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雨佳
摘要:隨著新一輪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中小學校的課程結構也逐步發生變化,由先前的“國家——地方”兩級課程模式變為“國家——地方——學校”的三級課程模式。“校本課程”應運而生,校本課程的開發與實施現已經成為各級教育行政部門和廣大中小學校的重要工作之一,各地、各校因地制宜,開發出形式各異的校本課程,也創造性地涌現出“1+X”、“1+2”、“1+1+X”等多種校本課程模式。以下是筆者近年來在本校“1+1+X”校本課程開發與實施中獲得的一些不成熟的心得體驗。
關鍵詞:基于;1+1+X;校本課程;開發與實踐
一、“1+1+X”模式校本課程的開發
1、開發背景與依據:伴隨著新課改的春風,江西省玉山縣以“敢為人先,勇于挑戰”的膽識和魄力率先在全省提出并實施了新課程改革。這為地處玉山縣東南部,閩、浙、贛三省交界處的百年老校——仙巖中心小學帶來了機遇。近年來,在上級政府的正確領導與關心和全校師生的共同努力下,學校緊緊依據新課改的要求,立足校情,創造性地開發并實踐了“1+1+X”這一全新的校本課程模式,取得了初步成效。[1]
2、“1+1+X”模式的基本內涵:所謂“1+1+X”就是一個集“德育”、“古典文化”和“學生體驗活動”于一有機整體的校本課程模式,其中第一個“1”是指德育序列校本課程《修身立人》,主要是加強對學生的養成、心理健康和文明禮儀教育,規范學生的行為,具有普適性;第二個“1”是指文化序列校本課程《古韻詩風》,強化學生對祖國古典文化的學習,培養學生的人文情懷,提高綜合素養,同樣具有普適性;而“x”是體驗活動類課程,主要包括人文素養類、科技實踐類、體育藝術類這三大類x科目 ,滿足學生課余文化需求,開發學生的智力,鍛煉學生的體魄,具有自主性的特點,學生依據自身特點與興趣愛好,自主選擇,投其所好。
3、開發“1+1+X”校本課程的原則。
(1)立足地區實情,因地制宜。要開發一套有價值的的校本課程,必須要充分了解地區歷史文化。我們在開發文化序列校本課程《古韻詩風》時,就充分挖掘了仙巖古鎮的歷史文化,將地區文化與祖國傳統詩詞相結合,創造性地開發出“1+1+X”校本課程中的校本教材——《古韻詩風》,受到領導和師生們的一致好評。
(2)立足學生,符合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新課改要求將課堂還給學生,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體。那么,校本課程的開發也不能忽視這點,我校在開發“1+1+X”系列校本課程時就充分尊重學生的身心特點和興趣愛好,特別是“X”系列課程的開發就是在充分聽取學生意見建議的基礎上,結合新課改的要求和學校的辦學條件,開發出深受學生喜愛的體驗活動類課程。
(3)充分利用國家課程、地方課程等現有資源,將國家課程、地方課程“校本化”。我校在開發德育序列課程《修身立人》和文化序列課程《古韻詩風》時都充分挖掘了現有的課程資源。《修身立人》就充分結合了學生的必修課思想品德,實現了與思品課的有機融合。《古韻詩風》的開發就充分利用了古詩詞的教學與誦讀,實現了與語文課有機結合。
(4)健全制度。俗話說“沒規矩不成方圓”,開發校本課程必須建立并完善各種制度(方案),保障校本課程的順利開發。為了推動我校校本課程開發的科學性、實用性和延續性,學校相繼制定并實施了《《古韻詩風》校本課程開發與實施方案》《仙巖小學“1+1+x”校本課程體系》《仙巖中心小學德育校本課程開發方案》等一系列制度(方案),促進了我校“1+1+X”系列校本課程的循序開發。
二、“1+1+X”模式校本課程的管理與實踐
1、校本課程管理情況。
(1)逐步建立健全了校本課程開發與實施組織。①學校成立了以校長為組長、以骨干教師為主體的校本課程開發與實施領導小組,組織和管理校本課程的開發和實施。②設置教研組。我校在多年的校本課程探索中初步成立了專門的校本課程教研組(與各學科教研組平行),負責校本課程的課時落實、課表安排以及相關的教學常規檢查。③初步形成課題研究小組。深化對校本課程的開發與實施的研究,促進本校校本課程的開發與實施更加科學、更加規范。
(2)逐步形成完善了校本課程管理制度。制訂了《仙巖小學校本課程實施評價細則》對于任課教師的工作量、業績評價都有了明確的量化規定,保證了校本課程的有效實施[2]。
2、“1+1+X”校本課程的實施。在實施校本課程開發、研究、應用的初期,我們根據學校、老師當時的實際情況,采取循序漸進,不斷探索,逐步深化的做法,不斷完善“1+1+X”校本課程的實施。我們主要從三個方面進行了探索。
(1)學習培訓——磨刀不誤砍柴工。剛開始進行校本課程的實踐時,我們遇到很多的問題、很多的困難。在校本課程實施過程中我們發現:教師教育思想的轉變是實施的關鍵。但要想改變一個人的傳統思想,非常難,如同要去改變一個人的生活習慣,只有讓他認同、內化才能變成自覺的行為。我們采取集體學習研討和自學相結合的辦法,學習校本課程的內涵與基本理論、心理輔導等理論,在深刻理解的基礎上融入到實踐工作中。通過這一系列有針對性的學習培訓,老師們對校本課程的性質、目標、構建等認識、理解逐步清晰和加深,從而使“1+1+X”課程實踐有了基礎和保障。
(2)循序漸進,開展體驗式主題式實踐活動-動起來就會有收獲,每個主題又分為許多的教學情境,每個教學情境的完成大概需要3-4節課,開展課外實踐活動。每個教學情境的活動安排步驟基本上是:布置并說明活動目的和活動要求——收集資料(個人或小組合作完成)——整理資料(個人或小組合作完成)——匯報活動成果。
(3)做好評價、反饋、總結——校本課程實施的加速器。校本課程的評價反饋是課程開發中一個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它既是一種保障機制,又是一種導向機制。再好的設計方案也有它的不足,這就需要我們在具體的實踐中不斷的反思、不斷的修改、不斷的生成并實施,才能在校本課程的實施道路上走得更遠[3]。
通過幾年的努力,我校“1+1+X”模式的校本課程不僅成了師生們喜聞樂見的第二課堂,也使學生各方面能力得到了提高。同學們越來越喜愛校本課程,希望能有更多的實踐性課堂,能在更廣闊的天地里自由馳騁。
參考文獻
[1] 熊梅,脫中菲,王廷波.校本課程開發實踐模式探索[J].教育研究,2008,(02):61-65+80.
[2] 吳剛平.校本課程開發的思想基礎——施瓦布與斯騰豪斯“實踐課程模式”思想探析[J].外國教育研究,2000,(06):7-11.
[3] 吳可.高師校本課程“高中數學選修系列專題選講”的開發模式與實踐研究[D].貴州師范大學,2006.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