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艷彬
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是作文教學中的兩個攔路虎,老師“難教”“怕教”、學生“難寫”“怕寫”是普遍存在的問題。而對于低年級的學生來說,識字少閱歷淺,很難激起學生的興趣。要讓孩子從一開始不抵觸作文不畏難作文成為了非常重要的一環,循序漸進,多管齊下,讓作文成為一件相對容易的有意思的事情,變負擔為快樂。
一、讀一讀,讓學生汲取語言的精華
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有一位特級教師曾經這樣說過:“語文根本不需要教,當他們能夠有一定的生字量時,博覽群書,自然而然,他的語感就產生了,寫起作文來就得心應手。” 課外閱讀對于語文學習來說,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
孩子有非常多的時間是可以利用起來的,如早讀十分鐘,放學后在家的時間,當不去擠出時間閱讀,時間也就會這樣悄悄流逝,但是當把碎片化的時間拼接起來時,孩子日積月累,是可以達到意想不到的效果的。所以,從孩子進入校園的第一天開始,就應該教給孩子讀書的意識和方法。先從拼音讀物開始,然后一句話、一段話到一首首兒歌童謠、再到童話故事。課本要讀通讀透,課外閱讀更要抓緊抓好。
不僅讀課本,而且要讀大量的課外讀物。就這樣循序漸進、由易到難一步一步的去閱讀,長此以往,學生必然會汲取語言的精華、吸收豐富的知識,積淀出深厚的文化底蘊。
二、記一記,讓學生堆積起大廈的基底
“沒有積累,談不上培養良好的語感,也決不可能有真正的聽說讀寫能力,當然也學不好語文。”有些孩子很愛閱讀,但是寫起作文來還是寫不好,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沒有進行積累。所以,必須要隨時培養孩子的積累意識。
課本中的課文就是最好的例文,文章當中會有好的詞語好的句子,可以讓學生去讀一讀背一背,精彩的段落精彩的文章讓孩子去背誦,那個孩子就會慢慢形成段的概念,潛移默化之中產生一定的語感。課外閱讀更是一個巨大的寶庫,在每一天都會布置閱讀的作業,邊讀邊思,并積累名言警句、優美詞句、精彩片斷等,將積累的東西放在“采蜜集”中,課前的時候利用幾分鐘的時間來進行交流分享,這樣“你一個詞語,我一個詞語”孩子就形成一個素材袋,寫作時從素材袋里輕而易舉的拿出東西,寫作自然就得心應手些。在不斷的積累、模仿中,儲備豐厚的語言素材,終有一天能綻放個性語言的芬芳。
三、 說一說,讓學生“我口表我心”
寫話就是把內心的要說出的話表達出來,形成書面語言。所以先說后寫,在說的基礎上寫,“我口說我心,我手寫我心”。教學中創設各種情景培養孩子的說話能力。
孩子不會一時間就“長篇大論”“出口成章”,所以必須一步一個腳印,先是根據圖說一句話,然后,逐步過渡到說幾句完整的、通順的、明白的話,然后過渡到一段話。說話時,教師應充分尊重學生個性差異,鼓勵他們以我“口”說我“心”,以我“手”寫我“口”,充分發揮每個學生的文字潛能和語言天賦,從而消除學生寫話的畏難情緒。
創設情境讓孩子多說。首先,上課時,老師要營造輕松、愉快的氣氛,讓孩子放開膽子放松地說、盡情地說。其次,擴寬說話范圍,讓學生樂說。 找喜歡的詞句時說為什么喜歡;學習寫景的文章時說還可以用什么詞語來形容;學習童話時說續編、改編或自編的故事;學習自然類或科技類的文章時說懂得了什么、還了解哪些與課文有關的知識等等,鼓勵學生敢于發表新思想、談新見解、說不一樣的話,培養創新思想。另外,在活動中也可以讓孩子多說。
四、仿一仿,讓學生采擷思想的火花
愛模仿是孩子的天性,孩子最初的學習寫作都是從仿開始的,最先讓孩子寫時,給孩子一些范文,讓這些成為孩子可借鑒的材料,他們可以依葫蘆畫瓢,通過模仿孩子去學習他人作文表達中的方法,從而減輕寫作的畏難情緒。但這也是一個需要漸進的過程,例如,當學習到《泉水》這一課時,讓孩子仿照課文的格式去些一個段落,這并非難事。當學習到《富饒的自沙群島》一課時,讓學生學習“總—分—總”的結構方式,而且課文描寫事物時所用到的方法。要孩子仿照課文的寫作方法,觀察景物,從仿寫中學會寫作。
五、續一續,讓學生放飛思想的風箏
低年級的教材中有很多有意思的生動地寓言童話故事等,孩子續編故事能讓他們放飛思想的風箏,如《小松鼠找花生果》一課,蚯蚓從泥土里鉆出來,笑著對小松鼠說“誰也沒有摘,花生果全在泥土里呢 ”故事便結束了,學生覺得意猶未盡,這時可以讓學生以“小松鼠扒開泥土”為開頭續編故事,有的說小松鼠收到許多花生果,高高興興運回家,留著冬天慢慢吃;還有的說小松鼠把這么多花生分成兩份, 送給蚯蚓一份,表示感謝。充滿童趣的話語課堂變得生機勃勃,精彩紛呈,孩子的個性也得到了盡情的張揚。 讓學生掌握說話、寫話的主動權,讓學生融入文本情境,為他們的思想插上翅膀自由地飛翔。
除了課本,還有帶著孩子們閱讀時,也可以讓孩子們續寫,當讀到《好餓的毛毛蟲》《好餓的豬》等系列時,也可以讓孩子們續寫《好餓的——》系列,孩子們天馬行空,寫出了各種各樣的讓人意想不到的故事。
六、做一做,讓孩子形成自己的素材庫
要通過習作訓練,使學生寫真話、寫實話、寫心里話,不寫假話、空話和套話;讓學生學會感受當下,那孩子就要在實踐中去觀察去感受,從而形成自己獨特的視角和素材。
讓孩子動筆前先動手,讓孩子學習做家務,然后動筆寫我學會了——讓孩子利用周末和科學課的時間觀察金魚、蚯蚓、蝸牛、再寫觀察日記。讓孩子學習做手工,然后再動筆寫如何做手工作品,讓孩子去背古詩學剪紙學寫毛筆字,然后再寫“我所了解的中國傳統文化”。這樣孩子就有了一種熱情和對生活生命的感悟,從而表達出真實的自我。
“藝術來源于生活,更高于生活。”作文來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好的語文教學,備課在點點滴滴,每一個小小的舉動、引導,都可以成為孩子的作文素材。所以不要過多地拘泥于某一種形式,多管齊下,讓孩子慢慢地脫離家長和老師的攙扶,自己獨立的把每一個片段信手拈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