項建強+陳東杰+郭濤
【摘要】21世界以來,信息技術高速發展,金融行業也開始步入互聯網時代并發展迅速。然而,互聯網金融的監管剛剛起步,尚不完善。互聯網金融的高速發展不斷暴露出了許多問題,值得我們深思。
【關鍵詞】互聯網 金融 監管 信用
依托互聯網技術的高速發展,互聯網技術和金融行業不斷融合,互聯網金融模式不斷推陳出新,消費者也越來越多地選擇了互聯網金融平臺,而并不是單一地將資金儲存在銀行之中。然而,伴隨著高速發展,問題也在不斷出現,例如,第三方支付平臺的虛假信息、網絡借貸平臺的破產跑路等等,這些問題都在不斷警示我們,要加強對互聯網金融的監管。本文就互聯網金融監管問題進行了思考,并提出了一些有效建議。
一、互聯網金融的內涵
互聯網金融,從廣義上說,就是指具備互聯網精神的金融業態,也就是利用互聯網技術和受互聯網精神影響的所有金融交易和組織形式。互聯網金融是以互聯網、通信工程、社交平臺、搜索引擎等信息技術為基礎,依托大數據、云計算,在互聯網平臺上形成的開放式的多功能金融業態及其服務體系,能夠通過互聯網實現資金融通、支付、結算等,包括但不限于基于網絡平臺的金融組織、市場體系、產品、服務等體系。
二、互聯網金融監管的必要性
(一)互聯網金融存在的風險
隨著互聯網的高速發展,互聯網金融這個名詞隨處可見,然而,大部分的人并不了解這個名詞的真正涵義,不管什么公司或者個人,只需要投入資金建立網站,把相關的金融業務搬到網站上,就可以冠上互聯網金融的名號。此外,互聯網金融作為新生事物,還沒有法律法規對其進行明確的界定,互聯網金融業沒有一個準確全面的定義。因此,這樣一個新興事物在高速發展期,必然會存在很多安全隱患。除了常規的金融性風險之外,還增加了很多由互聯網這些新科技所帶來的新風險,包括技術性風險、虛擬性風險、操作性風險、法律性風險等。
(二)互聯網金融監管的必要性
目前,我國的互聯網金融交易,只能依靠《民法通則》、《物權法》、《合同法》、《電子簽名法》等基本民商事法律制度來進行基礎監管,而除第三方支付以外的互聯網金融,國內監管規范處于空白狀態,無法解決互聯網金融在普遍發展和高速發展中暴露出來的諸多問題,整個金融市場都處于巨大的風險之中。
2009年的國際金融危機,讓大家意識到,金融市場的監管不能繼續放任自由,需要適度監管。首先,適度的監管能夠避免承擔風險能力低的消費者購買高風險金融產品,促進我國金融市場的可持續發展,保證公平競爭,在一定程度上抑制風險。其次,很多消費者在購買金融產品時,會存在不理性的情況,不能充分考慮投資失敗的后果,或是為了規避風險突然撤回投資,引發貨幣市場擠兌。適度的監管能夠控制非理性行為的發生。再次,一旦客戶資源貨資金資源豐富的互聯網金融機構出現問題,會造成金融風險,而適度的監管能夠減少此類問題。
三、互聯網金融監管的建議
(一)加強互聯網金融的體系監管
要加強互聯網金融監管,最為重要的是要建立健全互聯網金融的體系。一是要明確政府監管機構的責任,金融行業的監管部門應當設立專門負責互聯網金融監管的部門,并建立健全的監管制度,對互聯網金融機構及其金融產品和金融服務進行監管,為互聯網金融的發展創造一個健康的環境,維護互聯網金融市場的穩定發展。二是要建立行業協會,用行業自律的原則來對互聯網金融機構進行約束,促進互聯網金融市場的規范運營。三是要加強市場監管,特別是法律、傳媒界、社會輿論的監督,從外部監管互聯網金融,進一步健全互聯網金融的監管體系。
(二)加強互聯網金融的法治監管
我國的互聯網金融監管的法律法規相對于西方國家來說比較落后。加強互聯網金融的法治監管,能夠營造良好的法治環境,限制互聯網金融機構的放任發展,避免出現金融風險,影響國家金融體系的穩定。一是要通過互聯網金融行業的立法研究探索,建立健全的互聯網金融法律法規,使互聯網金融行業規范經營。一方面是要加大對互聯網金融產品、金融品牌、金融軟件的保護力度,另一方面是要嚴厲打擊互聯網金融的違法犯罪問題,例如利用互聯網金融非法集資、洗黑錢,用虛假廣告欺騙消費者,泄露客戶個人信息等等。此外,還要針對第三方支付機構、眾籌融資和P2P網絡借貸機構單獨立法,并提高立法等級,增強法治實效。
(三)加強互聯網金融的權益保護
互聯網金融涉及面廣,宣傳力度大,消費者可以直接利用電腦、手機購買金融產品和金融服務。很多金融機構在宣傳理財產品時存在夸大宣傳甚至虛假宣傳的現象,夸大收益,不提示風險,誤導消費者錯誤購買。此外,消費者通過互聯網簽訂產品合約時,只能被動選擇是否接受合約內容,不接受就無法簽訂,不能自行增加附加條款來確認合約內容,很多不夠了解互聯網金融行業的消費者權益可能受損。加強互聯網金融的權益保護,可以提高消費者對于互聯網金融的風險意識,同時也提高對互聯網金融發展的信心,最終促進互聯網金融行業的整體發展。建立消費者保護協調合作機制、建立糾紛調解平臺、加強消費者的互聯網金融知識宣傳教育,可以多方面加強互聯網金融的權益保護。
(四)加強互聯網金融領域信用監管
在傳統的金融業務中,個人征信系統非常重要。個人征信系統又稱為消費者信用信息系統,主要為消費信貸機構提供個人信用分析產品,含有廣泛精確的消費者信用信息,消費者一旦產生不良信用記錄,對個人信用造成不良影響,將會增加個人再次獲得銀行貸款、辦理信用卡或授信業務的難度。互聯網金融應當充分利用各類信用信息查詢途徑,同時利用互聯網通信技術,研發適合互聯網金融使用的信用監管產品,建立起互聯網金融信用監管記錄,完善互聯網金融信用信息服務平臺,規范信用信息的查詢和記錄。
總之,信息技術與金融行業的融合,給我們帶來了一個改變投資方式的新興行業,即互聯網金融,它迅速發展,不斷推陳出新,得到了眾多投資者的認可。然而,行業發展越快,暴露出來的問題也就越多。如果政府監管的力度沒有跟上行業發展的速度,那么將會為金融風險埋下隱患。互聯網金融需要加強體系監管、法治監管、權益保護、信用監管,不斷深入和探索對互聯網金融風險監管的研究,不斷促進互聯網金融行業的健康發展。
參考文獻
[1]芮曉武,劉烈宏.互聯網金融藍皮書:中國互聯網金融發展報告(2013)[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4.
[2]楊群華.我國互聯網金融的特殊風險及防范研究[J].金融科技時代,2013(7):100-103.
作者簡介:項建強(1975-)男,山東煙臺人;陳東杰(1984-)男,甘肅天水人;郭濤(1987-)男,甘肅定西人。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