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聰
班集體建設始終是基礎教育改革和發展的一個核心議題。伴隨我國基礎教育綜合改革進入深水區,何以構建符合學生成長新需求、適應社會新期待的班集體,成為很多中小學積極探索的焦點問題。中國班集體建設正是基于中國基礎教育實踐,在不斷回應社會各界對優質集體教育訴求的過程中逐漸實現了“中國特色”。那么,如何理解這種中國特色班集體的構建過程?如何生成中國特色班集體的理性認知與話語共識?這些問題的實質正是班集體的生成邏輯問題。為了更加系統地回顧中國特色班集體的建設之路,清晰研判當前我國班集體建設的現狀,特與我國班集體研究專家唐云增先生展開對話。
唐云增,1936年生,長期致力于班集體建設的實踐探索與學理研究。現任中國教育學會班主任專業委員會榮譽主任,中國陶行知研究會蘇霍姆林斯基專業委員會榮譽主任,是公認的“班集體研究專家”。
唐老師,您好!您作為全國班集體研究中心的負責人和班集體教育改革的見證者、親歷者,一定對我國班集體建設的實踐與研究有著深刻的認識。那么,您認為“班集體”指的是什么?
唐云增班集體之前的概念是班級,一般的班級就是“自然班”或者叫“行政班”,如開學之初在很多學校里所建立的傳統班級形態。然而,在班主任的引領下與學生一起努力后,班級是有變化的。所以我理解的班級是個“生命體”,是活生生、成長中的,成長到一定的時候就生成為“班集體”。當一個班級達到班集體時,必須具備五大要素,即共同的目標、良好的人際關系、健全的組織機構、良好的規范以及學生共同成長的班級
活動。
從1902年京師大學堂第一次設置班級開始,中國的班級建設已經走過了100多年的路。然而,仍然有很多班集體建設得不好,沒有發揮積極的育人功能。您認為是什么因素影響了班集體
建設?
唐云增決定我國班集體建設的最重要因素是中華民族的集體傾向性。中華民族幾千年來為什么不像有些國家那樣出現分裂甚至解體的現象?這是因為中華民族的傾向性是團結、和諧,始終在走團結、凝聚、統一的發展道路,這種情感是中華民族的根。所以改革開放以后,討論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建設以及基礎教育改革的幾次重大會議,始終堅持將集體主義作為基本原則,將愛國主義作為主旋律。特別是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獨特的文化傳統,獨特的歷史命運,獨特的基本國情,注定了我們必然要走適合自己特點的發展道路”[1]。這種民族性因素注定了中國的班集體建設,必然朝著建設更為優秀的集體而努力。
這種源自中華民族的因素生生不息,仍然成為當代中國班集體建設的最佳詮釋,是嗎?
唐云增是這樣的。像陶行知等許多教育家,強調最好的教育方式是讓人生活在集體中,過一種集體主義的生活。為此,我們不斷生成這個信念——讓孩子生活在優秀的集體中。然而,這個集體不是自然而然形成的。一個班級建立起來后,總是要有一個接受、構成與互動的過程,這就提出了孩子生活的班的集體建設構成問題,即“班集體建設”的有關問題。1983年,我首次提出了“班集體建設研究”這一課題,目的是讓更多的人關注我國的班集體建設。
這一課題提出后,我國的班集體建設出現了哪些變化?
唐云增主要表現為班集體建設研究更具開放性。班集體建設研究要放眼全國,看看不同地區、不同學校的班級建設得如何;要面向世界,看看其他國家的班級是如何進行建設的;同時要拓展研究視野,將班集體建設與德、智、體、美、勞的教育融為一體,形成一種“大
德育”。
各育共筑所形成的“大德育”,正成為當前我國中小學德育的重要內容。總體而言,教學仍然是學校教育的核心內容。您認為班集體建設與學校教學活動有什么關系?
唐云增班集體建設要通過活動來進行,而第一大活動就是課堂教學。所以近些年來,我始終在關注新課程改革。因為課程改革必將帶來班集體建設、班級教育的改革。相比之下,現在中國的班級教育改革已經落后于課程改革了。其實,哪怕是課堂作業、暑假作業,這些都能推動班級前進。
可不可以這樣理解,課堂教學與班集體建設同時是中小學運行的重要環節,而課堂教學在某種意義上也是班集體建設的一個重要過程和基本要素。
唐云增是的。改革開放給我的最大感受是,要從原來的僅僅從德育的視角出發建設班集體擴展到德、智、體、美,特別是課堂教學上來。為了這個事情,魯潔教授在20世紀80年代早期就意識到無錫的班集體建設“兩張皮”“沒有捏到一起去”的現象。為此,她曾提出一個命題“班集體建設不能游離于課堂教學。”她當年特意派了四名教師到無錫進行專門研究,到一所中學跟班三年。結果發現,當時無錫的班集體建設游離了課堂教學,而去做主題班會、參觀訪問等,相比之下更重要的理應是課堂教學。班集體建設一定要跟課堂教學結合起來,課堂教學也不能離開班集體。只有二者相結合,才能完成育人的全過程。
現在,很多家長在選學校,千方百計地把孩子送到重點小學或重點中學,其實比“擇校”更重要的是“擇班”。所以,家長是用一種很樸素的眼光和情感希望做好班集體建設。這個“好班級”換一個名詞,就是“優秀集體”。
如您所說,家長與學校的互動在無形中推動著班級的成長和建設。那您如何理解校長在班集體建設中扮演的角色?
