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表是一個專業的學習內容、安排和知識結構的具體體現,另一方面也從中折射出其背后,制定課程表的教育指導理念、思路、方法和模式。德國音樂學專業已有百年歷史,幾經沉浮,無論是在音樂學研究還是教學方面都處于世界領先地位。在此,筆者以德國維爾茨堡大學音樂學專業2015/16年冬季學期和2016年夏季學期的課程表為例,通過對其的分析,剖析德國音樂學教育模式和理念,希望為國內音樂學教學提供一些借鑒和思路。
一、德國大學音樂學教育的基本情況
自從德國加入歐洲高等教育改革,即所謂的“博洛尼亞進程”(Bologna Process)后,就將原來大學的碩士、博士兩級學制(沒有學士)改為學士、碩士和博士三級制,并且對學士和碩士的學習時間和學分有了明確的規定:學士3—4年(180—240學分);碩士1—2年(120學分);博士的學習規定每個學校要求都不一樣,一般3年,但由于任務的繁重和嚴格的規定,大部分博士學業平均在6到8年之間。學生只有在規定的時間里修完規定的學分后方可申請參加畢業考試。
在“博洛尼亞進程”之前,學生可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除了學習一門主專業外,還必須選學與主專業不同的兩門副專業。“博洛尼亞進程”后,德國各個大學根據自己的情況在以180個學分為標準的制度下,推出了不同的學習方案供學生選擇,維爾茨堡大學就有以下幾種:1.將180學分只用于一個主專業的學習;2.用于兩個主專業(90+90學分);3.一個主專業(120學分)和一個副專業(60學分)的組合。對學士學位需要4年的也做了相應的要求。碩士學位的學習方案也像學士學位一樣,可只修一門120個學分的主專業,也可修兩門主專業或是一門主專業加一門副專業。{1}
由于每個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決定主副專業,所以每個學生的情況也就不同,開學時學生要自己花一定的時間為其制定本學期的課程安排。所有的學習計劃是根據自己的情況量身定做,有很大的自主權。再加上整個學習以學分制為主,每個學生所學專業又有所不同,所以沒有國內專門為學士、碩士統一安排的課程。學士、碩士與博士階段的學生同時一起上課,尤其是同上研討課是非常普遍的現象,只是考試要求不同而已。課程一般分為必修和選修兩種,在1—4學期先修基礎必修課程,大部分以音樂史、概論課和音樂技術理論為主,3—6學期則根據個人的興趣以大量的選修課為主。
二、維爾茨堡大學音樂學課程表分析
維爾茨堡大學的歷史可以追溯到1402年,是當時繼布拉格大學、維也納大學、海德堡大學、科隆大學和埃爾福特大學后德語區的第6所大學。今天維爾茨堡大學屬于德國10所精英大學之一,有四百多位教授和28000名學生。至今維爾茨堡大學已有14位諾貝爾獎獲獎者在此教學和研究。1922年夏季學期維爾茨堡大學正式設立音樂學專業,是德語區最早設立音樂學專業的大學之一。2004年德國高校改革,班貝克大學、埃爾朗根大學與維爾茨堡大學音樂學專業合并,2008年在此基礎上成立新的音樂研究所。三所大學的音樂學專業的合并與整合無論是在師資力量還是科研的寬廣度上成為了德國音樂學研究和教學的重點大學。三十多位教授和老師在此工作,其中4位具有資深教席資格的教授作為學術帶頭人引領4大領域的研究工作:中世紀、近代史、現代音樂以及民族音樂學。下面對2015/2016年冬季學期和2016年夏季學期課程表進行分析。選擇兩個學期的課程表介紹是為了讀者對德國的課程有一個相對完整的印象,其次,新學期都在冬季學期開始,可以觀察到對于新生來說第一個學期的課程安排。最后,因為文章篇幅的限制,也不允許在本文中將更多的課程表翻譯納入。在文章的最后附上這兩個學期的課程表,供大家參考。
維爾茨堡大學音樂學專業課程表分為必修和選修課兩種。課程表上看不出類似國內專門為各個年級統一安排的課程,而是所有年級的課程都統統羅列出來。因為選課的自由,國內的同班同學和同年級的概念在德國幾乎沒有。與國內不同的是,德國音樂學的課程并沒有像國內按專業方向,也就是通常的西方音樂史;中國音樂史;音樂美學;民族民間音樂,音樂技術理論等等來開設或劃分課程,而是以模塊的形式出現。每個模塊中由多個專題課組成,按照學分的要求,學生必須在每一個模塊中選學課程,完成學分要求即可,無需將每個模塊中所有的課程修完。
在維爾茨堡大學音樂學專業課程表上一共有29個模塊。必修課和關鍵能力模塊包括7個:“歐洲近代音樂史”“近代之前的歐洲音樂史”“體系音樂學導論”“民族音樂學導論”“音樂學文化歷史基礎”“音樂研究工作技術”“音樂結構和調性”。這7個模塊可以說是音樂學專業的核心課程和基礎課。在這一部分中主要以歷史概論,各個專業方向的導論,音樂技術理論基礎(調式、音樂結構)以及工作方法的練習為主。必修課的所有模塊和關鍵能力考核必須作為學習初期階段的內容完成。模塊中的課程每學期可多可少,完全根據老師開課情況決定。德國大學要求兩年內不得重復一門課,兩年之后的同一門課程也必須加進新的內容。
