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偉華
摘 要:高中階段的學習極為重要,同時也是道德修養和思想品質形成的關鍵時期。在高中美術教學中,教師既要注重培養學生的基本知識和技能,同時也要對學生的品德教育引起重視,使學生在學習知識的過程中將自我修養提高,對人格予以完善,最終將正確的審美觀、道德觀、價值觀和人生觀形成。
關鍵詞:高中美術;德育;道德
隨著教育教學改革的不斷深入,教師的課堂教學不僅是要對科學文化知識進行傳統,更為重要的是育人。所以,在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今天,加大學生德育教育的力度極為重要。德育教育的開展途徑有很多,其中緊密結合學科教學和德育較為是較為有效的途徑之一。而美術教育中滲透德育教育的作用尤為明顯。因此,廣大美術教師應立足于美術自身的特點,在教學各環節中滲透德育教育。
一、創設情境,激發學生對“美”的感悟
在新課改的背景下,教師既要注重教書,更要重視育人。教師可以在美術課堂中為學生創設情境,使學生置身于美的環境中對美有更充分的體驗,從而將自身的審美能力提高,啟發思維,使學生在立足于更高的標準對人生的意義進行思考和追求,進而升華人生境界。
例如,在教學《家鄉的節日》時,教師可以以中國的傳統節日春節為主題,讓學生動手操作寫春聯、剪窗花等,裝扮教室。在學生剪窗花的過程中,教師應注意滲入環保理念,要求學生不能亂扔垃圾,保持教室的清潔衛生。將德育教育滲透在這些看似很小的事情中,使學生良好的衛生習慣得以養成。同時,教師還可以在課前準備一些唐裝,讓學生在欣賞唐裝的過程中對新年穿唐裝以及在中國元素在服飾上的運用有所了解,使他們的審美體驗得以增強。創設具有美學意蘊的課堂環境,增強師生之間的互動和交流,可以使枯燥的課堂教學更具有趣味性,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獲得美的感受。使其審美體驗增強,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在欣賞、評述中借助欣賞美術作品,陶冶學生的高尚情操
在對鑒賞美術作品的活動中,教師不僅要讓學生有更直觀充分的感受,并還要將其審美能力提高,同時還應正確引導學生,使其深入挖掘藝術作品的內容,對其內涵予以揭示,在不知不覺中滲透德育教育,讓學生在享受美的過程中也得到心靈上的升華。雖然現階段我們處于和平時代,但是仍需對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懷進行培養。作為文明古國,我國的傳統文化極為優秀,其豐富多彩的文物史更將中華民族的創造力和聰明才智充分的體現了出來。教師在美術教學的過程中,應進而注重和文物史記、著名畫家的事跡等內容相結合,將愛國情感傳達給學生,使學生的愛國主義熱情得以激發,民族自豪感得到增強。
例如,美術教師可以在教學的過程中向學生講述著名畫家徐悲鴻的事跡:抗日戰爭爆發之后,他沒有落荒而逃,而是勇敢的在全國各地開展義賣畫展,支援和宣傳抗日。向學生展示他的代表作《愚公移山》《田橫五百士》等,并對其中的所蘊含的對勞動人民的同情以及愛國主義情懷進行講述,他的這些畫中都對人民群眾威武不屈、堅韌不拔的毅力的精神予以了表現,表達了作者向往光明解放以及民族危亡的憤恨之情。借助對徐悲鴻生平事跡的講述,使學生對其人格魅力進行欣賞,借助對他作品的欣賞,讓學生對他的專業技術充滿欽佩之情,進而使其愛國主義情懷得以激發。要想確保愛國主義教育效果的良好性,教師在設計教學活動的時候應特別注重教學方式靈活性,使可以學生借助演講、研究性學習和自主學習等方式進行更好的交流。
三、借助課堂想象,培養良好品德
作為一門創造性學科,美術在教學過程中僅限于對作品進行欣賞是不行的,教師應將立足于教材,引入想象,鼓勵學生大膽的想象,對情境的內涵進行體會,并畫出自己所聯想到的面貌,結合理論與實踐,在想象中對學生的審美和品德進行培養。
例如,在教學畫自然風光的時候,教師可以將馬致遠的作品引入到美術課堂教學中,在繪畫之前,讓學生對“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畫面進行感受,邊思考邊想象。接著,教師再對一些背景資料予以介紹,使其思維更加活躍。之后就可以讓學生通過自己的想象進行創造了。在此過程中,學生之間可以相互交流,將自己的感受說出來,以便于獲得更多的啟發和靈感,這有利于對他們團隊意識的培養。創作完成后,教師可以將學生分成幾個小組,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相互欣賞、評比和打分,指出別人的不足并給出建議,同時對于自身存在的不足應予以正確的認識,虛心接納別人的意見,在交流點評的過程掌握到溝通的技巧。這樣,學生便能在潛移默化中將優秀的道德修養和良好的審美觀形成,進而在和他人交往的過程中更容易被認可和接受。
四、在美術課外活動中滲透德育教育
實踐是德育教育的根本,積極開展各類與美術教學相關的課外教育活動,將德育與活動、美育結合在一起,讓學生在參與活動的過程當中能夠得到教育與啟迪,進而實現“寓德育與活動”以及“寓教于樂”,讓學生能夠健康快樂的成長。法國著名雕塑家羅丹這樣說過:“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美的眼睛”。從中我們可以看出藝術是來源與生活的,在進行美術教育的過程中,要培養學生善于觀察周圍事物的習慣,進而提升其審美能力,并引導學生去觀察自身所在校園內的好人好事以及美景,去尋找真善美,進而提升學生的鑒賞與發現美的能力,只有做好這些才能夠創造美。
例如,教師可以在每個季節都組織學生到校園中去進行寫生,在寫生過程中教師要注重引導學生去開發屬于自己的美感,讓他們更好的去理解生活當中美的事物。同時,教師還需要去熏陶學生的藝術情操,讓他們自行的去了解學校的歷史,體會校園文化中所具有的內涵。例如讓學生對校園當中的建筑物進行寫生,讓學生能夠了解每個建筑物背后的故事,進而使學生能夠從內心深處去感受真實的學校文化,讓他們能夠更加的熱愛學校。
五、結語
總而言之,在美術教育中結合藝術教育和德育使素質教育得以實現的有效措施。美術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教師應立足于實際,以學生為中心,努力對教材內涵進行挖掘,傳授給學生優秀的精神文明和人文素質,保證美術教學的最優化順利實現。
參考文獻:
[1]趙文娥.高中美術課堂教學中的德育滲透[J].長江工程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3,30(03):79-80.
[2]王健.試論高中美術教學中的德育滲透[J].美術教育研究,2015,(18):113.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