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高職院校小型志愿者服務活動項目化管理的引入能夠減少活動前后的負面能效,有助于活動的科學設置、資金優化、志愿文化傳承以及志愿服務動力的保持。
【關鍵詞】高職院校 小型志愿者服務 項目化管理
【中圖分類號】G7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7)38-0018-01
隨著近年來中國高職教育的大發展,使得在校高職學生已成為青年志愿者服務行動中不可或缺的主要力量之一,助推了中國志愿者事業的蓬勃興起。然由于內外因諸多因素的影響,高職院校的青年志愿者服務還存在許多有待改進的空間,引入新管理方式,是突破瓶頸的有效探索之一。項目化管理是從項目的投資決策到項目的全過程進行計劃、組織、指揮、協調、控制和評價,以實現項目目標的管理理念。
高職志愿者活動按時間和規模標準劃分,可分為長期大型、短期大型、長期小型、短期小型四類。這里大型高校志愿者活動是指校級及以上規模,往往有著自上而下的活動設計,志愿者更多的是作為個體被動參與,學生志愿者自主的空間有限。因此從地位上,小型志愿服務活動應成為高職院校志愿服務活動的主體。相較之下,小型志愿服務活動也更有利于項目化管理的應用。
根據存在的現象深究原因有助于了解高職院校小型志愿者服務活動引入項目化管理的必要。目前,高職院校志愿者服務活動存在的突出現象及其主要緣由是:
目標不清,容易脫離服務初衷。目前,高職志愿活動許多是附和上級任務布置,缺少了志愿者參與組織和策劃,造成難以讓參與者明確活動的意義、具體的目標和準確的落實方式,從而出現虎頭蛇尾、形象工程的現象。高校志愿服務同時附有教育功能,是思想政治教育體系課外教育的重要載體,如果一味的任務分工,硬拉強派,既背離了自愿原則,降低了通過志愿服務得到對社會體認的效果。
傳承不足,難以形成文化積淀。由于高職教育培養時長的局限,高職學生參與志愿者組織活動的時間多集中在大一大二學年,實際參與更是以大一新生為主,所以小型志愿服務活動多以短期類型為主,即便是長期活動,內容多是重復,缺乏縱向拓展。
參與度不高,不能突顯技能服務。高職學生志愿者組織是在院校共青團指導下開展工作,賦予了活動一定思想引領和培育社會責任意識職能。但在落實過程中,一方面由于青年對傳統固化教育模式和填鴨式思政教育方式產生的反感,另一方面志愿者活動組織過程中的行政命令式動員,脫離部分學生認知水平的簡單的口號式宣傳,造成積極主動參與的總是固定的學生精英群體,普通學生未能有效的被動員。另外,高職學生最大的優勢是專業性較強的技能實操,如果志愿服務活動不能有效地依托高職學生的專業化水平,既是放棄了最大活動優勢,不能拓展服務內容,也沒有重視學生通過志愿服務達到自我發展的訴求,難以激發那些想通過志愿服務實踐技能的潛在的志愿招募對象的動力。
高職小型志愿服務活動引入項目化管理有助于克服以上現象,保障志愿服務活動目標的實現。
資金上優化分配。現階段的志愿服務資金,往往是根據活動開展情況,活動的負責人決定,增加了開銷的隨意性,從而增加了志愿服務目標的奉獻。而項目資金的申報,在計劃環節就相關財務進行論證評估,優化了資金的配置和監管,更有計劃和針對性。
群策群力,嚴格把關,增加了評價環節。志愿者項目設置囿于設計者的知識、能力和經驗,往往左右了服務活動的質量。項目化引入增添了多維角度審視,強化了活動進展中的把控,尤其是對志愿服務結果的評價和考核,保持了活動最初動力。
項目參與選擇更加自由,調動參與的主動性。鼓勵從自己熟悉的領域,發揮專長,有助于學生構建職業體認,完成社會責任意識教育目標。社團、興趣小組范圍的項目組建,能夠拓寬項目視野,在穩定學生志愿服務動機上也有其獨特的作用。
有助學校志愿者文化的傳承與積淀。項目化管理規范了志愿者服務活動的程序,樹立了效果目標,有助于創造志愿服務項目的追趕文化氛圍。而項目化環節設置有利于積留資料,破解少數個體經驗式傳遞,且拓展了受眾面,呈現活動的歷史脈絡,形成文化傳承。
項目化在高職院校志愿服務活動中破除面臨的難題,推動活動拓展有其運用的條件要求。項目化管理的運用需要自身前期的文化和制度準備,也需要與整體校園文化建設規劃、高職第二課堂成績單、志愿者相關課程設置等有效結合,才能形成合力發揮最大效能。
參考文獻:
[1]付紅玲,陳澤明.共青團工作項目管理[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8版
[2]許人冰.論高校大學生志愿服務體系存在的問題及其優化[J].廣州青年干部學院學報,2011,03:72-79.
作者簡介:
華仁康(1982年-),男,漢族,安徽天長人,碩士,研究方向:黨的學說與黨的建設。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