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俊靖
摘 要:語文教學始終應以培養學生思維和認知為目標,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各方不斷地致力于教育教學建設之中就為了在社會建設中培養更多的全能型發展人才,培養更多的新時代接班人。本文作者結合自己的工作經驗并加以反思,對如何構建有效的高中語文課堂進行了深入的探討,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關鍵詞:高中語文;有效教學;策略
在進行語文教學過程中,語文教學是否有效的檢驗標準是學生是否可以獨立自主地進行學習,是否可以獨立自主地完成知識體系構架建設,使自身語言能力進一步提升。
一、科學運用教材、做好教學預設
在進行語文教學過程中,進行有效教學的前提是為學生提供良好教材,在進行教學過程中,應當教授學生如何使用教材,而并不是讓學生生搬硬套的學習教材內容。針對這一要求,教師在進行備課時應當對學校指定教材進行深加工,尤其需要準備自己備用教材。備用教材主要是依據學生實際情況對教材進行刪減,對教材內容可以進行調整或者教材內容進行重組,以便選擇教學內容可以與學生學習狀況相同。
在教學過程中,教學內容常常可以通過問題引入。在教學時,教師應當提高問題設計能力,通過使用精煉語言引出問題,從而把教學目標拋給學生,以達到教學目的。例如,在學習我的回顧這一課文時,教師可以通過一個問題引入教學,教師可以問學生愛因斯坦是如何煉成的,愛因斯坦成功的秘籍是什么?針對老師提出的問題,學生常常會加強文章閱讀,通過篩選文章中有效信息給出自己答案,這也使得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培養自主能力。
在選修教材中,選修教材中包含有不少名人生平事跡,教師可以通過以生平事跡為特征進行人物分類,如百折不撓型鄧小平、執著事業型馬克思、求真務實型沈從文等等。通過這種對教材重組可以使學生情操得到陶冶,也可以使學生學習到人物特性,以幫助學生積累更多寫作教材,形成自身語言框架結構。在學習古代人物傳記時,教師還可以根據古代文人特色進行分類,結合現在人對古代人評價進行活動設計,讓學生按照小組方式進行學習,完整地了解古人生平事跡,以自身角度為出發點,站在歷史維度去思考我想對古人說的一句話,從而使得學生對于古人的作品有更深了解,并形成自身獨特觀點,以便使得語文課堂教學更加有效。
二、合理組織教學
在教學過程中,教學內容常常是教學主要載體,是老師實現教學目標的主要方法。在課前,教師應當制定教學預案,對教學中的每一個環節進行充分考慮,使得教學可以與教學目標相貼近,以便使得學生可以有更多時間進行思考,使得教學效果更加有效。
例如在拓展閱讀課文我與地壇這篇文章中,筆者會向學生提出以下問題。
第一,對于一般人而言,死會如何去形容?對于史鐵生而言,如何進行比喻,為什么要進行比喻?
第二,在課本中明確提出我與地壇擁有很深的緣分,這些緣分都是通過哪些元素表現出來。
第三,史鐵生主要思考了哪些問題,這個史鐵生的人生帶來什么樣的影響?
與此同時,為了使學生的擴展閱讀更加有效,筆者往往不按照教材內容進行培訓教學,而是以教材題材進行分類教學,這樣可以使學生分析同種題材中詩歌的含義、情感、表達手法等等內容。在學習過程中,筆者還會讓學生了解作者生平事跡,認識到作者在進行寫作時的創作手法,讓學生學會辨別詩歌類型,加以欣賞和辨析。通過這種教材重組方法,使學生更好地掌握詩詞鑒賞方法,并了解詩詞鑒賞步驟,從而形成學生自身對詩詞鑒賞思維。
三、師生個性張揚
在進行教學過程中,老師和學生都是教學主體,在課堂中老師和學生應當共同完成教學活動。對于老師和學生而言,老師和學生在共同創建真實生活經歷。在實踐中,由于老師和學生之間、學生和學生之間擁有不同生活背景、文化背景、個人喜好、知識積累等等因素。這就使得在課堂中很可能會出現思想碰撞,在內容中很可能會出現質疑現象。作為教學組織者,教師應當加強組織領導,使得學生對文本研究更加深入。
四、開放學習實踐
在進行語言學習過程中,語言的表達是基礎,而每個人對于課本感悟也不相同。在進行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通過創設情境或者組織教學活動方法,讓學生更好地理解課本,從而獲得自身感悟,并對課本有更深層次了解,掌握學習規律,發現學習內容。通過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可以使學生的學習能力得到鞏固。
總而言之,為了使教學更加有效,教師必須關注教學內容設計,教師不必按照教材套路進行教學,可以按照學生喜聞樂見方式進行教學,從而使得教學效果更加突出,使得學生的綜合實力得到提升。
參考文獻:
[1]曹明海.語文教育智慧論[M].青島:中國海洋大學出版社,2013.
[2]陳心武.中小學課堂教學策略[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5.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