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志通
【摘要】新課改下的高考越來越重視基礎知識的識記考查,完善知識細節,拓展知識深度和廣度,提高知識掌握的準確性。而高中生物學科包含必修三本書和選修兩本書,其中知識點多且繁雜,如何讓學生們更好地理解掌握好這些知識點,事實證明,僅僅依靠死記硬背是行不通的。這就要求我們教師在平時高中生物教學中需要利用科學的記憶規律指導學生強化記憶,夯實基礎,進而深刻理解知識的內涵、外延,根據知識的邏輯關系建立好知識網絡,以達到提高教學效率的目的。
【關鍵詞】 高中生物 記憶規律 教學效率
新課改下的高考越來越重視基礎知識的識記考查,完善知識細節,拓展知識深度和廣度,提高知識掌握的準確性。而高中生物學科包含必修三本書和選修兩本書,其中知識點多且繁雜,如何讓學生們更好地理解掌握好這些知識點,事實證明,僅僅依靠死記硬背是行不通的。這就要求我們教師在平時高中生物教學中需要利用科學的記憶規律指導學生強化記憶,夯實基礎,進而深刻理解知識的內涵、外延,根據知識的邏輯關系建立好知識網絡,以達到提高教學效率的目的。
國內學者一般認為,記憶是從記到憶的過程,包括“識記”、“保持”、“再認”和“重現”四個環節,“識記”是前提,是基礎。相關學者研究發現:有意識記優于無意識記,意義識記優于機械識記,且將意義識記與機械識記結合起來效果更好;分散識記優于集中識記,綜合識記(先整體后部分)優于整體識記優于部分識記,結合重現識記優于單純重復識記;德國心理學家H·艾賓浩斯研究的遺忘曲線表明也表明遺忘有先快后慢的趨勢;隨意再認記憶效果優于不隨意再認,利用中介性聯想、利用再認來追憶和放松后追憶都有利于記憶重現等規律。
以上記憶過程及規律都可以直接應用于教學過程中,但就指導高中生物學科教學,提高教學效率而言,以下記憶規律就顯得尤其重要了。
一、明確識記任務,“先短后長”顯效率
在具體教學中,學生要掌握和教師所解釋的知識點,大部分內容都需要遵循“先短后長”的記憶規律。即對知識點先預習、聽課形成短期記憶,繼而通過做題對該知識點融會貫通達到深刻理解長期記憶的效果。因此教師應根據高中生物教學大綱,在教學設計中,明確地考慮和確定各章各節的記憶任務,以便對學生提出具體的識記要求,進而通過思考內化為自己掌握的知識,而不至于學生浪費太多時間精力識記所有知識點而影響學習情緒及效果等。
如在探究酵母菌細胞呼吸的方式中實驗設計及注意事項;鑒定CO2 除可以用澄清石灰水變渾濁外,也可使溴麝香草酚藍水溶液由藍變綠再變黃現象;再如檢測鑒定無氧呼吸產物酒精實驗中,橙色的重鉻酸鉀溶液在酸性條件下與酒精發生化學反應變成藍綠色等知識,我們指導學生識記反應條件及現象就行,并不需要我們解釋其中化學反應過程中的變色原理或更高要求。
而在高中生物必修一《分子與細胞》課本中《ATP的主要來源——細胞呼吸》中考綱必考內容范圍及要求是:概述有氧呼吸的場所、過程和反應式II級;比較:有氧呼吸和無氧呼吸的區別和聯系II級。以上重點內容要求學生在課堂中邊識記邊理解,在理解的基礎上識記則更牢固,再加以課堂典型例題鞏固。但這也僅僅是短時記憶,需做教師精選課后習題進一步內化為自己知識達到長時記憶的效果。
二、針對繁雜難點,“綜合識記”顯效率。
對于一定數量及難度的記憶材料,常用的有整體識記、部分識記和綜合識記(先整體后部分)三種方法。蘇聯心理學家沙爾達柯夫在一次實驗中讓受試者用三種方法分別識記同一首詩篇。整體識記平均用了8分鐘,部分識記用了16分鐘,綜合識記用了6分鐘。20天后再現時,整體識記平均需要提示的次數是4次,部分識記高達7次,而綜合識記只需提示1.5次。由此可見,綜合識記效果最好。
