疏爽
摘 要: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中國在經濟發展的同時,也出現了一系列的問題。食品安全問題是關系人民生命健康和國家穩定的重要問題。在當今多元化的經濟發展格局中,以政府為主體的管理模式已不能滿足當前的發展需要。本文將針對我國的食品安全問題從政府規制的角度進行分析研究,探索當前規制的困境以及未來的發展道路。
關鍵詞:食品安全;政府規制;市場失靈
文章編號:1004-7026(2017)18-0023-02 中國圖書分類號:F203;F426.82 文獻標志碼:A
1 食品安全問題出現的原因及政府規制的現狀
1.1 食品安全問題的原因
1.1.1 市場失靈。它是指市場無法有效率地分配商品和勞務的情況,分為條件性市場失靈和原生性市場失靈,而條件性市場失靈主要指的是基于不完全競爭、外部效應、信息不充分、交易成本、偏好不合理而導致的市場失靈。食品安全問題的問題更多是由條件性市場失靈導致。
1.1.2 市場準入制度不完善。市場規則的制定尚未規范。食品行業是種類繁多,很難進行完整和規范的劃分,管理起來也是十分困難。大型的食品生產可以進行產品的定期檢查和不定期抽查,并且實行嚴格的管控制度。但是對于路邊攤和一些街邊的小店卻難以面面俱到,對于進入有些食品制作行業相對比較容易,市場對此沒有過多的約束力。在食品安全的問題上管控相當困難,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食品安全問題的頻頻發生。
1.1.3 道德風險。事前信息不對稱導致的逆向選擇不同和事后信息不對稱導致的“道德風險”。信息不對稱是指交易雙方對所交易的對象擁有不對等的信息,一般來說,交易的提供者比另一方掌握更多的信息。因此才會選擇追逐利益,損害消費者的利益。
在食品市場上,生產者和銷售者擁有更多的商品信息,而消費者只能通過廣告或者銷售者了解部分信息,這就會導致消費者受到欺騙。而外表、口感相似的產品,消費者一般會選擇價格相對較低的產品,與自己的預計價格存在一定的差距,消費者認為自己的選擇正確,并且獲得了消費者剩余。但是這進一步造成優質產品無法在市場上占據一定地位,或者說優質食品反而會被劣質食品所取代,并且可能為了生存而選擇采用劣質食材進行加工。
1.2 政府規制問題
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產品生產多樣化,分工精細化。一般在監管過程中加大了監督和控制的難度,政策實施存在一定的難度,因此造成政府規制存在問題。
法律制度不完善,市場準入制度尚未完全落實。我國關于食品安全的相關法律較不完善,而相關法規卻很多。食品安全問題的出現,政府各部門依照相關法規進行處置,部門之間的協調性較差,沒能實現良好的合作以及遵守共同的法律標準。同時市場上的生產者和銷售者鉆法律的漏洞,進行不規范生產,導致食品安全問題的發生。還有就是市場進入制度尚未完全落實,對于食品行業的進入比較容易,比如說在街邊進行擺攤做小吃生意,一般是沒有相關的執法部門對我進行管理與監督,那食品安全和衛生都是得不到保障,這也是問題頻發的重要原因之一。
懲罰力度較弱,管理相對比較松散。在香港,食品安全合格率高達99.7%,很大程度上是因為香港法律嚴格,犯錯成本高。食品安全中心采用的是“從農場到餐桌”的策略,香港明確規定,任何人士售賣不適宜人類使用的食品即屬犯罪,由司法系統來處理。同時也有行政處罰,嚴重者取消牌照。而在中國,人情主義嚴重,且懲罰力度比較弱,并不能影響到生產者和銷售者的利潤,犯錯成本之低使得很多生產者和銷售者愿意去冒風險,這也可以看出管理的松散和不嚴格造成食品安全問題。