唐云增一名班主任真的要把一個班級帶好,非常需要校長的鼎力支持。校長有眼光、有思想,把班集體建設作為學校發展的一件大事,那么班主任的班集體建設行為就會由自發走向自覺。
班主任在班集體建設中也發揮著重要作用,引領集體的形成、學生的成長。所以班集體建設得如何與班主任對學生的教育是緊密相關的。當前,卓越教師培養已經成為很多師范院校的重要議題,那我們如何培養“卓越班主
任”呢?
唐云增班主任是否卓越,首先在于他是否清楚自身的本質屬性。南京師范大學班華教授提出,班主任的本質屬性有兩條班主任是學生的精神關懷者,班主任要有自己的班級教育操作系統。我認為還有一條班主任要將班級建設成為優秀班集體。基于這樣的本質屬性,卓越班主任才能真正形成。在這一過程中,《人民教育》編輯白宏太對全國班主任專業化建設做出了重要貢獻。他認為,班主任專業化指明了中國班主任教育的方向,班主任專業化必須研究班主任專業本質屬性。這樣的提法,使中國的班主任研究從現象研究走向本質研究。endprint
班主任專業化是班主任規范化成長的重要步驟,這就需要我們從繁雜的班主任日常工作中探尋其專業成長的本質性問題。這對于卓越班主任來說更為重要。那卓越班主任是如何生成的?
唐云增當一個新任班主任剛剛走上工作崗位時,他確實是培養出來的。這個培養的起點,就在他當學生的時候,無形中得到了班主任的教育,潛移默化地形成了一種意識。很多學生雖然長大以后不一定當班主任,但一旦他當班主任的話,他的第一榜樣就是以往的班主任。這是一個學習的過程,也是一名班主任成長的精神起點。同時,在大學期間讀書、接受知識、價值觀形成等,都是班主任成長的重要因素。走上工作崗位后,學校領導也要對他進行培養。但是到了中后期,這個培養主要是自我培養。因此,對班主任的專業成長而言,需要教育與自我教育、培養與自我培養統一起來。
對于師范教育而言,就是要著力培養師范生自我成長的內在動能,同時解決好班主任職前教育的一個悖論教師教育的理論知識與現實教育實踐的不對稱問題。在諸多班集體建設現象的背后,其實還有共通的理論問題以及共識價值。至于在現實的班集體建設中遇到的某種現象或某個案例,這不僅需要理論智慧,還需要我們在現實班集體建設中的經驗積累與實踐智慧。
唐云增的確如此。夸美紐斯于1632年提出了班級授課制,但他無法預測未來班級發展的形態與樣式。無論當前的課程改革還是教師、學生的核心素養,最終一定要立在班級之中。班級授課制是要解決怎么上課、提高教學質量的問題,通過上課解決怎樣培養人的問題,通過班集體實現立德樹人。
現在,班集體建設的“第一眼光”要看到人。這就需要將班級授課制轉向班級教育制。當前出現的“走班制”不是“制”,而是一種走班的形式,尚未形成走班的制度。就其實質而言,它仍然是一種班級授課制,是一種教學班。當然,這種形式擴展并豐富了我國的班集體建設。但并不是說,實行“走班”后原來的班級就不要了,學生還是要回歸到自己所屬的班級中,只不過這個“班”具有形式、規格方面的差異,但實質未變。創立班級教育制,將來可能是世界班級發展的一種必然趨勢,可能成為中國班集體教育為世界所做的一個重要貢獻。
在這一實踐探索過程中,必然要從理論上形成中國特色的班集體建設話語體系。
唐云增是這樣的。這種話語體系要從當代中國班集體建設的實踐中總結、提升出來,借助研究者的話語凝練而生成。目前,中國的班集體建設研究已經很豐富,但尚未形成關于中國特色班集體建設的話語共識和理論體系。我們應從班集體建設的實踐出發,聚焦班集體建設故事,積淀班集體建設經驗,進而得出班集體建設的一般性結論。這一過程即一般理論研究的過程。如果班集體建設過程總是停留在這一階段,就失去了它的原創性
意義。
事實上,現在有關班集體建設的許多研究恰恰停留在這一階段,止步不前的結果便是造成大量重復性論文、觀點的出現。其實,最為重要的是要推動新概念的誕生,由此產生其他相關概念,生成新的概念群,推動新理論、新理論體系以及新理論體系群的產生。這就需要俯下身去,真正關注中國班集體建設的實踐土壤。只有這樣,形成的班集體建設話語,才能真正具有中國特色、中國風格和中國
氣派。
參考文獻
[1]習近平在歐洲學院發表重要演講[N].光明日報,2014-04-02.
本文系吉林省教育科學研究重點項目“卓越班主任的核心素養及其生成機理研究”(項目編號ZD16006)、東北師范大學教師教育研究基金項目“卓越中學班主任的專業素養及其培育機制研究”(項目編號2015JSJY006)的階段性成果。
(作者系東北師范大學教育學部副教授,教育學博士)
責任編輯孫建輝
sunjh@zgjszz.cn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