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栩豪
摘 要:《周易》是中國傳統思想文化中自然哲學與人文實踐的理論根源,其內容之豐富,對中國幾千年來各個領域都產生了極其深刻的影響。在環境科學方面,《周易》的“卦”論、陰陽平衡、五行相生相克原則都具有相當的理論和實踐意義。深入發掘并合理利用陰陽平衡、五行生克原則以及“天地人合一”的觀點可以很好的解決人、建筑與生態環境和諧統一的問題。本文旨在對簡要的分析《周易》的環境觀及其對現代的啟示。
關鍵詞:《周易》;陰陽;五行;啟示
《周易》是絢爛的中華古典文化中最為特殊的一個。它誕生于生產力低下的中國早期社會。由于在生活中產生了對各種神奇的自然現象及社會現象的疑問,人類開始了對神靈的崇拜,并在長期的實踐中形成了一套用以預見和預測未來及溝通人神的方法。這也是《周易》的核心內容。然而正是這樣一部經典,影響了無數人對世界的認識和思考。《周易》的思想也在一定層面上影響了環境科學,它揭示了人與自然的和諧關系,給現代人很多啟示。
一、《周易》的環境觀
《周易》的環境觀強調人與自然的協調,這一思想也深深體現在《周易》的卦象上。卦是《周易》理論體系中的一個重要概念。一般而言,卦有六爻,下三爻稱為下卦,上三爻稱為上卦,二者又稱為二體,二體象征事物發展的兩個階段。六爻的位次有齊偶之分,初、三、五為奇數,屬陽位;二、四、上為偶數,屬陰位。陽爻陽位,陰爻陰位,則稱為“當位”,如果陽爻陰位,陰爻陽位則稱“失位”。“當位”象征著事物遵循正道,符合規律;“失位”象征著事物違背規律。在卦的六爻中,由于第二爻居于下卦中位,第五爻居于上卦中位,因此這兩爻的位置十分重要。陽爻居中位,象征剛中之德,陰爻居中位,象征柔中之德。如果陰爻居第二位,陽爻居第五位,則又中又正,稱為中正。中正是美德的象征,處此位則萬事吉祥。《周易》重視爻位,強調陰陽爻應各居其位。這個概念也直接促成了《周易》環境觀中最重要的內容:不管是自然界,還是人類社會,都應當有自己發展的規律。一旦其中有人或物脫離了自己應處的位置,那么整個系統的平衡就會被打破。
《周易》強調環境和人的和諧,但不是只強調環境而忽視人。人是自己活動的終極目的,人們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人類自身。正像馬克思所說:“抽象的、孤立的、與人分離的自然界,對人來說也是無。”《周易》中人與自然和諧的環境觀正體現了這一思想。人是主體,作為主體的人是自覺的、有意識的行為發出者、主動者。非主動者、消極地接受他物作用者不是主體,沒有自覺意識和預期目的的行為者也不是主體,如果離開自然界這個客體也無所謂主體。因而一味強調環境而忽視人是錯誤的;但如果一味強調人而忽視環境,忽視自然規律也是錯誤的。雖然《周易》強調人的主觀能動性,但是也不把人的主觀能動性推向極端。人的活動既有自律,又有他律。自律是人的主觀能動性,他律則是客觀規律性,而人的主觀能動性只有在尊重客觀規律的前提下,才能得到充分、有效的發揮。“天地人合一”的環境觀是《周易》中最能體現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概念。“天地人合一”就是要求我們要與天地同道,樂天知命,安土敦仁。樂天知命的前提是“順天”,“順天”即順從自然規律。《周易》希望人類和自然融為一體,以“順天”的態度去面對生活,與大自然形成一種和諧的關系,而不是以一個征服者的身份去面對自然。
《周易》中另外一個非常重要的概念則是陰陽平衡。中國人自古以來都對陰陽理論抱有極大的熱情和興趣,將許多事物的本質都歸根于陰陽關系上來,在人與環境的關系方面也并無例外。所謂“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這句話就是指任何事物都有陰陽兩個方面,只有陰陽交合才可能達到理想中的平衡狀態。陰陽理論也體現在《周易》的六十四卦中。最為典型的是“泰”卦和“否”卦。“泰”卦象征著和諧,因為“泰”是地在天上、天在地下,以象征的圖形來表達陰陽交匯、萬物平衡。而“否”卦則恰恰相反,它意味著消極、紊亂。因為“否”卦是天在天上,地在地下,陰陽不交。在《周易》的理論體系中,天為乾為至陽,地為坤為至陰,所以陰與陽交合才是最佳的狀態。
二、《周易》環境觀對現代的啟示
《周易》的環境觀為我們解決當代的環境問題提供了一個重要的思路。自工業革命以來,人類經歷了前所未有的高速發展,在這短短的三四百年間所創造的財富要高于人類以往創造的總和。生產力極大提高的背后,是人們肆無忌憚地向自然索取以滿足自己的欲望。看似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自然寶庫正在慢慢衰竭,人類也正在面臨大自然一次又一次的懲罰。在自然危機面前,《周易》的環境觀告訴我們,人類需要改變與自然的關系,要放下作為索取者、征服者的姿態,轉變成為自然的朋友,尋求“天地人合一”的目標。只有創造人與自然的和諧,才能維持人類的可持續發展,才有可能解決現代社會發展所暴露出的諸多問題。
《周易》的環境觀中蘊含了對人類實踐活動的啟示,即如何處理人的主觀能動性和客觀規律之間的關系、如何正確發揮能動性等。《周易》中強調“守正”,用“正”代表自然規律,認為人在“順天”的前提下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逢兇化吉,把握自己的命運,因此“守正”則吉,不正則兇。然而現代人往往會陷入兩種極端,一種把自然當作神一樣頂禮膜拜、喪失了人作為高級動物所擁有的創造性和主觀能動性;另一種則對自然毫無敬畏,把自然作為自己發家致富的工具,對自然巧取豪奪,大肆破壞。陷入這兩種極端會讓人類和自然同時處在毀滅的邊緣。我們連同我們的血肉,都是大自然的一部分,都存在于大自然之中,我們之所以高于其他的動物,是因為我們有思想,能夠正確認識和運用自然規律,而不是因為我們征服了大自然。以往的經驗教訓都告誡我們,試圖去征服自然的結果,都是不可預期和估量的。我們決不能沉浸在現有的看似對自然的勝利之中。由此可以看出,《周易》環境觀中的哲學意蘊也正和馬克思主義中有關人類實踐活動的內容相契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