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麗麗+劉穎
【摘要】當前,社會對于應用型人才的需求在不斷增多,高校也已成為應用型人才培養的主要陣地,因而在人才培養上高校教育必須要積極轉變思路,從而培養處大量的、優秀的和社會所需的應用型人才。大學語文是高校教育中的一門重要課程,通過大學語文教學活動的改革,轉變人才培養的方式,從而培養出能夠更加適應社會發展以及體現當代大學生新特點及其綜合素養的現代大學生。本文主要從兩大方面展開論述,其一分析了大學語文教學的現狀;其二分析和總結了大學語文應用型人才培養的教學改革策略。
【關鍵詞】大學語文 教學改革 應用型人才 人才培養
【基金項目】本文系天津市2016年度哲學社會科學規劃課題“京津冀協同發展視域下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及其生成路徑研究”的階段性成果(項目編碼:TJJX16-020),項目負責人:劉穎。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7)38-0049-02
高等教育中,語文是一門基礎教育課程,通過語文教育能夠提升大學生的人文素養、塑造大學生的人格和陶冶高尚的情操等。隨著社會全方位發展,對于應用型人才的需求量越來越大,因此,通過大學語文教育的改革和創新來完善大學生能力培養模式,提升大學生的理論知識積累和語言文字應用的功底,提高自身文化修養。然而就當前大學語文教育教學現狀而言,存在的問題較多也很明顯,極不利于大學生綜合能力的提升,同時也影響到應用型人才的培養,因此需要通過改革和創新的方式來治療大學語文教學發展中的一些弊病,從而實現大學語文應用型人才培養目標。
一、大學語文課程的教學現狀
(一)大學語文學科定位不明晰
語文是以潛移默化的方式來逐步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而高等院校在設置語文教學的課程方面卻有著中文與非中文之分,非中文學生所學習的是基礎課程,這也就造成了學生對于大學中文學習目標認識的偏差。大學語文究竟該如何定位,這是很多研究學者共同關注的問題,就如張福貴教授所言:“語文教育和專業中文教育相比,許多學校還是將語文放在了邊緣化的學科狀態,除了將語文當作存在于發展的基礎學科之外,大學語文在自身完整性及其自主性方面還需要有著自身的特殊性和獨立性。”。
(二)大學生對語文學習不夠重視
當前,大學生學習語文的積極性和熱情不高,特別是考慮到畢業后的就業問題,學生則更是將學習的中心放在了專業技能的學習上,或者投入到外語的學習當中,忽視了對母語知識的學習和掌握。因此,大學生對于語文學習的重視程度不足,甚至存在厭學的現象,另外,大學生在語文學習的過程中學習目標模糊,認為語文學習不用太過認真就能夠通過考試,最終大大降低了大學生學習語文的熱情,相關能力如寫作能力、閱讀能力等都表現出很大的不足。
(三)教材開發水平有待提升
目前,高校教學所使用的語文教材經過了幾次修訂,造成大學語文教材種類多樣,并且教師在教材選定方面也有各自不同見解,進一步造成學生與教師在教材上產生分歧,教師認為適合的學習教材并不是學生所喜愛的,而學生所喜歡的學習內容又不能夠完全滿足教師教學的要求。因此,大學語文教育活動要從教育的角度出發,真正從促進學生發展以及人文素質提高的角度來衡量。另外,部分大學語文教學所使用的教材還有的是高校自己編寫的,忽視了大學生的主體地位。
二、應用型人才模式下大學語文教學改革策略
(一)轉變教學理念,提高課程地位
教學改革是適應現代社會發展的重要探索活動,是提升教學質量的重要途徑,而實施教學改革的重要前提就是要從教學觀念上加以突破。大學語文課程的主要目標是為了培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思維方式以及實踐應用能力等,在大學生人文素質培養上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因此,要想落實好教學改革首先就必須要從思想上充分認識到大學語文課程的地位和作用。首先,師生在教與學的過程中要從內心認可和重視大學語文,不能因為大學語文是公共課程就忽視其重要性;其次,學校要提高對大學語文課程的重視程度,要加強大學語文課程的組織領導,強調大學語文在培養應用型人才過程中所發揮的巨大作用,要大力支持教學科研經費、豐富師資配置;另外,還要不斷加強大學語文的研究。目前,大學語文還不是一個具體的學科,很多研究都還不夠深入,盡管研究數量眾多,然而很多重要問題依然還沒有形成定論,如大學語文的課程性質以及學科歸屬等問題。
(二)改革教學內容,注重應用能力培養
大學語文教學沒有規定的教學大綱,因為教師在教學活動中所使用的教材也是各不相同,很多學校都會根據學校自身特點來編寫教材。就當前情況來看,大學語文教材大同小異,有的是以文學作品為主,而有的則是以應用寫作為主,還有的則是將二者結合在一起的。不可否認的是這些教材在大學生人文素養培養方面發揮了舉足輕重的作用,然而以應用型人才為培養目標的情況下,傳統的大學語文教材及授課內容都還要進行改革,并且根據專業的不同特點來有針對性的對內容進行講解。不同系別、不同專業對于學生的培養目標是有所側重的,因此,應用型人才的培養也應有所區別來適當選擇語文的教學內容,不能夠按部就班的進行教授。在應用型人才的培養過程中,要重點突出大學生語言文字應用能力以及閱讀思考能力,而非局限在對課本知識的死記硬背。
