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思栩
【摘 要】全球性的老齡化對落后的養老金供給的迅速沖擊是困擾全世界的一個重要問題。對老齡化趨勢的認識引發了關于確保老齡人口退休后生存條件衡量標準的廣泛而又深遠的爭論。
【關鍵詞】養老保險;現狀;優化調控
引言
社會養老保險可以說是圍繞在我們每個人周圍,不可分離的一種保險。也是當下,效用最為明顯、普及性最為廣泛的一個險種。正是因為它獨特的地位與作用,我對養老保險金的優化方式做出自己的分析。
養老保險,全稱社會基本養老保險金,即由社會統籌基金支付的基礎養老金和個人賬戶養老金組成,是社會保障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社會保險五大險種中最重要的險種之一。
社會基本養老保險金是國家和社會根據一定的法律和法規,為解決勞動者在達到國家規定的解除勞動義務的勞動年齡界限,或因年老喪失勞動能力退出勞動崗位后的基本生活而建立的一種社會保險制度。養老保險的目的是為保障老年人的基本生活需求,為其提供穩定可靠的生活來源。
養老保險是以老年人的生活保障為指標的,通過再分配手段或者儲蓄方式建立保險基金,支付老年人生活費用。它的實施具有以下作用:
第一,確保勞動者老有所養,免除其后顧之憂,能夠激發勞動者的工作積極性,促進勞動生產率的提高;
第二,保證為社會再生產不斷更新勞動力;
第三,養老保險具有調節收入分配、安定社會的作用,勞動者有從事勞動的義務,經過漫長的職業生涯,在退休后有享受養老保險的權利。
一、社會保險現狀與問題
(一)養老保險制度的缺陷。
經過二十多年的努力,我國的養老保險制度雖然發生了制度性變化,但是,從全國社會養老保險制度運行情況來看,出現了很多令人擔憂的跡象:基本養老保險基金入不敷出、企業拖欠基本養老費、企業離退休職工不能按時領取養老金、社會化發放步履艱難等等,這些問題嚴重制約了養老保險制度的縱深推進和健康發展。出現這些問題的原因有主觀因素,也有客觀原因,但歸結起來,主要還是基本養老保險存在的制度缺陷才導致基本養老保險步入困境
基本養老保險制度的缺陷突出表現為立法滯后并微弱。目前,我國的養老保險制度的立法層面除《勞動法》的部分條款外,主體依靠《國務院關于統一企業養老保險制度的決定》和《國務院社會保險費征繳暫行條例》等行政規章來調整和規范,養老保險基本法尚未出臺,由于這些行政法規、規章和通知、地方條例等約束力不如法律,所以用它來規范養老保險關系顯得極為脆弱,而且由于這些立法形式政策性較強,經常變動,存在明顯的地方差異,政府社會保障部門對養老保險事業的管理無法做到依法行政,對養老保險行為的是與非不能依法確認,處罰也缺乏力度,保險有爭議時,裁定也無“法”處理,工作缺乏了法律依據,僅靠行政手段對單位和個人的征收工作也缺乏約束力,使得勞動者對法定基本養老保險失去信心。這樣,由于基本養老保險制度缺乏法律規范應有的嚴肅性、規范性和權威性,也不利于中央宏觀的調控。
(二)養老保險資金缺口巨大。
養老保險基金的積累,是為了十幾年后,甚至幾十年后人口老齡化做準備的。據有關部門統計,“十五”時期我國各項保險基金缺口共達1000億元,此外,目前我國養老保險個人帳戶空帳已將近2000億元,這2000億元到將來職工退休時遲早都得支付。如此巨大的資金缺口的形成主要有以下原因,第一,企業繳費能力低,養老保險覆蓋面和基金征繳率不夠高。第二,計劃經濟時期欠帳多,實行養老保險制度時,職工已有的工齡“視同”繳費年限,退休后享受養老保險待遇。而計劃經濟時期沒有提留“勞動保險”基金,這是一筆歷史遺留的隱性債務,共約30000億元。
(三)人口老齡化速度加快。