選修課部分一共有22個模塊提供選擇,它們是(按德文字母順序排列):“音樂美學”“分析”“應用音樂學”“基礎研討課新音樂史”“基礎研討課古代音樂史”“文學/電影/舞臺/繪畫中的音樂”“近代音樂”“全球化語境中的流行音樂”“深入音樂史”“樂器概論”“跨文化中的音樂”“文化語境中的音樂”“音樂與媒體”“音樂與區域”“基礎研討課音樂學的視角”“深入研討課音樂學的視角”“音樂心理學/音樂社會學”“音樂與社團”“音樂小組”“體系音樂學的視角”“歷史樂句”和“音樂的傳播形式”。選修課主要是對基礎部分的深入。通過跨專業、跨學科的方法來掌握對不同音樂現象分析的方法和手段。這里學生可根據自己的興趣選學課程。在高年級還成立有學習小組,學生可以在小組里學習和體會團隊工作的方式和經驗。從必修和選修模塊的比例來看,德國大學音樂學專業課程主要以選修課為主。
從模塊課程來說,它的一大特點是,打破了以專業方向決定課程安排的模式。例如在模塊“文學,電影,舞臺,繪畫中的音樂”中2015/2016冬季學期開設《爵士樂與藝術》《當今作曲-時間的脈搏》《同事關于同事:作曲家作為音樂評論家》《音樂史語境中的宮廷歌曲》《19世紀末和現代歐洲音樂劇》。同一個模塊下2016夏季學期開設課程有:《中國戲曲》《口述音樂》《音樂劇的形式-巴洛克的現代處境》。可以說僅僅從課程的題目上一般很難讓人判斷出這門課的學科方向。還有一個值得注意的現象是,同一門課可以同時出現在不同的模塊中,例如《爵士樂與藝術》這門課就先后出現在“音樂美學”“文學,電影,舞臺,繪畫中的音樂”“音樂史的深入”“跨文化中的音樂”等不同模塊中,像這樣的同一門課同時放到不同的模塊中的現象在課程表中還有很多。這也反應出圍繞模塊的題目開設的課程更具有學科的交叉性和分類的模糊性,增強了從不同的研究視角對同一個題目的關注。通常像我們熟悉的歷史音樂學、體系音樂學和民族音樂學的三大課程版塊的界限被模塊化淡化,這也反應出德國音樂學對學科自身規律的認識,看到研究對象的復雜性、多樣性和交叉性。據筆者所知,德國模塊化教學的模塊設置很靈活,只要授課老師自己提出模塊題目,符合教學內容就可以直接開課,無需行政審批等繁瑣滯后的管理。相反某些模塊也可以隨時被取消。教學的自主權完全交給老師,而授課的內容也以老師的研究為主。這樣助長了老師科研成果在教學中的轉化,學生隨時學到最前沿的研究現狀和方法。endprint
與國內單一的老師宣講、學生記錄的上課方式不同的是,德國大學的授課方式多種多樣。在2015/2016年冬季學期,維爾茨堡大學音樂學專業共開設52門課:5門講授課(Vorlesung)(其中兩門也用研討課的形式來上),40門研討課(Seminar),6門練習課(uebung),一門高級研討課(Kolloquium),一門項目課(Projekt)和一門實習課(Praktikum)。2016年夏季學期共開設49門課,其中2門講授課,36門研討課,5門練習課,2門高級研討課,3個學術參觀(Exkursion)和一門實習課。
講授課,也就是所謂的大課在上課的形式中占的分量很少,主要以老師講、學生聽為主,一般沒有討論。研討課主要以自己動手嘗試深入的專題研究為主。從授課的形式上來看音樂學專業在德國的教學以研討課(Seminar)為主。研討課,一般在上課伊始時,老師對教學內容及此課題做一介紹,并分發學生針對這一課題的具體研究專題以及參考書目。學生可自由選擇一個題目準備,獨立做20到30分鐘的口頭專題報告,之后大家進行討論,老師給予指導和點評,在學期末每人還要提交相關的規范化的書面論文。可以說這種形式的授課把學生的自主性放在首位。
三、由德國大學音樂學教育引發的思考
通過以上分析,我們看出德國大學音樂學專業中選修課的比例遠遠大于必修課的分量,研討課的比例遠遠大于講授課,模塊化的教學更凸顯了學科和專業的交叉性,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需求決定學習一個還是多個專業。這些特點都反應出,德國大學教育的重點是圍繞人的個性、人的價值、人的獨立性、人的超越意識和發掘人的內在潛力為主。大學的任務是為培養個人的獨立思考、精神探求和自我實現為目標的。課程的靈活性也反應出思想自由的特點和行政管理的寬松。筆者在這里無意將德國音樂學與中國音樂學教育做對比,但當筆者在旅德留學和工作17年后回到國內,重新加入到國內音樂學教育工作中時,一個深刻的體會是,我們的教學設施和條件有了極大的改善,但教學的理念、方法和模式總體來說與17年前并無大的進步和實質上的改觀。近年來伴隨大學里呈現出的各種怪像和亂像,學科建設的呼聲不斷高漲,很多學者帶著取經的迫切心情將目光投向了國外,希望多了解一些國外教學和學科建設的成功經驗,可是這種建設的本質不是一個單純的教育技巧、方法和技術操作的問題,而是對長期以來被忽視的人文精神之建設。而人文精神的建設己不是教育的問題,如果沒有體制的改革,一切都是空談。
{1} Allgemeine Studien- und Pruefunfsordnung fuer die Bachelor- und Master-Studiengaenge (ASPO) an der Julius-Maximilis-Universitaet Wuerzburg vom 1. Juli 2015, 8-9. https://www.uni-wuerzburg.de/fileadmin/32020000/Ordnungen/ASPO_2015-_20150701.pdf。下載時間: 2016年4月28號。
麻莉 德國維爾茲堡大學民族音樂學博士,南京藝術學院音樂學院副教授
(責任編輯 劉曉倩)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