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慧玲
摘 要: 成語是中華民族文化傳承和流傳下來的瑰寶,怎樣解決好成語的教與學的問題是對外漢語成語教學的重要任務,也是對外漢語教學要解決的問題。本文結合漢語成語的特點,探究對外漢語成語教學的教學策略,以期對對外漢語成語教學有一定的幫助。
關鍵詞: 對外漢語 成語教學 教學策略
漢語成語言簡意賅,不但能傳遞話語的主要信息,還能產生幽默的效果,我們通常用漢語交流時用一些成語,但是相對于外國人來說,成語在談話中運用很少,甚至敬而遠之,更談不上主動運用。漢語成語作為凝結中國優秀文化的結晶,勢必成為留學生了解中國文化,學習漢語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一、漢語成語的界定及特點
對“成語”的定義是一個變化發展的過程。趙紅棉先生指出,“成語”一詞最早在《文心雕龍》被稱為“成辭”;到了唐代始稱“成語”,又稱“成言”;兩宋人士改稱為“全語”,民間文學偶用“成語”一詞;元、明、清時“成語”、“全語”并用[1]。另外,在武占坤等的《現代漢語詞匯概要》里說成語是“一種固定詞組,是精煉、生動的修辭性詞組的詞文化。它的典型特征是定形定義、言簡意賅、四言成語、風格典雅”[2]。
(一)意義凝練。
成語不同于一般詞匯,它的意義往往概括了豐富的哲理和文化意義,言簡意賅,比如“山高水長”這個成語,它的表面意義是像山一樣高聳,像水一樣長流。比喻意是人的崇高的風度或名譽像山和水一樣永久流傳;現多形容情誼、恩德的深厚。
(二)結構穩定。
成語以簡約為特點,多為四個字的固定結構,形式整齊。它的結構形式一般是穩定的,沒有變化,不能隨意更改、刪減或者增添。比如“五顏六色”不能寫成“六色五顏”,“千軍萬馬”不能寫成“萬馬千軍”,當然也有少數可以顛倒過來寫,比如“天涯海角”可以寫成“海角天涯”。
(三)形象生動。
大多數成語都具有形象意義,尤其是一些具有形容詞性的成語,顯得形象生動,比如“玲瓏剔透”形容做工精細,內部鏤空的工藝品或形容人靈活乖巧,聰明伶俐。
(四)風格典雅。
成語的語體風格具有典雅、莊重的特色,多用于書面語,比如“唇亡齒寒”、“傾城傾國”、“秦晉之好”等,但是也有少數成語用于口語,比如“擺花架子”、“走下坡路”。
二、對外漢語成語教學的現實意義
漢語成語言簡意賅、形象生動、風趣幽默、說理深刻,無論在書面材料還是交談中,成語無處不在。實施對外漢語成語教學是有很大裨益的,它有利于促進對外漢語詞匯的發展,有利于拓寬對外漢語教學的視野,整合語言和文化這兩大要素。另外,在不斷的對外漢語教學研究中,漢語成語已成為對外漢語教學中的一個重要元素。在對外漢語教學中進行漢語成語教學是具有現實意義的。
(一)完善對外漢語詞匯教學,推動對外漢語教學的發展。
對外漢語成語教學的意義首先表現在對外漢語的詞匯教學上,對留學生進行成語教學,可以鞏固并擴大留學生的詞匯量。成語的結構獨特,形成歷史悠久,其中還包含了許多古漢語詞,留學生通過對古漢語詞的學習,可以增強對漢語詞語的猜詞能力,比如我們在講解“登峰造極”這個詞時,可以先告訴學生“造”的意思是達到某一境界,引導學生猜出“登峰造極”的意思。另外,漢語成語中不乏許多構詞能力強的語素,學生掌握了一定量的語素,就可以提高組詞能力。留學生通過對漢語成語的學習,不但可以很快地學到很多新詞,還可以復習和鞏固已經學到的詞語,可謂一舉兩得。
(二)鍛煉留學生運用漢語修辭的能力,有助于提高留學生的漢語水平。
對外漢語修辭的學習也是留學生學習漢語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對外漢語教學的目的在于在教與學的過程中,讓學生利用有效的手段,達到言語交際的目的,這種思想要想生動流暢地表達出來,就離不開修辭。將這種修辭教學融入對外漢語成語教學中,不但有利于提高留學生漢語表達的能力,而且有助于增強漢語表達的效果。例如:
(1)運用到比喻的成語有:孔武有力、口碑載道、可歌可泣、龍飛鳳舞等。
