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學成
留守學生是指父母雙方或者一方長期在外地打工或工作謀生,自己留在原住地生活學習的中小學學生。這些正值生理發育、人生觀價值觀形成期的孩子們由于缺少關愛和親情,心理上容易出現偏差,也容易有不良行為傾向,甚至性格缺陷。這個問題能不能處理好,直接影響社會安定和諧,為了關愛留守學生,保障下一代的健康成長,班主任應盡力地擔負起留守學生教育這一任務。那么,怎樣才能做好留守學生的教育工作,當好班主任呢?
一、農村留守學生的現狀
1.農村留守學生的教育錯位
留守學生因得不到家庭的關愛和溫暖,得不到親情的滋養和滿足,得不到生活的需要與保障,他們自然而然的就會形成或多或少的心理問題。學校教育又對留守學生的心理關愛、親情缺失難于顧及,與家長溝通難以實現。而對留守學生來講,學校成了他們唯一接受教育的場所,學校教育失去了家庭教育的延伸和補充,得不到家長的支持、回應,使學校的管理措施在家里得不到強化、補充,學校教育“單邊”難支。
2.農村留守學生的生活失控
一些常年在外務工、經商的父母,由于經濟條件寬裕,出于補償的心理,給孩子零用錢十分慷慨,無計劃、無節制。不少學生缺乏一定的理財能力和自控能力,模仿大人請客過生日,花錢請人做作業,久而久之,生活上追求享受,學習上怕吃苦頭,不思進取、自由散漫、懶惰貪玩。另一種情況是少數父母在外務工工資低,生活窘迫,給子女拿的錢少,根本無法滿足孩子的生活學習的需求,導致孩子生活在窘困、自卑的陰影之中,久而久之,必然形成孤僻和悲觀厭世的畸形心理。這些生活問題,常常是隱性的,也很難得到臨時監護人和學校教師的注意,也沒有得到關注和重視。
3.農村留守學生的學習缺少輔導、監督
一是作為監護人的臨時監護人的職責與角色定位,首先對留守學生的生命安全與身體健康的關注優先,而嚴格訓誡、行為表現的監管很少,對學業的介入就少之甚少。二是作為隔代教育的監護群體,這些老人普遍年齡大身體差,傳統文化與現代文化的差異,老式教育與新課程改革下的教育的差異,文盲率較高,與留守學生的思想觀念差異極大,溝通障礙明顯,對其學習就更不能進行切實有效的輔導和督促。
4.農村留守學生的安全無保障
由于在留守學生的教育中,出現了學校、家庭之間的安全管理“空檔”,學校不可能面面俱到,監護人又普遍缺乏安全保護意識和防范防護能力,留守學生傷人或被傷害等安全隱患嚴重存在,留守學生溺水、觸電、意外傷亡事件時有發生。
二、班主任做好留守學生工作的對策
(一)建立健全機制,發揮班主任的主角作用
班主任要制定具體詳細的留守學生教育工作計劃和工作方案。建立“留守學生”專項檔案、開通親情電話,加強學生、家長、教師三者之間的聯系與交流。除此,班主任還可以利用春節、假期孩子父母返鄉的時機,召開留守學生家長會,與家長充分交流,要求家長采取多種方式與學生交流、溝通,多關心學生的身心健康,讓學生體會到父愛母愛,形成合力效應。
(二)關愛留守學生
1.加強心理健康教育,強化學生自我教育
我校成立了心理咨詢室,鋪設心理健康綠色通道,積極探索開展心理健康教育課及心理咨詢服務,開辦心理接待日。同時,召開留守學生交流會,舉辦新生入學講座,開辦有針對性的心理健康課等,使學生感受到愛心,找到缺失的情感和自信。在學生的自我教育上,我們引導他們培養獨立生活的能力,盡可能獨立完成洗衣、燒飯、鋪床等家務,生活輔導員對表現優秀的留守學生張榜表揚。學校對學生,注重引導,經常鼓勵,適時幫助,為他們努力創造有助于自我成長的機會和環境。
2.開展人文關愛活動,提高道德素養
開展各種有意義的班集體活動,鼓勵留守學生和其他學生一起參加,一起合作,是留守學生感受到自己也是班集體的一員,從而使他們在心理上有歸屬感。通過活動增強與同學相處的感情,體驗到生活的快樂,體會到同學之間、師生之間的友愛,培養他們的團隊精神,體會助人為樂的幸福,同時在活動中培養他們各方面的能力,提高他們的自信心和自尊心。收獲了成就感,讓多彩的活動成為留守學生成長的樂園。
3.開展留守孩子暑教活動
為了讓留守學生過上健康快樂、積極向上的暑假,學校行政領導輪流值班,坐陣指揮,老師們冒著酷暑,積極參加暑教活動?;顒拥男问蕉鄻?,內容豐富。一是走出去,對學生進行家訪,了解、指導學生的假期學習、生活。二是請進來,組織留守學生到校開展籃球賽、乒乓球賽、文藝晚會等文體活動,以及電腦培訓、理化小實驗等趣味活動。另外,學校還專門制訂了安全小冊子,對學生進行安全知識宣傳教育,要求學生簽訂安全責任書。保證學生過上一個安全、快樂、充實的暑假,同時也使在外務工的家長安心工作。
(三)加強與社會聯系,共同關注留守學生
僅憑班主任教育,留守學生問題得不到根本的解決,我們在做好校內工作的同時應積極爭取校外教育資源。如爭取校外教育力量實施教育,比如聘請校外輔導員、發揮留守學生身邊的老黨員、老教師等的作用,請他們幫助管理照看等。還要全社會的積極配合,共同關注,建立農村留守學生的教育和監護體系,調動一切可利用的教育資源,關愛留守學生。努力形成了政府、村委、學校、家庭四級聯動的教育網絡,營造出濃厚關愛氛圍和青少年學生健康成長的良好社會環境。
總之,留守學生是一個特殊的群體,他們需要更多的關愛,加倍的呵護,這樣才能使他們感受到童年的快樂,人間的溫暖。作為班主任就要用心呵護,做一名傳遞溫暖的使者。我們呼吁家庭、學校、社會教育要緊密配合,齊抓共管,在全社會形成“人人都來關心留守學生”的濃厚氛圍,真正為留守學生的健康成長撐起一片藍天。雖然留守學生問題較多,經過學校家庭社會的共同努力,細心關懷,相信一定會有所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