出唯書唯上的人,不利于學生創造性思維的發展;課上的這種“順利”也會使學生缺少一種精神,一種實事求是、刨根問底的精神。
那么,如何解決這一問題呢?
(1)改變觀念,樹立“問題”意識
教師要清楚地認識到:數學修養很重要的一條就是問題意識。因此,培養學生敢于提問題、善于提問題的習慣和能力,是數學教師肩負的責任之一,也是評價數學教學質量的標準之一。鉆研教材,創設問題情景,讓學生有疑可問學生問題意識的培養依靠教師的教學設計,教師要善于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認真鉆研教材,找準學生的“最近發展區”,通過多種手段呈現問題情境,制造學生的認知突破,誘發學生的問題意識,使學生確實感到有問題要問。例如,在教學《年、月、日》時,我設計了故事情境導入:有一天,曉剛的爸爸正在書房看書,忽然,曉剛哭哭啼啼地跑進來說:“爸爸,小明每年都過生日,可我今年都8歲了,才過了兩個生日,我也要年年過生日。”爸爸聽后哈哈大笑:“傻兒子,不是爸爸不給你過生日,而是因為不是每年都有你的生日呀。”同學們,你們知道這是為什么嗎?問題情境的設置把學生的學習情緒推向一個高潮,在學生的大腦中就會產生很多問題:為什么曉剛8年才有兩個生日?曉剛是哪天出生的?是不是這幾年日歷上沒有這一天?疑問伴隨著猜想,使他們產生了探究問題的強烈欲望
(2)為學生創造機會,使學生去思、去想、去問
把學習的觸角伸向課外,要讓學生帶著問題走進教室,帶著更多的問題走出教室。試想,如果孩子們能帶著這些極富挑戰的新問題走出教室,走進圖書館,走進互聯網,走進博物館,走進生活,那么,學習的空間就變成了孩子們全部的生活世界,而不僅僅局限于課堂。教師應讓學生帶著問題走出教室,給課堂留顆懸念的種子。因為下課不是學習的終止,而是探究的開始。一方面,我們可以鼓勵比較膽小的孩子努力嘗試著提問,從淺層次的問題逐漸加深,慢慢地學會提問;另一方面,可以保護原本就善于提問的孩子的積極性。愛因斯坦說過:“提出問題比解決問題更重要?!爆F在,我們在課堂上帶領孩子們解決一個又一個的問題,教給孩子們一系列解決問題的方法,是為了他們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更能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只有產生不斷的疑問,才會有探究的源動力,才能開展各種各樣的探究活動。教師不僅要在每節課堂上創造質疑機會,還要使學生真正開動腦筋想問題,能提出有價值的問題或自己不懂的問題。把這一時間真正利用起來,而不是走走過場而已。為了使學生會提問題,教師可以有意識地進行一些訓練,可以站在學生的立場上,以學生的身份去示范提問題。比如,二年級教材學習了“角的認識”,對于什么叫角,角各部分名稱,“角的大小與邊的長短無關”這些內容,學生已經知道了。“還有什么問題嗎?”學生答道“沒問題”。真的沒問題了嗎?“那我來問個問題”我提出了一個問題:“角的大小為什么與邊的長短無關呢?”經過討論,大家明白了,角的邊是射線,射線是沒有長短的,所以,角的大小與邊的長短無關。角的大小決定于兩條邊張開的程度。教師從學生的角度示范提問題,久而久之,也就讓學生有了提問題的意識,在引導學生提問題的同時,也培養了學生積極思考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3)“善待”學生的提問和回答
無論學生提什么樣的問題,無論學生提的問題是否有價值,只要是學生真實的想法,教師都應該首先對孩子敢于提問題給予充分的肯定,然后對問題本身采取有效的方法予以解決,或請其他學生解答。對于頗有新意的問題或有獨到的見解,不僅表揚他勇于提出問題,還要表揚他善于提出問題,更要表揚他提出問題的價值所在,進而引導大家學會如何去深層次地思考問題。只有這樣,學生才能從提問題中感受到更大的收獲,才會對提問題有安全感,才會越來越愛提問題,越來越會提問題。對于學生的回答,我們要慎用諸如“很好”“非常好”“不是,不對”等習慣性的評價。這樣的評價過于強化對與錯,天長日久,學生的注意力會集中于教師想要的東西上。我們可以適當地多使用一些中性的、接納性的或者探究性的評價。比如,“噢,這是一種有道理的思路,還有其他思路嗎?”“這個想法不錯,我們還能補充點什么?”“很好的主意,但是我們怎么知道……”有針對性地鼓勵學生,滿足學生的需要,鼓勵學生繼續學習。一定要仔細呵護孩子寶貴的創新火花,哪怕是簡單的一個念頭,簡單的一句話,簡單的一個改動,簡單的一次評價,都要不斷鼓勵學生大膽地去嘗試、去創新。也許在我們看來有些想法幼稚得可笑,天真得要命,平淡無奇,天經地義,然而對于孩子來說卻是一次創新的思考。很多時候,孩子們的想法、做法可能還不夠科學,不夠合理,更說不上完整,但是我們應該給孩子足夠的機會,因為他們的大膽創新總會創造奇跡。
總之,在實踐中,教師要聯系實際,優化提問內容,把握提問時機,講究提問技巧,不斷提高自己提問的能力,同時也要培養學生提出問題和發現問題的能力,真正提高課堂教學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