(2)運用到擬人的成語有:狼狽為奸、狐朋狗友、呆若木雞、兔死狐悲、心猿意馬等。
(3)運用到夸張的成語有:一字千金、揮汗如雨、易如反掌、揮金如土等。
其他修辭手法比如“對偶”、“借代”、“反問”和“對比”等都在成語里有所體現。留學生通過學習成語,必然會學習到蘊含在成語里的修辭手法。因此,加強對外漢語成語教學,有利于鍛煉留學生運用漢語修辭的能力,有助于提高留學生的漢語水平。
(三)滿足學習者的交際需要,有利于留學生了解中國文化。
留學生學習漢語的過程,其實也是習得和適應中國文化的過程。留學生初到陌生的漢文化生活環境,難免會排斥陌生文化,這時候如果引入一些帶有漢語文化因素的學習因子,比如對漢語成語的學習,則會加深他們對中國文化的了解。因此,在對外漢語教學中,我們不僅要教授學生漢語語言的知識,更要注意引入文化知識的學習,對成語的學習,不能僅停留在詞匯學習上,應該擴大到對詞匯所蘊含的文化意義的學習上。
三、對外漢語教學中漢語成語的教學策略
漢語成語教學在對外漢語教學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根據前文所述的漢語成語的特點,我們對對外漢語成語的教學提出以下建議:
(一)整體把握。
對外漢語成語教學中不但要讓留學生學習構成成語的單詞詞義,還要從整體上把握成語的意義,包括它的出處、原義、演變義,還有它經常被誤解的字面意義。因為漢語成語的意義并不是字面意義的簡單相加,其真正的意義應該是從字面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新的實際意義或者是在實際語境中的意義,以“差強人意”為例:“差強人意”本義是非常能夠勸勉、振奮人的意志。演變義是大致、勉強還能讓人滿意。但是一些人根據字面意義解釋為不能夠使人滿意。
教師需要在語境的基礎上引導學生準確、迅速地對漢語成語的字面意義進行加工并整體掌握。教師在成語教學過程中,解釋成語釋義可以利用視聽法或者情景教學法,使學生從整體上理解成語的意思。尤其是絕大多數由古漢語的書面語或者是口語發展而來的成語,它們的構詞成分中保留了大量古漢語詞的意義,具有很濃厚的文化色彩。留學生對于這一部分詞興趣濃厚,但這恰恰是教學的重點和難點,對外漢語老師在教授成語的時候,一定要從整體上把握成語的詞義。
(二)來源分類。
漢語成語大多來自神話寓言、歷史故事或者是截取古典著作或古人文章的語句而來,例如:(1)來自古代寓言或歷史故事。例如:亡羊補牢出自《戰國策·楚策》,逼上梁山出自《水滸傳》;(2)截取古典著作或古人文章的語句而來。例如:集腋成裘取自《慎子》“粹白之裘,蓋非一狐之皮也”,高屋建瓴取自《史記·高祖本紀》“譬猶居高屋之上建瓴水也”。
除了以上成語來源外,有些成語還來自古人口語,比如:“投鼠忌器”、“利令智昏”等,還有些來自現代人的創新,比如:“洋為中用”、“走下坡路”等。我們在具體教學中可以選擇性地講解部分成語的來源及背后的故事,提高學生對成語學習的興趣,這樣有利于留學生記憶和學習,并在一定程度上減少留學生運用成語時的語義偏誤。
(三)體會節奏。
漢語成語音節本身就具有節奏音韻之美,讀起來有明顯的節奏感和音樂美。教學時,可以先劃分節奏,讓學生對成語認讀有節奏認識,并讓學生大聲朗讀,體會成語的節奏感,有助于成語的記憶和學習。比如葉公好龍、杞人憂天和萬象更新等,讀作“二二”式;青出于藍、輕如鴻毛和重于泰山等,讀作“一三”式。
(四)啟發聯想。
漢語成語言簡意賅、形象生動,概括了自然、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它具有鮮明的形象感。例如:鶯歌燕舞:比喻大好春光或形容大好形勢。趨之若鶩:像鴨子一樣成群地跑過去,形容很多人圍堵追逐的景象。
以上兩個例子,用兩個很普通的動物描述了兩種形象,極具行為動覺和物狀視覺感,我們很容易理解這兩個成語的意思。在漢語里具備聯想意義的成語很多,比如“門可羅雀”、“鴉雀無聲”等。教留學生學習漢語成語時,應該聯想出具體的實物或者形象,盡力利用想象和聯想讓留學生理解成語的意思,鞏固和促進成語學習。
(五)正反對照。