針對高中生物知識點多且繁雜得特點,教師應指導學生學會使用先整體后部分的綜合識記方法觀察現象、分析聯系,找出規律,掌握知識。同樣在教學高中生物必修一《ATP的主要來源——細胞呼吸》“有氧呼吸過程”知識點中,可充分利用綜合識記規律方法展開教學,首先在課前布置同學們預習本節內容基礎上,讓兩個學生展示預習成果,然后教師可以利用課件動畫等整體介紹細胞有氧呼吸過程、總反應式(反應物、條件、生成物)及“分解有機物,釋放能量”的實質等讓學生對有氧呼吸有了總的了解,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根據有氧呼吸的場所概括,人為地分為三個階段來識記掌握,從而達到從整體識記到部分識記的進行綜合識記的效果。
三、深刻理解掌握,“精細復述”顯效率
認知心理學研究表明:“在短時記憶到長時記憶的過程中,復述起重要作用。如果沒有復述,信息就會丟失。復述分簡單復述和精細復述。簡單復述是機械記憶地復誦識記,有助于信息在短時記憶中保持而難于形成長時記憶;精細復述就是將要復述的材料與過去已有信息聯系起來,在深層次上加工整合,又稱整合性復述,是短時記憶轉入長時記憶的主要方式。”
復述是學生掌握、鞏固知識的有效措施,在教學中教師應重視學生精細復述的訓練。當然,這種復述剛開始或許更多的只是簡單復述,但教師要逐漸引導學生通過自己的思考、整理加工、用自己的話或舉出具體的事例來精細復述出所需深刻掌握的內容。教師指導學生只有經過各種形式、經常性的復述訓練才能達到長時記憶的效果,從而有效提高教學質量。
同樣在《ATP的主要來源——細胞呼吸》教學過程中,在教師介紹完有氧呼吸過程時、介紹完無氧呼吸過程時均可以引導學生進行精細復述有氧呼吸三個階段場所、過程和反應式、無氧呼吸兩個階段場所、不同酶催化作用下的過程和反應式以及有氧呼吸和無氧呼吸的區別和聯系,通過精細復述,以達到對該知識點融會貫通、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挖掘內部關系,“邏輯思維”奠基礎
在任何的學習過程中,能夠按照一定的邏輯思維順序進行學習、記憶甚至教學都是非常必要的。高中生物教學中宏觀方面和微觀方面的知識內容,也都需要利用一些邏輯思維以輔助記憶。一般而言,生物的結構和生命活動都有一定的共性和規律性。
比如生命物質性、生物的整體性、結構與功能相統一、生命活動對立統一、生物與環境相協調,以及簡單→復雜、低級→高級、水生→陸生的生物進化。把握這些邏輯規律,并應用規律進行記憶、推理和思考,極大有助于課本生物知識的理解與運用。
必修三《穩態與環境》一書中,課本按照個體、種群、群落、生態系統逐步放大范圍的方式進行編排,并在每一章節中從結構、特征、探究問題及小結的邏輯順序進行闡述,這樣可使學生更好從邏輯思維方面理解整個知識構建及記憶。
除以上所提的記憶規律方法外,在我們高中生物教學中還要注意善用艾賓浩斯遺忘曲線,有計劃安排學生適時復習以提高記憶效率;教師在教學中,應當把講授的內容進行歸類或系統化,學生在基礎上理解掌握,把所學的知識通過自己的組織、加工、使之系統化等記憶方法。
總之,高中生物教學中我們要注意并能靈活運用記憶規律,結合學生的身心發展特點,采取正確、有效、科學、創新的活動,達到提高課堂記憶效率及教學效率的“雙收獲”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