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濤+王恩漫
摘 要:政府決策部門在高職教學中逐漸的將“協同育人”的教學方式重視起來,這樣的方式為人才的培養提供前所未有的機遇與挑戰,為教育的發展提供更加科學的條件。我國高職教學在就進行人才培養時缺乏產學研用的協同效應,這樣方式下需要對高職教學方式進行創新,通過“協同機制”突破傳統教學的弊端,體現高職教學協同育人的開放性、整體性,充分發揮高職教學特點。本文主要針對高職教育“協同育人”的價值理念進行分析。
關鍵詞:“協同育人”;高職教育;價值理念
高職教育主要是為了培養適應社會實際需要的人才,傳統的高職教學將教學的重點放在理論知識的學習方面,造成高職學生在畢業之后不能很好的適應社會實際生活的需要,因此需要對高職院校的學生培養模式進行創新,采用更加科學的人才培養方式,將學生的實踐能力提升起來。“協同育人”的方法可以將學生的學習與實踐結合起來,幫助學生將學習的理論知識轉化為實踐知識,使得學生在畢業之后可以更加迅速的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及時的對高職院校學生實踐能力進行培養,促進學生自身素質的提升。
一、協同創新與協同育人概述
(一)協同效應
協同效應是同學理論的一個基本概念,在一個開放系統中需要大量的子系統才能產生整體的效果,這些子系統之間的關系是相輔相成的,在進行內部管理中需要整體的進行協同效應,這樣可以將復雜的系統進產生聚集態勢下的臨界點,將系統從無序性變成有序性,為系統整體管理質量的提升創造良好的條件。
(二)協同創新
協同創新是協同理論的進步,在進行創新過程中飯需要將其和不同的要素進行全面的構建,這樣可以形成一個動態的優化配置途徑,實現資源的共享,對資源進行更加優化的管理,通過科技的創新構建人才培養、科技研發等個股系統之間的合理構建, 最終產生創新領域的協同效應,在政府、學校、企業、科研院所、中介機構、消費者之間所建立的以人才培養和使用、科技研發和知識增值為目標的資源整合模式。“協同創新”是一項更為復雜的創新組織方式, 其關鍵是形成以大學、企業、研究機構為核心要素,以政府、金融機構、中介組織、創新平臺、非盈利性組織等為輔助要素的多元主體協同互動模式”,為學生的培養提供更加便利的條件。
(三)協同育人
協同育人是采用政府主導作用下將學校、企業、行業、中介機構、科研機構之間全年的創新,加強各個機構之間的緊密聯系,增加對學生的培養,對高職學生的管理更加規范。同時對科研研發和知識增值進行管理,這兩個方面之間是緊密聯系的,不能出現割裂的情況,因此在進行人才培養的過程中需要采用開放式的管理模式,將資源進行全面的構建,將人才的培養和科技的創新整體的結合起來,為學生的培養提供更加科學的條件。
二、高職院校“協同育人”的特點
高職院校協同育人是一個系統的組織,這種教學觀念實施的觀念是將個體的資源進行更加全面合理的使用,這樣可以將資源進行全面的協作,共享學生的生活以及學業方面的成就,為學生的發展提供必要的條件。高職院校“協同育人”的特點:
開放性:開放性是高職院校進行教學活動的前提,因此在進行高職教學中需要對教育進行開放式教學,采用“工學結合”的基本運行模式,采用任務驅動型的教學方法,通過目標教學的方式對人才進行培養,制定更加適宜的教學活動,提升教學質量。
整體性:高職教育協同育人各個要素之間是一個統一的整體,因此在進行教學過程中需要將信仰和情感追求一致的學生進行合理的控制,這樣可以保持團隊合作的一致性,對于成員之間的個體差異進行合理的控制,將約束性與開放性整體的結合起來,為團隊整體能力的發揮創造良好的條件。
互動性:高職教育協同育人的教學團隊并非是靜態和封閉的,而是動態與開放的,形成一個互動合作的教學團隊,將團隊中不同的成員之間的關系整體的協調起來,形成互動組合教學團隊,通過互動產生持久的產品構成,為高職學生自身能力地提升創造更好的條件。
三、結束語
高職院校通過“協同育人”的方式可以對學生的能力進行更加全面的發揮,掌握更加科學的管理方法,對高職教學進行管理和創新,使高技能人才培養從過去單一的崗位技能訓練中走出來,加強學生的復合能力培養,使得學生更加適應社會崗位發展的需要,突出協同育人在辦學理念中的重要位置,積極動用一切社會資源,大力推進高職教育的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李建婷,趙清海.淺析高職教育“協同育人”的價值理念[J].教育與職業,2014,17:168-169.
[2]徐平利.試論高職教育“協同育人”的價值理念[J].職教論壇,2013,01:21-23.
[3]金淑芳.協同育人理念下高職文化素質教育體系的多元性建構[J].職業時空,2015,02:26-28.
[4]王長文.產教融合協同育人的探索與實踐[A].黑龍江省高等教育學會.深化教學改革·提升高等教育質量(上冊)[C].黑龍江省高等教育學會,201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