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姝妤
中職農產品營銷與儲運專業調研的必要性和現實意義
◎燕姝妤
本文介紹了農產品營銷與儲運專業設置的總體情況,通過對行業、企業和院校的充分調研,分析研究專業發展的現狀及趨勢,從而為中職學校制訂人才培養目標、校企合作等幾方面,提供詳實的第一手資料,體現了專業調研的必要性。
目前中等職業學校開設農產品營銷與儲運專業的情況來看,全國范圍內開設學校相對較少,專業基礎薄弱;中西部地區中職學校開設該專業相對穩定,各校招生人數每年在200人左右,辦學時間較長,專業建設較好;東部經濟發達地區開設該專業的學校相對較少,浙江﹑廣東一些學校結合當地區域經濟,專業方向做了調整,向物流﹑網絡營銷﹑連鎖經營方向轉化。
農產品產業發展迅速,企業人才需求量大。我國是農業大國,農產品區域廣﹑種殖量大﹑種類多,就業人口多,到目前為止,農產品的銷售收入,仍然是中西部地區農民的主要經濟來源。隨著農業產業化的發展﹑農產品經營體制的變革,農產品產業化步伐日趨加快,供求關系發生新的變化,對農產品銷與儲運專業的人才需要量越來越大,層次越來越高,技能要求越來越精,這為中職農產品營銷與儲運專業的教育提供了有利的發展機遇和空間。我國目前市場上急需的中職人才主要有四類:一是農產品物流配送人才;二是農產品營銷策劃人才;三是農產品儲存保鮮人才;四是農產品市場調研人員。
通過企業調研,我們看到農產品行業或企業從業人員的學歷結構處于低學歷或無學歷狀態,其中初中及無學歷25%﹑中專(含高中)40%﹑大專20%﹑本科及以上學歷15%,多數從業人員所學專業為非農專業,而農產品營銷與儲運專業人才不到從業人數的5%,專業人才缺口較大,企業迫切需要一大批既懂技術又懂經營的技能型人才。
大部分企業表示愿意接受中職畢業生就業,并能為學生提供基層操作性崗位,如市場調查員﹑冷藏員﹑配送員﹑營業員﹑農產品經紀人﹑農產品收購員和其他崗位(糧油競價交易員﹑糧油購銷員)等。同時一些企業也愿意通過校企合作,共同開發課程,共同人才培養,打造符合企業需求的技能型人才,為行業和地區經濟發展服務。
調研學校基本情況。我們先后調研全國26所學校(院),其中開設農產品營銷與儲運專業或相近專業的學校有16所,并且大多為行業辦學。調研內容主要涉及學校專業建設﹑學生實習﹑就業和校企合作等內容,同時收集各學校在開設農產品營銷與儲運專業中存在的問題及對專業人才培養的建議。現將調研情況整理匯總如下:
目前中職學校中明確開設農產品營銷與儲運專業的學校少,同時培養方案不規范,導致無論量或是質,均遠遠滿足不了農產品營銷與儲運行業企業迅速發展的人才需要。
開設本專業的學校中,師資隊伍較弱,缺乏專業教師,多為通過轉行培訓等方式轉入該專業,現任專業教師的實踐教學經驗明顯不足。
專業實訓方面,大部分中職學校的校內實訓基地主要是商品陳列室﹑商務談判室﹑倉儲實訓室等,能夠滿足基礎專業課教學要求,但綜合專業技能實訓,因受實訓條件限制,就無法在校內開展,只能以傳統的理論教學為主。
調查中95%以上的學校,學生繼續深造途徑只能選擇成人類大專和高職高專,由于高職高專沒有與本專業完全一致的專業,所以繼續深造的專業選擇上主要選擇市場營銷﹑物流專業。教育部2010新頒布的《中等職業學校專業目錄》中本專業對應的高職和本科專業只有市場營銷,這對培養本專業的儲運方向的高級技能人才是不利的,也對學生后續繼續深造產生影響;
校企合作不足,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多流于形式,工學結合﹑校企合作﹑訂單培養﹑頂崗實習大多還停留在口頭上和合同上。

了解行業需求,調整專業培養目標。了解農產品行業的現狀﹑發展趨勢和農產品營銷與儲運專業人才的社會需求狀況。根據本專業人才培養目標定位,學校應變被動為主動,積極分析行業發展,密切聯系企業,校企共同完成滿足市場需求的人才培養工作。
迫切需要專業課程的改革。在專業課程體系的構建上做大膽的改革和實踐。一是聘請企業專家參與課改;二是極力打破原有的學科體系結構,大力刪減無關緊要的內容和課程,破立結合,構建適應學生﹑適應社會的崗位能力培養為指向的項目教學課程體系。
推進中高職教學銜接。由于中高等職業教育在所培養人才的方向上具有一致性,即都是培養擁有技術專長的職業技術人才,同時又有一定的差異性,即人才在層次內涵上不同,應合理確定中高職銜接時銜接課程科目和內容范圍。為此,應加快中高職銜接課程的革新,在課程開發和教材建設上應遵循中職為基礎﹑高職是目標的原則,進一步深化中高職課程內容的銜接。
職業素質教育貫穿整個教學過程。應注重培養學生的職業素養,將敬業精神﹑吃苦耐勞﹑工作態度﹑服務意識﹑團隊協作精神﹑與人交際溝通能力作為學生基本素質教育的重點,并貫穿于學生學習的整個過程。實現從“學校人”到“職業人”的轉變,提升學生綜合素質。
注重企業實際崗位需求,充分對接職業標準和企業崗位。專業教學充分對接相關職業標準或企業崗位規范,結合生產過程和典型工作任務,合理確定實習條件﹑實習內容。加強校內外實訓基地的建設,實現產教融合,可使學生預先熟悉企業環境與管理及要求,從而提高學生實習實訓的質量。
深化校企合作,構建校企協同育人模式。通過調研,加強學校與行業﹑企業之間的合作,增強校際間的交流與合作,共同開發專業課程﹑教材,實現教學資源共享,對學生進行專業性培養,使其成為該行業的“專才”,充分發揮企業的重要辦學主體作用,積極推動產教融合﹑校企協同育人。
(作者單位:內蒙古經貿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