正反對照包括兩方面內容:一方面是一個成語中,選用了反義詞或對舉的概念當作語言材料。例如:大材小用(“小”與“大”),取長補短(“長”與“短”)。另一方面是不同的成語之間,有意義相反或者相對的成語,也有意義相同或者是相近的同義成語。例如:同義成語——“一揮而就”與“一蹴而就”,“洗心革面”與“脫胎換骨”;反義成語——“始終如一”與“今是昨非”,“黑白分明”與“顛倒是非”。
我們運用的成語中,有很多詞義相反或相近、相同的成語。我們在教學中要認識到這一點,幫助留學生找出所學成語相近或相反的詞,觸類旁通,擴大留學生的詞匯量,把握詞義。但需要注意,有些成語雖然意思相近,但有可能褒貶不同,語法功能不同,甚至語用環境也不同,不能隨意替換。
(六)結合語料。
成語的學習離不開實際語言環境,而實際語言環境的創設則需要語料實現。語料的輔助可以使留學生更容易理解和使用成語。在語料中,我們可以更有效地講解成語的用法,包括固定搭配、修辭色彩、語法功能和語用環境等。例如:
(1)當他得知自己得了不治之癥,就明白自己即將要離開人世了。
(2)嬰兒到四五歲時,總會問媽媽一些莫名其妙的問題。
從上面兩個語料中,學生很容易能理解“不治之癥”和“莫名其妙”這兩個成語的意思,我們在學習成語之前,可以給學生一段語料,讓其根據語境推斷出成語的意思,這樣不但有利于提高留學生的學習能力,而且可以激發其學習成語的興趣。
(七)文化比較。
薩丕爾認為:“語言有一個底座。”[3]每一個種族都有屬于自己的語言,這種語言如同血脈一樣,隨著文化的流傳,被一代代人傳承、記錄。所以說語言離不開文化,文化更是語言生長的土壤。每個國家的語言中都包含一定數量的成語,但是往往有些成語表面上一一對應,實際語義和文化內涵卻相差很多,尤其在漢字文化圈里的有些成語最容易出現這樣的情況,使人產生誤解。比如漢語和日語里的“朝三暮四”,它們的意思就不同。在漢語里“朝三暮四”原指玩弄手法欺騙人,后用來比喻常常變卦,反復無常;在日語里卻指花言巧語的愚弄,保留了原來的意思。當然也有些詞語的字形、語義及用法完全一樣,比如“喜怒哀樂”、“一衣帶水”等。
我們在教授這樣的成語時,一定要注意到共性研究和差異對比,善于發揮留學生母語正遷移的作用,一定程度上減少學生的母語負遷移作用,可以把語言知識、語言技能的教學同文化導入因素有機結合起來,這樣有助于幫助學生對兩國文化背景知識的學習,更有效地提高跨文化交際能力。
(八)強化視聽。
隨著科技的進步,先進的教學輔助手段改善了教師的教學環境和學生的學習環境,加快了教學和學習的進度,也簡化了教師課堂教學的過程。另外,短時記憶中的信息能否轉移到長時記憶取決于頻率的高低,同時很大程度上還取決于強度的大小,“強度與項目呈現的生動程度有關,形象材料總是容易記憶又不易被遺忘,記住圖片的時間短于記住文字的時間,而記住彩色圖片的時間又短于記住黑色圖片的時間”[4]。因此,強化視聽有必要作為對外漢語成語教學的一個重要手段。比如,在學習“守株待兔”這個成語時,就應該播放關于這個成語的寓言故事視頻,這樣會增加教學的魅力,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提高教學效率。
總之,漢語成語是中華民族文化傳承下來的瑰寶,怎樣解決好成語的教學問題是對外漢語教學的重要任務。對外漢語教師應該在漢語成語的教學中,不斷發現問題,及時解決問題,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提高留學生對漢語成語的掌握能力。
參考文獻:
[1]趙紅棉.“成語”——詞源流考[J].古漢語研究,1992(3).
[2]武占坤,王勤.現代漢語詞匯概要[M].呼和浩特:內蒙古人民出版社,1983:249.
[3][美]愛德華·薩丕爾.語言論[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2:186.
[4]沈瑋.漢語俗語的文學圖像[M].北京:世界圖書出版社,2010:1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