中國進入21世紀面臨著人口老齡化的重大問題,我國老年人口的絕對量和人口老齡化的速度在世界上是首屈一指的。我國60歲以上人口已達1.32億人,占總人口的10%,預計到2015年前后將高達2億人,2040年達到老齡化高峰期,人口將在4億以上,約占總人口的26%,然而我過國民經濟生產總值只占世界的4%左右,卻要負擔著世界1/4的老人。有數據顯示,1992年我國參保職工為8500萬人,離退休人員為1700萬人,撫養比為5:1,但是到2012年,撫養比就降到3:1,預計到2020年的時候,撫養比將變成2.5:1左右,退休費將占工資總額的38%左右,高出國際公認的26%的警戒線12個百分點。目前正不斷擴大的老齡化危機,對存在缺口的養老保險基金來說是雪上加霜。
二、基本養老保險優化對策
1.完善基本養老保險的對策健全管理機構,加快立法工作。社會保險是一項系統工程,項目多、參保的人員多、管理內容多、技術性強,任務十分繁重。因此,健全社會保險管理機構,規范社保制度和行為至關重要。應加快社會保險(包含基本養老保險)立法,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對那些長期欠繳少繳拒繳基本養老保險基金的單位以及個私企業,要依法嚴處。只有通過立法,才能解決基本養老保險制度的深層次矛盾,推進基本養老保險事業健康發展。
2.開源節流,建立多渠道籌集機制。增加基本養老保險基金的來源,建立可靠、穩定的籌措機制是完善基本養老保險制度的關鍵。為規避人口老齡化的風險,需要建立多渠道的籌措基本養老保險基金的機制。首先,調整財政支出結構,逐步增加社會保障支出,逐步將社會保障支出占財政支出的比重提高到20%。預算超收的財力,除保證法定支出外,主要用于補充社會保障資金,而這些社會保障資金的80%用于基本養老。其次,從破產企業財產或企業改制資產變現收入中提留一塊,國有股權轉讓收入中提取一塊。通過多個渠道補充基本養老保險基金,逐步增強支付能力,防止出現支付風險。
3.實行全國統一的養老保險制度,既要統一養老保險的制度,又要統一養老保險的管理體制。而要建立一個全國統一的養老保險制度,首先必須建立一個統一的養老保險管理體制,有了統一的管理,就有了統一的制度,就能解決政策的不統一問題,也就能解決養老保險覆蓋面較窄、統一養老金的計發辦法、統一養老基金的繳費率等問題;最基本的對策就是成立社會保險管理機構,制定政策、規劃,對社會保險事業實行統一領導、統一管理,在社會保險管理機構的統一領導下成立社會保險事業機構具體負責經辦社會保險基金的各項業務,包括基金征收、支付、營運、管理以及編制預決算等。這樣能夠避免多頭管理形成的機構重疊、業務交叉、操作成本高的不良現象,也能夠避免養老金分散管理、調劑性差的缺陷。
三、總結與思考
養老保險是我國五大社會保險之一,但我國的養老保險制度仍處于發展初期,存在著種種的缺陷和不足。養老作為一個重要的民生問題,要想很好的解決這個問題,只有不斷地完善我國的養老保險制度,使更多適齡的中老年人得到應有的生活保障,安享晚年,讓更多的老年人老有所養。而我國是一個人口大國,同時又面臨著日趨嚴重的人口老齡化問題。養老,于國家,于社會,于個人都是一個十分艱巨的任務。在這樣的社會背景下,我國養老保險制度的發展道路是曲折的,進程是艱難的,只有結合我國的實際情況,針對發展過程中所遇到的一些具體問題,提出切實可行的發展方案,同時借鑒西方更先進的養老保險模式,使我國的養老保險制度不斷完善,不斷進步,不斷發展,讓更多的中老年人受益。
參考文獻:
[1]莫迪利亞尼、莫拉利達爾《養老金改革反思》2013年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2]楊健《中國養老金水平協調研究》2014年世界圖書上海出版公司.
[3]《國務院關于統一養老保險制度的決定》、《社會保險爭議》等.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