食品安全監管體系相對混亂,部門之間的交叉與錯位嚴重。我國有關食品安全的監管涉及到工商、衛生、農業、藥監等多個部門,部門之間的聯系較弱,并且彼此的管理模式不相同。在問題出現時,相互之間推諉,造成食品安全問題更多依賴媒體曝光后才能引起政府部門的重視。但是食品安全問題需要從源頭發現,問題需要提早解決。往往在食品安全問題出現后才能進行治理和監督,這也是政府規制出現失靈,政府部門職責的缺位和失位。
3 政府規制的對策
3.1 借鑒國外成功食品安全管理條例
我們可以吸取外國成功的食品安全的經驗教訓,為我國的食品安全管理進行改進與完善。美國食品安全規制歷史較為悠久,并且美國在風險評估的基礎上進行風險控制,如美國進行質量認證和標準登記制度嚴格控制和管理進入市場的產品,并在生產中推行風險分析和關鍵控制點制度。而對于愛爾蘭的牛羊肉采用的是“從農場到餐桌”的策略,每頭牛羊均會進行編號,出欄以后一旦發生任何問題,將會追溯到源頭,并且很容易找到安全問題的根源。這些方法在食品安全規制過程中均值得中國進行學習借鑒,從而降低食品安全問題發生頻率。
3.2 健全食品安全法律法規體系,加大對于違規生產以及假冒產品的懲處力度
借鑒西方以及中國香港地區的相關食品安全法律,根據事件的嚴重程度,對于生產者以及銷售者進行懲處,嚴重者進行司法處置,并且處以高額罰款。我國制定覆蓋食品從生產到消費整個生產周期的法律法規體系,確立好一個核心體系后,地方政府將依據該法律體系進行制定相關法律細則。
3.3 規范我國的食品安全監管體系,撤銷重復交叉部門,實行問責制,使部門的職責更加明確
對于食品安全方面的監管,政府經常出現缺位和失位現象,因此簡化我國政府監管部門十分必要。我國食品安全規制實行“分段規制為主,品種規制為輔”的環節管理,這就造成在規制過程中存在多個機構但又各自為政的局面,帶來管轄權的混亂和重疊,從而難以形成規制效果好運轉效率高的規制機制。這也是政府部門工作人員的失責,沒有承擔起相應的責任與義務,使得消費者蒙受精神和身體傷害。實行問責制,對出現問題的企業實行監管追蹤,嚴懲生產者,更要處置相關的政府工作人員。
3.4 提高食品安全標準,采用專業化的技術與管理人員,嚴格控制市場準入
食品安全事件的頻發,卻又很難監測出問題,就是我國的監測技術沒有達到一定的標準。因此,需要聘請相關技術人員,對一些問題高發的企業進行重點排查和隨機調查。而對于小作坊和路邊攤,則由相關政府工作人員進行規范,降低不安全食品的生產事件發生頻率。嚴格控制市場準入,進入市場生產的生產者應該在網絡系統中進行報備,進入過程和標準更加嚴格化,控制食品產業的生產與經營,保證產品的質量安全。為了保證認證機構認證機制的真實性和完整性,必須加強對認證機制的規制。政府主要規制機構應加強對認證機構從業資格申請、認證業務、工作程序、認證標準、認證結果等全面的審核與監督,并對其認證的企業進行不定期抽查。
食品安全具有公共性和社會性,一旦出現問題后,市場無法起到調控和維護公共利益的作用,并可能會出現市場失靈的現象,因此就必須要求政府規制者對食品安全進行規制。食品安全問題的頻發,就對政府的規制提出了新要求與新挑戰,我國政府在加大監管力度的同時,更加需要從生產到銷售的每個環節的細節抓起,監督生產商的生產過程,鼓勵媒體的曝光,實行舉報激勵措施,讓企業、政府、公民三大主體相互聯系,相互制約,共同推進我國食品行業的發展,保障食品安全與質量。
參考文獻:
[1]許金梁.我國食品安全問題的地方政府規制研究[D].蘇州大學,2009.
[2]劉寧.我國食品安全社會規制的經濟學分析[J].工業技術經濟,2016(05).
[3]來凌.我國政府食品安全管制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