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艷
[摘要]網絡技術的發展越來越成為推動我國慈善事業發展的重要力量,傳統慈善事業的發展表現出各方面的弊端,新時代下,互聯網與慈善事業的有機融合很大程度上彌補了傳統慈善的缺陷,既擴大了參與慈善的群體,又豐富了參與慈善活動的途徑,進一步發展了自覺的慈善意識,促進了我國慈善事業的均衡發展。為促進“互聯網+”慈善事業的蓬勃發展,需要進一步加強網絡監管以及規范管理網絡慈善機構,并提高公民的慈善意識。
[關鍵詞]互聯網;慈善事業;慈善意識
隨著互聯網絡技術的快速發展,2015年我國正式進入“互聯網+”的時代,它代表的是一種新的經濟形態,是促進傳統產業與互聯網的有效融合。我國的社會慈善事業借助這一機遇,也越來越在互聯網模式下找到新的發展路徑,實現了從傳統慈善事業到“互聯網+”時代下慈善事業的轉型,構建了新型的網絡慈善平臺,從而推進了慈善事業的有效和均衡發展。
一、 傳統慈善事業問題分析
1.慈善法規不健全,產生信任危機
慈善事業是建立在自愿與信任基礎之上的,因而慈善事業的成敗與否,關鍵取決于慈善機構的公信力。 慈善活動能夠順利進行,有賴于公眾的積極募捐,然而由于公眾對慈善機構的信任危機,使得善款募捐遠遠達不到預期需求。一方面是慈善機構沒有一套完善的籌集和使用法規,募得善款的使用流向不夠明確,尤其是一些基金組織雖然會公布慈善款項的數量,但大多只是簡單的數據羅列,但實際這些錢用去哪些地方,并沒有給出說法。由于慈善活動的透明度不高,使得公眾對慈善機構缺乏信任,一定程度上抑制了人們的捐贈。另一方面,慈善本該基于公眾自愿自發基礎上,然而“攤派式”的募捐方式卻時有發生,加大了公眾對慈善機構的不信任和懷疑態度,嚴重挫傷了公眾的募捐意向。
2.慈善意識淡薄,參與群體匱乏
慈善思想源遠流長,從古至今就提倡樂善好施,但在經濟快速發展的社會環境中,加上受到西方拜金主義等不良文化的影響,使得功利主義和個人利益至上思想越來越彌漫開來,從而使得互助互濟意識淡薄。人的慈善意識是從根本上決定了人的慈善行為,是影響慈善事業發展的最深層因素。 在慈善意識淡薄的社會文化中,使得慈善事業很難有效的開展。
此外,實際上參與慈善事業的群體相對匱乏。慈善事業曾經一度被當作“富人慈善”,只有富人才有能力和足夠的資本去進行慈善捐款,并且捐款的數額會被媒體爭相報道,久而久之,富人之間也會形成暗地競爭之勢,甚至一旦哪次捐贈數額較少,會被眾人道德綁架的譴責。此外,富人捐款之后有時還得不到公眾的認可,普通民眾會以懷疑探究的眼光去審查富人捐款的目的性,是為了博得眼球,沽名釣譽,還有另有其他目的。這些都導致人們會對慈善事業越來越喪失信心。
3.募捐方式單一,公眾參與度低
傳統的募捐方式以慈善基金組織為主,個人或單位將募得的錢款等全部交托基金組織進行分配管理。然而,在現實生活中,一方面公眾由于信息的閉塞,獲取不到關于慈善活動方面的信息,即不知道哪里發生災害或重大事件需要社會集資的幫助;另一方面,即使知道哪里需要幫助,可是除卻單位或學校統一組織募捐,并不知道有什么別的途徑進行捐贈。這兩種情形導致有很大一批人被排除在慈善事業活動組織之外,因而導致公眾參與度降低。另外,由于慈善活動受多種影響出現簡單化的傾向,捐贈活動表現為動員或攤派式的募捐,募捐以錢或物為主,這些都嚴重影響了捐贈者的積極性和參與度。
二、“互聯網+”慈善事業的發展機遇
1.參與主體:富人轉向大眾
穩定的資金來源是確保慈善事業能夠健康穩定發展的重要前提和保障,根據以往資金來源的調查顯示,我國慈善事業發展所需的資金主要依賴于富人以及企業家等,而普通大眾提供的資金非常有限。根據民政部慈善捐助信息中心公布的數據,2009年我國社會捐贈總額為542億元,其中個人捐贈總額為142億元,而100萬元以下的小額捐贈加起來才有1億元左右,其重要性可以忽略不計。 盡管普通大眾的捐贈非常綿薄,但一個健康穩固的慈善事業不應該是少數人的,而應該是全民參與的。對于掏不出成百上千萬的普通大眾來說,傳統的慈善事業某種程度上限制了絕大一批人的愛心捐贈,在“互聯網+”慈善事業發展起來后,該問題能得到有效解決。 “互聯網+”模式的慈善事業有效的改變了傳統的富人慈善,使得更多的普通大眾參與慈善事業,讓慈善逐漸大眾化、平民化,營造大眾慈善文化和影響力。
2.參與途徑:單一轉向多元
