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珊
摘 要:陜西在實現新型城鎮化的進程中,由于涉及到產業發展、環境改善以及基礎設施等多方面內容,因此就需要足夠的資金保障。對陜西省新型城鎮化的現狀進行剖析,圍繞融資模式、融資主體等視角,提出陜西省新型城鎮化投融資模式轉型的思路和配套意見。
關鍵詞:陜西省;新型城鎮化;投融資模式
中圖分類號:D299.2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7)28-0103-02
目前,陜西新型城鎮化發展過程中仍存在著融資渠道單一、資金不足等重大問題、融資缺口擴大等問題,傳統的融資模式已經很難適應陜西新型城鎮化的發展。因此,為了促進陜西省新型城鎮化的轉型發展和結構升級,拓寬多方位的融資渠道,降低融資成本,探索陜西省新型城鎮化市場化、多方位、開放式的融資模式,最大程度地挖掘陜西省的金融潛力已刻不容緩。
一、陜西省新型城鎮化融資現狀與問題
陜西省新型城鎮化水平從2000年起一直處于穩步發展階段,“十二五”期間,陜西堅持以人為核心推進新型城鎮化,615萬農村居民成為新市民,全省城鎮化率從五年前的45.7%提高到53.6%。同期城鎮和鄉村居民人均收入年均增長分別達到12.3%和15.4%,增速均快于全國平均水平(相關年份的《陜西省統計年鑒》)。新型城鎮化發展是一個動態的過程,在此過程中存在著融資缺口,陜西省新型城鎮化傳統的融資模式面臨著融資手段單一、融資渠道狹窄等問題,具體表現為以下方面。
1.投資總量不足。由歷年數據可以看出,陜西省在城鎮化發展的過程中,投入的資金總量一直較低。據國家統計局數據,2015年,全國固定資產投資總額551 590.04億元,比去年同期增長10%。而有25個省市的增速超過或達到10%,僅6個省市的增速在10%以下。陜西省的增速為8.3%(相關年份的《陜西省統計年鑒》以及《中國統計年鑒》),明顯低于全國平均水平,相比全國的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的增長速度而言,陜西省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增長時速還是明顯不夠,因此要盡快加大陜西省投資總量。
2.融資渠道單一。在新型城鎮化的融資過程中,政府、企業、社會都可以作為融資主體,盡可能地發揮各自的主觀能動性。然而就目前而言,陜西省新型城鎮化發展過程中融資主體主要是靠政府,其中資金來源主要是由財政撥款以及少部分的政策銀行,由于新型城鎮化的發展涉及到基礎設施、生態環境改善、民生建設等多方面的內容,因此僅僅依靠這樣的單一的融資渠道,很難滿足資金需求量。政府作為融資主體很大程度制約了其他融資渠道的發展,降低了融資效率,最終將導致中斷陜西省新型城鎮化的可持續發展。
3.融資結構不合理。國家預算資金、利用外資資金、國內貸款、通過自籌以及通過債券的方式是城鎮化發展過程中資金來源的主要幾個方面。2015年陜西省新型城鎮化建設在融資資金中利用自籌資金有13 601.18億元,占總體的74.8%;來自于國內貸款占6.73%,預算內在資金占6.68%;1.2%來自于利用外資,10.1%來自于其他資金(相關年份的《陜西省統計年鑒》)。從數據可以看出,利用自籌所占的融資方式是主導,然而利用外資以及債券的融資模式只占總的融資資金量的1%。因此可以判斷,陜西省新型城鎮化在發展過程中融資結構不合理,融資工具較為單一。在融資過程中,政府一直占有主導地位,政府必然會干預城鎮化的發展,因此會出現資本支持時的效率低下現象。
政府撥款、銀行貸款目前是城鎮化建設中資金的主要來源,而利用債券、股票、基金等市場手段的籌集的資金對于巨大的資金需求確實杯水車薪。單一的融資渠道,使得陜西省政府成為城鎮化建設過程中主要的投資主體,為了吸引外資,常常減免對基礎設施配套費用的征收,使得本來有限的資金變得更少。因此,陜西省亟須全方位的、多渠道的融資模式,調整現有的融資結構,從而促進資金鏈完整和持續(見下頁圖)。
二、陜西省新型城鎮化融資模式選擇