(三)改革教學手段,注重學生參與
大學生對于語文的學習興趣不夠濃厚,一方面是由于受到外語學習熱以及實用主義的影響,另一方面也反映出大學語文確實改革。大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體,要想提升學校的學習興趣,就要讓學生主動參與到大學語文的教學活動中來,這就需要大學語文教師轉變教學方式,譬如借助計算機網絡技術來提高語文教學的豐富性和趣味性,再現文本情景,幫助學習更好理解和認知教學內容,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教師可以通過問題的提出,來讓學生以小組合作的方式來通過計算機網絡尋求問題的解決;對于應用文教學,可以簡單教授寫作理論知識后讓學生來模擬現實情景來進行相關應用文的寫作,而后再來對寫作成果進行針對性指正,這樣反而能夠收到更好的效果,學生也樂于接受。另外,還要結合學生的興趣愛好,讓學生積極參與到教學實踐當中來,實現既能夠活躍課堂氛圍,提高學生的積極性,又能夠在參與活動中發現學生的問題,從而有針對性的予以解決,提高學生的能力。例如針對不同專業的學生組織經典詩詞朗誦活動,學生從教材中選取一篇自己喜歡的詩詞作,配上相應的背景音樂進行朗誦。此類教學活動不僅調動了大部分學生的積極性,提高了學生對語文課的興趣,也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
(四)改革課程設置,構建大學語文課程群
目前很多高校開設大學語文課程大都在第一學年或第二學年,課時有限,在有限的時間內想讓大學生通過大學語文課程來學習非常多的知識是很難辦到的。況且學生學習興趣不同,大學語文老師也不太可能古今中外都能精通,因此大學語文課程改革的一個辦法就是構建大學語文課程群,這是無可奈何之后的選擇,同時也是大學語文面對應用型人才培養目標所做出的必要改革。大學語文包含的內容及其豐富,簡單來說,可以分為“語”和“文”兩大塊,比如語言類教學就要求老師具備熟練的現代漢語和古代漢語的知識,能夠很好地培養學生的語言文字應用能力。文學類課程教學就要求老師具備豐富的古代文學、現當代文學以及外國文學的知識,只有這樣才能在授課過程中有好的教學效果。文化類教學教師就必須具備豐富的古今中外的文化知識,以及新聞類、應用文寫作類等教學都需要教師具有相當專業的知識和能力。但老師的能力和精力必然有限,所以為了應對目前的教學改革,就必須建立大學語文課程群。“要使大學語文系列課程取得較好的發展,必須首先樹立大學語文系列課程體系意識。這是由大學語文課程的性質及應用型人才培養目標共同決定的。”同時,我們也要把課程群建設和分類教學結合起來,針對不同的專業對學生的具體培養目標的不同,可以適當調整大學語文課程群的設置體系,以便更好地滿足不同專業和不同興趣的大學生的學習需求。
(五)改變考核方法,形成多元的評價模式
大學語文考試是通過試卷的形式來進行的,雖然傳統試卷考試依然是當前語文教學成果評價的主要方式,然而這種方式對于大學生應用能力的培養顯然是不合適的。試卷考試是能夠考察學生的一部分能力,而并不能夠對于語言組織能力、口頭表達能力以及創新能力等應用能力全面的展示出來。因此,在進行測試時可以實行多元化的測試手段來全面評估一個學生的綜合能力。譬如可以通過閉卷考試和開放性考試兩種方式相結合的方法來對學生應用能力加以評估,重視考察學生平時的學習能力,記錄大學語文學習過程中收集、整理資料,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團隊合作成果的考核等,最終科學全面的評價一個學生的綜合學習能力。這種多樣化的考核過程,既是課堂教學的延伸,也是適應為了滿足應用型人才培養的需求。實行教學成果評價多元化,將學生自我評價、同學間相互評價、任課教師評價以及班主任評價等多種方式相結合,從而達到學生評價更加全面、科學、準確的效果,讓大學生真正回歸語文,真正提高大學生的中文水平以及應用能力,促進大學生對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和弘揚,從而提升大學生的整體文化素養。
總而言之,應用型人才隊伍建設是社會發展對于大學生的現實要求,也是對高校教學活動的客觀要求,當前大學語文教學正處在課題改革的重要時期,通過大學語文不斷進行教學方式的改革,不斷總結和處理教學活動中出現的一系列問題,準確把握社會發展和大學生學習特點,切實推動大學語文教學改革,滿足應用型人才建設需求,提升大學生文化素養和應用能力,為就業和在工作崗位上充分發揮自身作用奠定堅實的基礎。因此,大學語文需要在改革中不斷創新,在語文教學中提升大學生的應用能力,積極培養具備較強應用能力的人才。
參考文獻:
[1]秦玉蓮.應用型人才培養下大學語文課程模塊化教學構建[J].河南教育(高教),2017,02:90-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