互聯網的快速發展為慈善募捐提供了一個新鮮的渠道和平臺,隨著網絡技術的快速發展,網民數量日益增加,以微信、微博、支付寶等媒介的網絡應用已經成為支持慈善事業發展的一股重要力量。當需要慈善救助的成員通過這些網絡平臺發布相關信息后,捐贈者就可通過網絡的方式即時轉賬支付,這種募集捐款的方式既方便了慈善組織者,也便利了捐贈者,足不出戶就可參加慈善活動。互聯網的發展讓公眾參與慈善活動的途徑由傳統的單一性轉向多元性,打造了一個自由方便的募捐平臺,讓更多的普通民眾能夠參與慈善事業。與此同時,組織慈善活動也趨于多元化,傳統的慈善活動開展以政府和基金組織為主導,但在互聯網迅速發展的背景下,一些以個人或小團體的組織逐漸形成,實現了慈善組織機構的多元化,使得慈善事業的發展擁有越來越廣闊的空間。
3.參與意識:被動轉向自發
從傳統的慈善事業來看,公眾的慈善意識較低,很多人對慈善機構以及慈善事業并沒有清楚的了解,誤認為慈善事業是政府的救助行為,殊不知慈善事業事實上是民間自發組織的團體,因此自覺參與度一直較低。慈善事業的發展依賴于人的自覺行動,依賴廣大志愿者不計報酬的貢獻時間、技能和精力來維持。 互聯網的發展讓搭建募捐平臺變的簡單易操作,很多網民在網絡媒體上看到相關需要救助的報道,不僅能自發的捐贈,還能搭建起募捐平臺,通過微信、微博等渠道宣傳這則報道,讓更多的人關注到,以便實現舉手之勞的募捐。endprint
三、“互聯網+”慈善事業的發展挑戰與對策
1.弘揚慈善意識
盡管“互聯網+”慈善事業的迅速崛起,成為了新時代下社會慈善發展的重要力量,但是積極弘揚慈善意識和宣傳慈善文化仍是必要的,這決定著網絡慈善的可持續發展前景。無論是傳統的慈善事業還是互聯網時代的慈善事業,都離不開社會成員的善心和善行,就目前而言,全國網民雖多,網絡慈善行為不斷涌現,但真正能夠施行善行的網民數量仍然有限,并且在偏遠地區等,互聯網仍然不能全部覆蓋到,限制了很多人的愛心傳遞,但慈善意識和慈善文化可以通過網絡媒體和人際交往傳遞到全國的每一個角落。因此為了使慈善事業有進一步發展,我們要大力弘揚慈善文化和慈善意識,這是影響慈善事業發展的最根本要素。
2.規范網絡平臺
“互聯網+”慈善事業發展的載體主要以互聯網為主,那么網絡平臺的安全性是至關重要的,網絡捐助便捷的同時,亦帶來很多問題。當前,幾乎任何人都能隨意的在網絡上發布求助信息,而這些信息的真實性卻得不到保障;此外,任何人都可以輕松的通過手機或網絡支付等操作完成捐贈,免除了繁瑣的手續。隨著各種名義的募捐活動的出現,難免會出現魚目混珠的現象,以網民們的愛心為誘餌,產生為謀私利的騙捐行為。
針對以上問題,需要嚴格制定網絡慈善平臺準入規范,一方面,可以建立起專門的具有公信力的網絡慈善平臺,對發布求助信息的個人或群體以及發布的信息真實性進行嚴格審查,確保網絡慈善活動的真實性;另一方面,網絡慈善平臺可以建立公開透明的監督系統,借助微博、微信等應用,主動進行信息公開,加強網民之間的互動,提高監督力度;最后,完善網絡信息安全保護法律法規,避免泄漏用戶隱私信息,提高網絡慈善平臺的公信力和可靠性。
3.完善政府監管
慈善事業是以政府為主導的一項利國利民的事業,但事實情況上,政府對慈善事業的發展關注度相對較低,給予的支持力度仍然有限。相較傳統慈善事業來說,“互聯網+”慈善事業由于處新成立,還面臨著來自自身和外界環境的各方面壓力,現有等政策法規等未能夠對其進行有效規范和監管,也沒有出臺相應的政策支持網絡慈善事業的創新和發展。慈善事業的可持續發展離不開政府的支持和監管,如果政府能多加關注新生的網絡慈善事業,那么這對處于探索發展中的網絡慈善事業具有極大的幫助。政府應該給予互聯網慈善事業一個明確的身份認可,將之視作與傳統慈善事業等同的地位,給予同樣的扶持和幫助。
“互聯網+”時代下的慈善事業的發展不僅有賴于公眾的慈善意識和慈善行為,還需要很多的網絡慈善機構的有效可靠運行和規范的網絡化關系,同時更是離不開政府的大力支持和有效監管,為網絡慈善事業提高良好的外部環境,以促進慈善事業的均衡和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鄭遠長,彭建梅,劉佑平,《中國慈善捐助報告》[M],北京:中國社會出版社,2010。
2.余奎,《我國慈善事業的電子商務模式構建探索》[J],生產力研究,No10.2011。
3.楊方方,《發展現代慈善事業應該認識的幾個基礎性問題》[J],社會科學2004年第3期。
4.黃闖,《新媒體時代社會慈善事業發展研究》[J],西部經濟管理論壇,第25卷第1期。
5.何匯江,《我國慈善事業發展存在的問題與對策》[J],南都學壇,第26卷第5期.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