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祥凱
【摘要】隨著新課改、提倡素質教育思想的逐步落實,如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滲透美育變成了值得探索的課題,它對于學生提高審美能力和文化素質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而在詩歌教學是滲透美育很好的途徑之一,詩歌通過不同的表現方法和特殊的語言表達方式來表達作者的情感,它自身特殊的韻律美、意境美、情感美的特點是其他的文學作品所沒有的,那么針對小學這個三觀形成、積累感情的黃金時期,更應該加強詩歌美育,教師應該在詩歌的朗讀、賞析、書寫把詩歌美育理念和課堂相結合起來,讓詩歌美育落到實處。
【關鍵詞】小學語文 詩歌 美育
【中圖分類號】G62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7)38-0040-02
目前,我國現在還有很多地區的小學對于詩歌美育上的重視不足,而且在日益增加的升學壓力下,美育已經成了學校為了完成上級派下任務和其他部門檢查,教師的教學方式也枯燥乏味,讓學生對詩歌美育感到厭煩,所以新課改的要求下,教師改變傳統教育模式,對加強小學語文詩歌美育教學具有重要意義。
一、詩歌當中的美學特點
(一)詩歌的韻律美
詩歌的情調從表面上看屬于一種形式美,但是卻蘊含著音樂那種聲音和諧、曲調悠揚等韻律特征。漢語那特別的發聲、語調等成了詩歌音樂美的載體,就如同歌曲一樣。它主要體現在詩歌的節奏、押韻、對仗等手法上,讓詩歌讀起來朗朗上口、節奏分明。比如 “風兒不閑了,浪兒不笑了,深夜里,大海睡覺了”這首詩的節奏就是溫柔、輕緩,像一曲柔和的催眠曲,給所有閱讀者帶去音樂才有的韻律的感受。
(二)詩歌的意境美
詩歌和其他文學作品最大的區別、也就是最大的特點是它對意境的營造,創作的詩歌的作家會使用文字把自己內心所想象或想表達的氛圍給描述出來,把自己的真實情感通過詩歌形成讀者可以看見、可以想象的景象。比如“云破月來花弄影”就能感覺到月亮隨著云層的逐漸消退慢慢的顯露出身形,柔和的月光投射到花草上,留下影子,美的讓人嘆服。
(三)詩歌的情感美
情感對于任何一個文學作品來說,尤其對于詩歌來說,整篇的核心和靈魂,正因為詩歌其中包含了詩人深刻的情感,才不會讓文字顯示的那么蒼白無力的,作者將自己對美的感悟、思索都融入到了詩歌文字的里面,所以很容易就能引發讀者的共鳴。就像“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當中前半句很明顯的描寫出作者孤身一身在異鄉的無依無靠的孤獨感,這一對比讓作者的思鄉之情更加強烈,不禁讓讀者也潸然淚下。
二、如何在小學語文詩歌教育中融入美育
(一)在朗讀中感受詩歌的韻律美
首先應該培養小學生的朗讀能力,通過朗讀感受詩歌當中語言的凝練、音韻、節奏。葉圣陶先生也曾經說過,美育在朗讀當中把作者的情感充分表現出來。所以教師在講解之后,可以讓學生們自己試著融入感情讀出詩歌的韻味,這里不能采用傳統的機械式的朗讀,而是讓學生運用情感主動參與其中,產生共鳴,從中獲取朗讀的美好,在朗讀的過程中讓小學生一步一步的加深對詩歌的悠揚、和諧、深沉的韻律美感受。
(二)在分析中感受詩歌的意境美
意境是每一個詩歌獨特的靈魂,作者會把自己的情感融入不同意義的意象,不一樣形式的詩歌也有不一樣的意境美,通過分析文章的結構,對理清文章內容、整體理解文章描寫的意境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教師可以讓學生在閱讀、背誦詩歌的基礎上引導學生們分析、理解詩歌的內容,體會詩人們把自然風光、生活現象與情感互相融合的藝術境界。
(三)在書寫中感受詩歌的情感美
有一句古話“感人心者,莫先于情。”所以日常生活是編寫詩歌的靈感來源,詩歌成了作者情感表達的一個方式,作者把日常經歷的感受融入到詩歌當中,這些文字所包含的美感都是由作者在情感中孕育而生。所以,教師在小學語文詩歌教學當中引導學生在閱讀、分析的基礎上去理解詩歌內容,體會作者的情感,鼓勵學生創作的想法,培養小學生寫作能力,不斷地激發審美的想象和思維,提高審美水平。
結論
由此可以發現,語文詩歌教學是一門情感和行為相互結合的課程,教師在課堂上則是一個指導者的角色,只有把美育融入到詩歌教學當中,才可以有效的引導學生們如何去體會詩歌的韻律、意境、情感美,而良好的美育教學對小學生提高審美能力有重要的作用,所以教師應該選擇科學、合理方式,多增加包含美育教學方式,讓小學生在感受詩歌美的同時,培養他們形成正確、健康的審美觀。
參考文獻:
[1]馬曉文.語文詩歌教學中的美育功能探討[J]. 西部素質教育,2015,0399.
[2]郝佳昕.語文詩歌教學中美育滲透之我見[J]. 求知導刊,2015,09131-132.
[3]何愛玲.淺談小學語文教學中美育的滲透[J].學周刊,2017,(09)179-1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