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欣瑜
摘 要:新媒體時代給軍隊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既帶來了新機遇,又帶來新挑戰。面對新媒體的影響和沖擊,軍隊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須進行全面創新,從教育引導、價值取向、抵制滲透、校園文化建設等方面,積極防范現實威脅,打好意識形態領域斗爭的主動仗,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關鍵詞:新媒體 思想政治教育 院校 創新
隨著數字技術、網絡技術和通信技術的不斷進步,以互聯網為代表的新興媒體迅猛發展,使信息傳播方式和內容發生了革命性變化,深刻影響和改變著青年學員的思想觀念、價值追求、行為方式和思維方式。新媒體既是新形勢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最有利的平臺,也是最突出的現實挑戰考驗。扎實做好新媒體時代的鑄魂育人工作,必須順應時代潮流,堅持問題導向,多管齊下、綜合施策,確保青年學員始終跟黨走不變色。
一、新媒體對軍隊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沖擊影響
新媒體時代擁抱多元開放的信息環境,這對于軍隊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來說,是不折不扣的雙刃劍。
一是新媒體削弱了堅持聽黨指揮的權威性。網絡時代到來之前,意識形態的話語權牢牢掌握在國家和政府手中,并具有壟斷性、封閉性、階層性等特點。新媒體時代,網絡傳播是一種具有開放性和即時性、平等性和交互性的傳播模式[1],信息傳播超越了時空對傳播的限制,使世界連成了一個“地球村”。技術賦權讓話語權下放,人人都是傳播者,同時也是信息接收者,沒有了絕對的話語中心。青年學員了解世界的途徑更加多元,不再受限于電視、報紙等傳統媒體的視角。在不平衡的信息流動中,占據“信息強勢”的西方國家利用其的主導地位,加緊對我國意識形態的滲透,在網上推行新的政治文化“殖民”政策,宣揚“軍隊非黨化、非政治化”和“軍隊國家化”謬論[2],極力攻擊黨對軍隊絕對領導的根本制度。
二是新媒體沖淡了院校課堂實際教育效果。傳統媒介時代,由于信息的壟斷、傳播渠道的單一和傳播環境的封閉,軍隊院校面臨外來意識形態的沖擊較弱,廣大學員對馬克思主義主流意識形態有著高度的思想認同和政治認同。新媒體時代,西方國家利用其技術和文化優勢,大力宣傳資本主義的意識形態,各種社會思潮競相登場,既有主張自由化、私有化、市場化的新自由主義,也有主張改良、倡導民主、自由的民主社會主義,更有借歪曲、詆毀黨的歷史和領袖人物、虛化中國共產黨歷史的歷史虛無主義等[3]。受時代困境的映射,青年學員成了“矛盾”的新生代。他們一方面在課堂接受馬克思主義主流意識形態,一方面被網絡上的海量信息所影響迷惑,課堂教育的效果大打折扣。
三是新媒體話語體系消解了主流意識形態的正規性。在全球化蓬勃發展的今天,意識形態傳播突破了國家民族的限制,加之互聯網的匿名性,導致了魚龍混雜的網絡生態。新媒體充分運用真實世界和虛擬世界的雙重空間,匿名性打消了青年學員滿腹的顧慮,平等性消除了心理隔閡。與嚴肅正經的傳統主流媒體話語相比,新媒體話語體系充滿碎片化、娛樂性特征。調侃惡搞主流意識形態的表情包和段子的層出不窮,戲謔和諷刺、重構和挪用出現在意識形態教育中顯得格格不入,影響著青年學員的價值判斷,消解了嚴肅話題的影響力和正規性。
二、新媒體時代對軍校學員的影響
開放的社會沒有封閉的軍營,新媒體時代的各種沖擊會直接或間接地給青年學員的思想和行為帶來沖擊和影響。
(一)影響青年學員的政治敏銳性和辨別力,紅色基因面臨斷代失傳的危險
思想建黨、政治建軍,是古田會議精神的鮮明特色。從此,聽黨指揮的“紅色基因”便深深地融入在我軍的血脈之中。新形勢下,鑄魂與“蛀”魂的較量、固根與“毀”根的拉鋸,一刻也沒有停歇?!捌帐纼r值”、“憲政民主”、“新自由主義”、“歷史虛無主義”以及“三化”思想,這些錯誤思潮妄圖以“政治轉基因”取代“紅色基因”,使我軍變質變色,脫離黨的領導。部分學員對錯誤政治觀點和政治謠言缺乏免疫力,很容易被拔根去魂,紅色基因存在著“褪色”的現實危險!
