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浩天+王力+臧琛+謝弘伯
摘要:軍事經濟資源的循環利用是我國軍事發展的必然趨勢。本文針對現階段軍事經濟資源在循環利用方面存在的不足進行了詳細闡述,并在分析其產生原因的基礎上提出了相應的解決措施。希望本次研究能夠為我國未來的軍事經濟發展指明方向,進而促進軍事實力的不斷發展壯大。
關鍵詞:軍事經濟資源;循環利用;具體措施
前言:隨著我國可持續發展觀念的提出與發展,軍隊建設也應順應時代需求,在軍隊內部開展軍事經濟資源的循環利用,即在循環經濟理念的指導下,通過更新資源利用觀念、完善資源循環利用制度體系及形成在用物力資源利用的科技體系等具體方式來實現軍事經濟資源的循環和綜合利用。
一、軍事經濟資源利用存在的不足
(一)財力資源分配不合理
在軍事經濟資源中,財力資源是重要的組成部分之一,其主要是指用于維持軍隊正常運轉的貨幣資金。現階段,在我國軍隊的財力資源分配方面,由于財務部門缺乏對其他部門物理資源實際使用情況的了解,導致其在進行財力資源預算編制的過程中,更多的利用了主管判斷,這就使得軍事財力分配缺乏合理性。而在軍隊財力資源的使用方面,雖然運用集中采購制度取得了良好的資源使用效果,不過在相關部門的實際采購中,仍有部分采購的設備不符合軍隊的實際需要,造成資源的浪費[1]。
(二)閑置資源利用不充分
由于國際軍事發展變化較快,我國軍隊的物力資源更新換代也較為頻繁,這就使軍隊中產生了大量的閑置物品,如果不能對其進行充分利用,就會造成軍事經濟資源的嚴重浪費。所以,為了創建節約型的軍隊建設模式,各部門應積極開展對閑置物品的回收再利用,直到這些物品徹底使用利用價值再將其廢棄。另外,對一些特殊的廢棄軍事設備,應將交由相關部門進行技術改造,避免對設備的隨意變賣[2]。
(三)在用物力資源使用效益低
軍事經濟資源的在用物力資源主要包括軍隊的各項資產及與軍事相關的消費品。目前,軍隊部門種類繁多,分級也比較明顯,并且各部門之間溝通存在不足,所以出現了軍隊對于在用物力資源的使用效率不高的現象。例如,軍隊辦公使用電腦和桌椅往往在短時間內就會被更換,而有些價格昂貴的軍事專用設備也在相關人員的不當操作下很容易損壞。除此之外,部分軍隊部門領導認為所有的資金都是國家提供,就重視對各項資源的節約利用,這不但使軍隊的在用物力資源使用效益降低,也加大了對自然資源的損耗,不利于我國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二、實現軍事經濟資源循環利用的具體措施
(一)更新資源利用觀念
在傳統的資源管理觀念中,資金往往要比物品重要,但是軍隊經濟是我國一項特殊的經濟形勢,其資源表現形式多以軍事設備等物品為主。所以,在軍事經濟資源的管理中,應更新資源利用觀念,使各級單位和部門對軍隊財力資源與物力資源之間的關系有正確認識。在相關部門進行資源分配和利用的過程中,也要充分考慮軍隊的實際需求,通過合理的物力配置來實現軍隊資源的高效實用目的。另外,還要在軍隊中大力宣傳節約經濟資源的觀念,利用科學的教育方法使廣大官兵從自身做起,逐步形成資源節約的良好風尚[3]。
(二)完善資源循環利用制度體系
現階段,我國軍隊的財力配置與物力資源使用情況并不協調,為了有效改善這種情況,軍隊應通過完善軍事經濟資源循環利用的制度體系來優化財力分配。即在原有的預算內容上進行進一步的拓展,以軍隊物力資源消耗作為參考標準,對現行的資金預算進行合理修訂,使其適應軍事不斷發展需求,從而實現資源的高效利用[4]。
(三)形成在用物力資源利用的科技體系
近年來,在我國軍隊建設中,已經逐步建立起一套資源循環利用體系,但是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軍隊也應結合實際發展情況,形成自身在用物力資源利用的科技體系。例如,在軍隊的營區建設過程中,要推行國家提倡的建設生態設計方案,并且運用先進的施工技術盡量減少材料消耗。而在日常工作中,對一些出現問題的電腦和打印機等辦公設備,不要直接進行廢棄處理,而是要通過更換內部零件及技術維修等方式進行再利用。當然,這些在用物力資源利用的方式一定要從實際出發,這樣才能使對軍隊閑置廢棄物力資源的使用具有科學性和合理性。
結論:綜上所述,在社會經濟發展的新時期,軍隊應充分認識到軍事經濟資源循環利用的重要性,通過大力宣傳國家和軍隊關于資源節約的方針政策,在軍隊中樹立起資源循環利用的新觀念,同時以軍事經濟節約工作作為重要核心,進而構建起節約型軍隊,最終實現我國軍隊的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尚曉.淺析軍隊遂行搶險救災任務軍事經濟保障能力建設模式[J].當代經濟,2014(10):60-61.
[2]高佳博,丁兆忠,李照春.軍事經濟資源配置與管理問題研究[J].經濟,2016(5):00261-00261.
[3]楊雪,趙富紅,張帆.基于讀者需求的軍隊院校圖書館服務模式淺析——以軍事經濟學院圖書館的實踐為例[J].圖書館論叢,2014(1):31-34.
[4]孫邦棟,盧春.淺析群眾路線與軍事經濟科研管理[J].新西部旬刊,2014(5):78-78.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