基于國內外城鎮化發展過程中的投融資模式分析,陜西省政府應該利用發展的眼光,擴大城鎮化發展的融資平臺,創新融資模式,極大地挖掘金融潛力,具體的融資模式有以下幾種:
1.特許經營模式下的基礎設施建設。《關于支持和引導個體私營等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的若干意見》2005年由國務院頒布,規定放開非公有制經濟進入市場的準入條件,隨后,針對一些基礎設施,鼓勵多元化的投資主體結構調整的路線。城市基礎建設項目的投融資模式主要有PPP(公共部門與私人合作)、BOT(建造—經營—轉讓)、ABS(資產證券化)等。在城鎮化發展過程中,具體使用何種投資模式用根據具體情況具體采用,例如由PFI模式的含義可知,它在項目中政府承擔的融資風險和責任都比較小,因而對項目的控制權力也比較小,這種模式中的前期采購成本往往比較高。從BOT模式內容可以看出,該項目耗費時間較長。
2.城投債模式。作為城鎮化建設中的融資模式一種,債券融資對于融資需求大、投資回報期較長的公共基礎設施項目較適合。通過發債的方式融資有兩方面的優勢,一是可以獲得資金流向最終推動經濟的發展,二是由于企業債券的發行具有公開和透明性,因此極大降低了融資風險。地方政府公開發行債券有利于拓寬融資渠道,同時具有較強的市場性,通過對資金的引導提高金融的聚集力。
3.開發性金融模式。由于城鎮化建設具有周期長,資金需求較大等特點,因此周期短且需要較高投資收益的商業銀行不適合提供持續性融資。相比而言,國開行更適合肩負此重任,是以市場路徑來實現政府經濟項目的發展是開發性金融的主導觀念。“兩基一帶”是國開行的重點投資對象,主要包括基礎產業、基礎設施和國家支柱性產業以及這些重點范圍涉及的中小企業、再就業、公共衛生等問題。通過銀行組織信貸獲取資金,并且通過市場運作、資金導入的方式可以快速提升當地基礎產業和支柱產業的發展。
三、完善陜西省新型城鎮化融資的對策研究endprint
1.加大力度推動融資平臺規范運作。地方政府與金融機構之間最重要的紐帶是陜西省地方融資平臺,加強規范地方融資平臺建設是重點,促進融資平臺的整體規范發展,從而使融資平臺形成“融資、投資、建設、經營”的一體化運作模式。按照國際的標準,一定要建立科學的地方政府債務指標體系,對資產負債率、債務依存度等重要指標進行把控,同時加強整個平臺的風險評估,并加強對政府建立預算約束機制。
2.建立全方位的投融資體系。在政府投融資平臺規范化的管理過程中,通過把政府優質的資金吸引到城鎮化建設中,為金融市場注入活力,鼓勵發行城投債、信托、基金等多元化方式籌資,同時吸引民間資本的注入,增大市場活力,積極鼓勵利率市場化,對參與城鎮化建設的金融機構給與補貼與政策傾斜,最終讓政府、銀行與企業之間形成“投資—經營—回收”的良好循環機制。
3.大力推進地方政府職能的轉變。在城鎮化建設發展過程中,政府一直處于主導地位,為了提高融資效率,降低融資成本,因此要大力推進陜西省政府的職能改變。尤其是在日后的投融資項目審批過程中,要規范和強化政府的權力,抑制官員尋租行為的出現,提高社會資本的活力。
四、結論
在面臨新型城鎮化投融資模式創新的過程中,政府和市場的作用要得到充分的體現,要根據具體的新型城鎮化的要求以及狀態,組合投融資模式,最終為新型城鎮化建設提供多元的投融資渠道。城鎮化發展及投融資模式改變都是一個漸進的過程,同時政府應當在此過程提供一系列的保障措施。
參考文獻:
[1] 張肅,許慧.吉林省新型城鎮化進程中的金融支持研究[J].山西財經大學學報,2015,(S2).
[2] 徐國貞.以持續投融資模式推進新型城鎮化建設[J].上海經濟研究,2015,(3).
[3] 陳雨露.中國新型城鎮化建設中的金融支持[J].經濟研究,2013,(2).
[4] 王俊.金融支持甘肅新型城鎮化發展問題分析[J].現代商業,2015,(14).
[5] 趙建鳳.河南省新型城鎮化建設中的金融支持研究[J].時代金融,2015,(17).
[6] 劉樹杰,相偉.實施深度城市化戰略,建立經濟長期持續增長的強大支撐[J].經濟研究參考,2012,(43).
[責任編輯 吳明宇]endprint