(二)混淆青年學員的人生觀和價值觀,理想信念面臨變質變異的危險
互聯網憑借其開放性、虛擬性和匿名性,為我們開創了一個全新的信息分享時代。既有“主旋律”“好聲音”,也有“雜音源”“濃霧霾”,似是而非,真假難辨。一些炫富、仇軍、仇官等消極言論,搭乘著娛樂化的快車,吸引著越來越多青年學員的眼球。歐美大片、日韓綜藝、港臺時尚,充斥各大門戶網站和手機APP平臺,受到越來越多青年學員的熱烈追捧。個人主義、拜金主義、功利主義、享樂主義、虛無主義等消極庸俗思想潛移默化中對青年學員的價值取向產生侵蝕和影響,少數學員的理想信念淡化,面臨著變質變異的危險。
(三)弱化青年學員的戰斗意志和戰斗精神,軍心士氣面臨退化銷蝕的危險
當前,西方敵對勢力對新媒體特別“青睞”,稍有“風吹草動”,就掀簧鼓舌,極盡炒作之能事,妄圖制造涉軍敏感信息,挑唆離間軍政軍民關系 企圖動搖黨對軍隊的絕對領導。同時,西方敵對國家和他們在國內豢養和培植的公知、代理人、異見分子、意見領袖等想盡一切辦法,在網絡上惡意散播歪曲顛覆黨史國史、丑化矮化領袖、造謠抹黑英雄人物、丑化黨和軍隊形象等的言論,將簡單問題復雜化,將個別問題擴大化,放大負面效應。一些學員對其實質和危害性認識不清,對“西化”、“分化”圖謀分辨不明,就可能弱化學員聽黨指揮的軍魂意識,動搖人民軍隊的根基。
三、新媒體時代軍隊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對策思考
軍隊院校面對新媒體時代的危險與挑戰,必須充分發揮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識形態功能,加強主流意識形態的
教化。
(一) 堅持馬克思主義指導思想地位不動搖
馬克思主義是我們立黨立國立軍的根本指導思想,決定了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性質和方向。軍隊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一方面,必須旗幟鮮明地堅持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的一元化指導地位不動搖,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成果武裝全體學員,有效引領和整合社會思潮,以統一思想,凝聚軍心,堅定理想信念和政治信仰,團結官兵為實現中國夢強軍夢而奮斗。另一方面,要積極推進黨的理論創新,不斷豐富和發展馬克思主義,增強馬克思主義的吸引力、說服力、控制力和導向力[4],以此改造思想、塑造靈魂,成為指導行動的根本指南。
(二)堅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當代革命軍人核心價值觀引領多元多樣化價值觀念
當前,網絡上濃厚的西方文化話語色彩及其價值觀念,會動搖學員的價值追求,沖擊其價值取向,造成精神困惑和價值標準混亂。首先,要積極培育青年學員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充分發揮其提升價值認同、強化力量凝聚、抑制不良思想行為的重要作用,構筑實現中國夢強軍夢的強大精神支柱。其次,要持續培育當代革命軍人核心價值觀,引導學員始終保持政治堅定和思想道德純潔,增強責任感榮譽感使命感,筑牢抵制西方價值觀念滲透的思想防線,堅定正確的價值追求,真正做到打得贏、不變質。
(三)要旗幟鮮明地批駁意識形態領域的各種錯誤政治觀點
在進行思想政治教育中,對于各種錯誤政治思潮和觀點,要旗幟鮮明地表明立場,理直氣壯地進行批駁。尤其是對于當前西方敵對勢力大肆鼓吹的“軍隊非黨化、非政治化”和“軍隊國家化”等錯誤政治觀點,必須充分認清其實質,深刻認識其嚴重危害,堅決抵制其滲透影響。對于網絡上詆毀軍隊形象、歪曲黨史軍史、誣蔑英雄人物的言論,要及時發聲,進行有理有力有據地批駁,戳穿其本來面目和險惡用心,使青年學員堅定理想信念、站穩政治立場、保持政治定力,始終與黨同心同德,堅決聽黨話,跟黨走。
(四)使網絡成為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渠道
長期以來,以政治理論課教育灌輸為主,輔之專題教育、典型激勵、軍營文化熏陶、討論談心、行為規范養成等是開展軍隊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手段。新興媒體傳播的開放性、自主性、即時性、互動性等特點對軍隊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帶來挑戰的同時,也提供了新機遇。軍隊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需積極利用好網絡這個新平臺。首先,要建好和用好強軍網,增強吸引力和感染力,通過開展網上學習交流、思想互動、文化娛樂等活動,增強教育的覆蓋面和時效性。其次,加強對互聯網建設和管控。打造紅色網站,用馬克思主義理論占領網絡陣地,在話語體系、表達方式、傳播手段等方面主動求新求變,使青年學員隨時在網上了解黨的理論路線方針政策。同時,也要建立健全軍隊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監督。通過技術手段和行政管理手段,限定學員互聯網的使用權限,加強人員管控和教育,增強學員自主防范意識,采取疏堵結合的辦法,有效控制互聯網的接入和反主流意識形態的文化品流入,最大限度地擠壓負面信息、錯誤思想觀點的傳播空間,清潔網絡環境,防范敵對勢力滲透,維護網絡空間安全。
(五)加強軍營文化建設,純潔校園文化陣地
先進軍營文化是滋養學員的精神沃土,也是抑制西方文化滲透的堅強防線。一是抓好校園文化基礎設施建設。校園的基礎設施建設要有軍味,要體現“紅色文化”基因,與時代精神、核心價值觀合拍共振,與軍隊優良傳統合轍并軌,與學員精神文化需求緊扣對接。二是積極開展校園文化活動。文化活動要突出軍人特質,高揚紅色主旋律。比如歌詠活動、體育競技比武、演講、辯論賽、科技創新等文化活動,滿足學員的精神文化需求,激發精神動力。三是堅持疏堵結合,加強對文化陣地的監管。用先進的軍營文化來抵制不良文化的侵入,杜絕反主流意識形態不良信息的有效傳播,占領學員思想意識的制高點,確保軍營文化陣地純潔。
參考文獻:
[1] 胡純華.新媒介環境下高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探討[J].學理論,2015(10)
[2] 耿寶森. 廓清思想迷霧堅信黨的領導[J].求實,2012(10)
[3] 楊超 唐梓翔.加強意識形態領域的話語權、主動權建設[J].聲屏世界,2014(01)
[4] 張文富 徐 剛. 軟實力、硬實力與馬克思主義話語權建設[J].學術論壇,201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