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威
摘要:為了進一步加強素質教育,提高基礎教育的規范性,并使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本文以小學思想品德教育作為主要研究內容,通過對該項課程開展的重要性進行分析,進而指出當前我國小學思想品德教育中存在的問題,并有針對性地提出了相關問題的解決措施。
關鍵詞:新課改;小學思想品德;教學理念;課堂實踐
近年來,我國對教育的投入力度不斷加大,特別是在新課改后,對基礎教育更為重視。作為教育的開端和基礎,小學教育不僅關系著單位個體獨立思維能力和學習能力,而且對于其綜合素質的形成也具有重要影響。面對變化復雜的現代社會,加強小學思想品德教育,幫助其樹立正確人生觀和道德觀,提高其綜合素質,為其今后的人生道路奠定良好基礎,已成為當前我國小學教育中的一項重點工作。
一、目前小學思想品德教育的現狀分析
1.教學理念相對落后目前在小學思想品德教育中,教育工作者對思想品德課程不夠重視是
普遍存在的現象,認為思想品德課程只是一門輔助性課程,學不學習都一個樣。教育工作者將大量的時間都應用于語、數、外三門課程上,認為對于小學生而言提高成績才是最重要的。由于思想和認知上的不成熟,思想品德課程的課時很少,一般一周只有一個課時,可見對該課程的重視程度相當低,是影響小學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原因之一。
2.教師未做好表率
教師是學生的第二任老師,教師的行為會對小學生產生直接性的影響。對于小學生而言,現階段是學習能力與模仿能力極強的時期,其行為或語言會受到他人的影響,不具有獨立的思維。但是,當前的思想品德教師未做好表率作用,言語、行為都有失規范性,甚至還出現辱罵、體罰學生的現象,是思想品德缺失的表現,會對小學生的心靈和精神造成影響,會效仿教師的行為,進而不利于良好思想品德的養成,教學質量大大下降。
3.教學方式存在滯后性
對思想品德教育影響最大的當屬教學方式。在現代小學階段,思想品德教育的教學方式普遍存在滯后性,依舊保持著傳統教師灌輸式的課堂教學模式,對小學生已構不成吸引力,致使教學效率大大下降。對于小學階段的思想品德教育,主要以死記硬背的形式來記憶知識點,小學生對有的知識根本不理解,并未達到思想品德教育的效果,必須轉變教學模式來優化課堂結構。
二、新課改背景下小學思想品德教育的相關策略
(一)加強對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視加強對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視是提高小學思想品德教育工作開展
效率、促進小學健康、全面發展的基礎和前提。同時,通過與學生家長進行定期溝通,在獲取家長的支持和理解下,制定出科學的思想品德教育的工作計劃,在校園內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教育氛圍,例如,通過貼出尊老愛幼、拾金不昧的海報,幫助學生提高思想品德修養,做到德育和才育的協調統一。
(二)轉變傳統教學理念
將傳統的以學習成績為主的教學理念轉變到以培養小學生綜合素質為主的教學理念中來,是以高效的思想品德教育課程促使小學生全面發展的內在動力。首先,學校和教師應將思想品德教育的重點放在學生的思想品德意識和個人品格的培養方面,通過加強思想品德的課時,使學生能夠更加深入的了解到良好思想品德對其個人成長成才的重要性[3]。其次,教師在日常的行為活動和授課過程中,應做好表率作用,不斷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修養,通過言傳身教,為學生樹立榜樣,使小學生在行為模仿過程中提升自身的思想道德水平。
(三)加強實踐,提倡互動式教學模式
教師應在思想品德教育中多設置實踐活動,通過加強學生實踐,從而體現出學生在教育中的主體地位,以此來鍛煉和提高學生的事物實踐與探究能力。例如,可定期組織小學生到學校附近社區走訪,通過劃分小組并分配給每組相應的任務,使其在規定的時間內,幫助社區中需要幫助的老人完成家務等相關任務,在獲取成就感的同時,提高學生個人的思想品德修養。此外,通過加強課堂互動,以扮演合作伙伴的方式同學生進行關于課堂任務的交流,從而了解學生對相關事物的真實看法,并對出現的問題進行及時糾正,為促進其良好行為習慣和良好思想品德意識的形成奠定基礎。
(四)提倡互動式的課堂教學模式,營造輕松的課堂氛圍
提出互動式教學模式,以營造和諧、輕松的課堂氛圍,更有利于學生對知識點的接受,在互動的過程中就實現對思想品德內容的學習,緊緊抓住與學生互動的每個環節,注重對思想品德觀點的灌輸,是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的重要方式。“同學們,你們在生活中有沒有幫助過他人,請每個同學都表述一下。”然后學生們都眾說紛紜,然后教師把學生們分成不同的小組,以小組的形式進行表述,在小組的討論過程中應強調團結友愛、互幫互助、取長補短,都會對小學生的思想品德產生影響。隨之讓每個小組的代表來表述,在此過程中教師應抓住每個觀點,并將其中蘊含的思想品德知識灌輸給學生,并對做此行為的小學生進行表揚,以調動其積極性,進而更大程度的提升自己的思想道德修養。
(五)豐富思想品德課程教學內容,實現教學內容的生活化
在課程內容方面,應豐富思想品德課程教學內容,注重對內容生活化的體現,更易被學生所接受,利用真實的生活情境來教育小學生的思想品德,更具高效性和高質性。在教學的過程中,教師可以設定生活情境來啟發小學生,激起小學生的正義感,當在生活中遇到相似或雷同的場景時,小學生能懂得如何應對,可達到理想的教學效果。例如,人們最為關注的“扶不扶”問題,成為現代社會最具爭議的話題,教師可以讓小學生演出馬年春晚的小品《扶不扶》,讓小學生進行小品的創新,讓小學生融入此情境之中,對“扶不扶”問題作出正確的判斷。待到表演完畢后,教師可對該問題進行總結,并提煉出有用的觀點,對小學生進行思想品德教育,灌輸小學生要保持助人為樂的態度,對提高教學效率具有重要意義。
四、結語
新課程背景下,對教育的要求越來越高,應從基礎教育抓起,利用小學這個特殊階段,小學生的學習能力很強,且思想意識正在起步階段,在此階段加強思想品德教育是正確選擇。新課改背景下,優化小學思想品德教育,要積極培養小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大力開展課外實踐活動,優化課程教材,內容更加貼近生活,提倡互動式的課堂教學模式,營造輕松、愉悅的課堂氛圍,可大大提高思想品德教學效率,積極響應素質教育的要求。
參考文獻:
[1]武立雙.小學思想品德教育存在的問題及對策探討[J].中國校外教育,2015,10(12):110.
[2]于春菊.在新課改背景下怎樣提高小學思想品德課的教學效率[J].科技創新導報,2015,10(16):151-152.
[3]陳智慧.新課改下小學思想品德教學的探討[J].教育教學論壇,2010,(03):28-88.
[4]李湘春.提高小學思想品德課堂教學效率之我見[J].現代閱讀,2013,(01):207.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