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迎華
課堂學習質量直接影響學生發展和個體生命生長。語文教學做到深入解讀與深切思考,簡簡單單教學與輕輕松松閱讀,方能回歸語文之本。語文課堂應該是以人為本的課堂,滋養生命的課堂。
一、滋養生命的語文,就要從學習經歷上體驗與感悟
語文教學應順木之天,以致其性。教學設計是一種智謀,體現了語文教育的思想和智慧。“沒有經歷就沒有學習”,“讓課堂從學習經歷出發”和“學習經歷成就有效課堂”。告訴我們:學習,不管是學習技能,還是學習知識,如果沒有學習者主動的參與和切身的體驗,這樣的學習過程肯定不會給學習者留下什么痕跡。可見“經歷”對一個人的生長與我們追求的高效教學有著極其重要作用。
當一篇篇語言優美的文章,放在你的面前,如果你只是用口讀讀,讀完這篇文章也就過去了。如果你不僅能用口讀,還能用大腦去構思文章的情節,用情感去體驗作者當時的感受,用手在文章重點處勾畫,把自己從文章中獲得的啟示寫一寫,甚至還當著全班同學把自己學習這篇文章的體會公開宣講,你覺得這篇文章還能夠輕易從你的頭腦中滑過嗎?答案毋庸置疑。這就叫“經歷”。課堂從“經歷”出發,就能駛向理想的彼岸,達到意想不到的教學效果。
二、滋養生命的語文,就要從語文深度上挖掘與把握
語文的深度不是簡單的追求深奧和深刻,而是立足于學生認知水平,緊扣文本,通過思維訓練和智力挑戰,在教學中不斷遮蔽,去蔽,再遮蔽,再去蔽,使文本的存在意義不斷涌現,使學生達到可能認知的高度,不斷獲得學習的高峰體驗,進而破除膚淺學習帶來的倦怠感。教學設計是一種結構重建,應體現由淺入深、由低向高,由單一而多元的發展態勢。“深度語文”注重文本與“我”互動,強調從生活中來,向生命里去。
《一雙手》這篇文章中,兩次對張迎善的手進行了特寫,凸現這雙手與眾不同,這雙手是天下第一號大手。僅從文字表面上理解,這雙“大”而“奇”的手,就會很快出現在讀者面前。但是,我們從剝開表皮深層面去讀,通過多次由表及里的理解與探求,透過這雙手看到的是張迎善這位普通勞動者甘心奉獻的高尚情懷和造福人們的美好愿望。這篇文章原型人物來自生活,我們就要從生活中入手,感受那是一雙不同尋常的手。再從生命里透視,那一雙手,就是一山山綠林;那一雙手,就是一個個普通的勞動者。喚起我們對林業工人由衷的敬佩,激活我們生命里還在沉睡的元素。
三、滋養生命的語文,就要從教學目標上凝練與濃縮
語文教學是什么?就是將“人本”與“文本”兩者有機結合的統一體,也就是將精神世界的豐富發展和語文素養的豐富發展有機結合的統一體,更是《語文課程標準》提出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中庸》里寫道:“唯天下至誠,為能盡其性;能盡其性,則能盡人之性;能盡人之性,則能盡物之性;能盡物之性,則可以贊大地之化育;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則可以與天地參矣。”
如教學《一雙手》時,在目標的解讀上,我經過深入思考與解讀,對目標解讀有了新的思路:一是知人論世,二是純作品解讀,三是原結構型解讀,四是通過讀者反應理論來解讀。可以讀出“主流觀點”,歌頌甘心奉獻的林業工人的精神;可以提煉出“原型結構”,一個平凡的主人公,甘守寂寞,植樹造林,長期重復同一件事的悲壯精神;還有“民族心理”,《一雙手》實質上呈現的是人們征服自然中對勤勞和智慧的態度。在深入解讀目標的基礎上,教師“盡人性”,“順其意”,學生在“大環境”、“大土壤”中“順木之天,以致其性”。當然,為生長而教,要以文導言,確定生長的落點,目標的確定要有整體性、延續性和遞進性。如教學《一雙手》這一課的落點,應該把“理解含義深刻的句子”與“體會奉獻、人生價值”的學習線路合二為一,形成重疊的線路。這一目標的確定既為學習這篇文抓住主線,又為將后語文學習打下基礎。
四、滋養生命的語文,就要從學習過程上點撥與指導
每一個學生都是一棵獨特的樹,在課堂的天空,他們都有屬于自己的夢。教師只是為他們的成長提供土壤,在每一段成長路上為他們剪枝修復,在每一個拔節季節為他們助力生長。
因此,對于教師來說,要想讓學生在課堂中更全面更深刻地掌握教學內容,唯一的辦法就是讓學生在學習教學內容時,能夠調動更多的器官參與其中,讓學生在課堂中獲得更豐富的學習經歷。需要我們記住的是,是學生的學習經歷讓教學內容在他的頭腦中生根開花,而不是教師自己的講授深入人心,即使教師的講授取得了效果,也是因為教師的講授讓學生的大腦和耳朵轉動起來了而已。在學生“經歷”,嘗試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教師不能安靜地等待學生的問題解決方案,而是應不斷給予“過程中的點撥和指導”,或是給學生指出探究方向,或是打開問題解決的思路。我從高效課堂教學展示活動中所聽課中觸摸到了一些這樣的痕跡,也感悟到了這樣一些頗似簡單的做法。只有“經歷”,才能“學會”,只有“真實”,才會“高效”。
我們追求的高效課堂,一定是情趣、技術與藝術共舞的結果。從情趣到技術,從技術到藝術,這個過程是不可逾越的。這種課堂也是滋養生命的課堂。只有用“經歷”豐富課堂,以“人性”激活思維,才能回歸語文教學之本。
(作者單位:甘肅省山丹縣三立小學)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